全球性萧条期为什么一定会到来

辩证世界观系列001——工业时代的“天时”推算之法



一.工业时代的“天时”——生产力发展的“春夏秋冬”

如果说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最简单最朴实的表述,便是一升一降、一荣一枯,周而复始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如同下表所示的依次以繁荣—衰退—萧条—回升的方式运动。

康波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下的理论,全名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苏联经济学家发现的围绕着生产力与技术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周期。由于其超长的跨度,根据幅频扩张的效应导致其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我们可以在工业革命后的二百多年世界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中看到它的影响。康波周期实际上起到了近代人类历史上“天时”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周期的影响大于了自然周期的影响。而比较吊诡的是,许多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重要的投资者,都对这个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非常认可,而且越是实力强名声好的越认可。比如说达里奥,就在此基础上自己也发展出一套周期理论,并且曾经管理了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真正的客观规律是共通的,直面风险的人与“念经”的人不一样,他们真的需要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论断虽然由马克思提出,但却符合工业革命后的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规律。

我们正身处其中的信息革命的大周期,正是处于约1980-1990年的回升期;1990-2010年的繁荣期;2010-2020年的衰退期,以及预计2020-2030年的萧条期。眼前的萧条恐非一朝一夕能够度过,而是整个二十年代全球面对的主要经济状态。

我们开宗明义的说,萧条本质上是全球的出清,是迎来下一波繁荣的必然阶段,也是新一代技术革命的重要酝酿期。

得益于工业革命后创立的全球市场,现在全球主要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在康波周期上的步调是比较一致的,正所谓:全球同此凉热。而全球统一的康波周期其本质技术扩散周期,正是新技术的出生、发展、壮大以及在全球社会的扩散,并最终改变了经济基础、优化了社会结构、提升了社会生产率,但最后缺乏能量不在扩张。一个由新事物推翻旧事物又逐渐转变为旧事物的一个轮回。

(非洲缺乏的是能源等基础设施,而非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接受)

本次的康波周期正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固定端到移动端,互联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无孔不入,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最黑暗的角落,比如专司黑市交易的暗网。但正所谓巅峰之后就是低谷,它已然缺乏继续扩张发展的动力。

在繁荣期时,新技术和债务同步扩张,社会生产率在杠杆的作用下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到了萧条期,逻辑就变了。改为繁荣阶段产生过剩产能的出清。

成熟的技术能量衰落而新技术处于酝酿之中,在新旧交替之间,原有技术的力量和影响逐渐衰弱。2010年之时正是移动互联网大出风头的时候,多少新贵通过移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孵化器谱写了一个个神话。然而斗转星移不过几年过年,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黄埔军校”。拼多多在2018年上市时员工整体年龄26岁(约等于1992年出生)在2018年时毫无疑问的被理解为年轻人做大事的热血励志故事,而同样事情在2022年却添加了“员工这么年轻,要多思考一下30岁以上的员工去了哪里?” 的质疑视角。

全新的技术从实验室的角度来讲也许已经创造出来了,理论工作往往是超前于经济预期的,下一代的乔布斯也许已经在属于他的车库中成立下一代的苹果公司,但是他们现在日子过的肯定是紧巴巴的,原因很简单,没有社会资源投入到他们,没有媒体的聚光灯照到他们,那么资源都在哪里呢?都注视在那些更赚钱、利润更高的“老产品”上。就如同一片森林之中,“老产品”就是最雄伟的那片树,而底下的小树苗缺乏雨水、阳光无法壮大。

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雄伟的树也有生长极限,在萧条期中原有的参天大树将会枯萎死亡,它将只能保留一部分资源,然后与其他曾经被人热捧的产业一起(如汽车、飞机、空调等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转变为传统产业。而同时在他让出了相当的社会资源,那些嗷嗷待哺的新的小树苗,就有机会接受到阳光和养分,就有能够成长起来的机会。

繁荣时期人人都开心,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派对,只是最终一定会有人收拾派对的残局,备好全新的筵席等待下一波人;萧条时候大部分人都不开心,但过往的错误得到纠正,过剩的产能得以处理,希望的种子得以萌芽。时代会遴选出新一代的先锋,他们将携新技术之威力,带动整个社会的生产率进一步攀升,逐渐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经济的基础,最终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在不断给全社会带来增量的情况下渐进式地彻底革新出一个新的分配体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

二.新冠对萧条期的扰动

就如同我们老话所说的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人走好运的时候人强运强,坏事都能变好事;而开始走背字的时候坏事一件接着一件。衰退及萧条期本应该收缩产能,在货币政策上表现为加息缩表,挤一挤泡沫,各国政府本也应该如常进入萧条期,为经济收缩做准备。

1、海量放水的货币引爆如今的通胀局面

但由于新冠突然到来,以美国政府为首全世界主流经济体都靠印钞向社会放水,继续增加债务来注入流动性,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赈灾。就好比老人生命垂危需要精心调养,但出现了重感冒炎症,必须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用猛药以求保命,虽然短时间内生命得以维持,但会付出相当的代价。体现在经济体中,这个代价就是滞胀。

以美国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股市在2020年就在放水后迎来了大起大落,十天之内美股熔断四次,随后随着美联储放水一路走高。而大量的流动性在萧条期中别无选择的进入了互联网科技公司头部公司,导致现在美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股价基本和美国债务增加同趋势,已经严重脱离了其基本面,与业务扩张或者技术提高毫无关系,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这是由于政府的举债印钱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头部公司所造成的,其实这就是一种滞胀。因为央行向社会释放的流动性没有进入生产及消费领域,而是大部分进入了金融市场成为了资产价格上行的的燃料,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循环中的“空转”。美国股市中,公司回购的影响非常大,企业从金融系统中获得融资,转手又在股市中购买了自己的股票,实际上这部分资金是没有参与到业务扩张与生产经营中的,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窖藏”的资产,这与老地主把黄金埋在土里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个是经济环境的风险大,大家都缺乏扩张的动物性精神,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博弈的收益率要高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率,息差就像水泵一样把社会的流动资金都抽到了金融市场。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新冠只是对周期的扰动,而非决定性作用。因为康波周期是几十年的长期周期,一个周期时间越长由于其幅值高事实上影响是越深远的,但由于周期长每年带来的冲击增量就小,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短的周期甚至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比如说新冠。但当经济周期的核心变量到达了量变引起的质变节点后,大趋势的确定性就非常强,这是短期冲击所无法动摇的。

其原因在于,萧条期一定会到来的本质原因是产能的过剩。而产能之所以会过剩,则是因为资源的错配。而资源的错配,则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对资源流动的桎梏。所以没有萧条期终结上一个时代的旧有经济模式,就没法打破旧生产关系下的资源垄断,自然也就没法给新技术以足够的社会支持使之孵化成为新的生产力,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为什么在美国的移动支付搞得不如中国好,就是因为信用卡背后的利益集团的能量太大,为什么日本的资本会来中国投资互联网企业,就是因为日本国内的财团势力太强,没有他们的施展空间。所以正如中国那句老话所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新技术的千里马是常有的,但是只有在萧条期打破了那些在风口上飞的“猪”后,才能激发足够多手握资源的“伯乐”来发掘出这些能“一日千里”的良驹,拉着全社会生产力的马车全速前进,达到新的社会生产率平台。

2、新冠后的滞涨刚刚开始

所以这三年新冠带来的滞胀才刚刚开始,因为康波周期中的萧条期,在实物货币的时代表现出的是通缩的特征,而在信用货币的时代则表现为一波又一波的滞胀。因为任何一个经济体,只要有能力就一定会尽可能地用货币政策去在萧条期刺激经济,就像抢救的时候一定会不断的电击心脏一样,不刺激就一定死,刺激了还有一定可能活。所以这时候货币政策就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取舍的原则不仅是经济指标,其实还有社会稳定的考量在其中。而即便死罪可免,活罪也是难逃的。因为滞胀也是极为痛苦的。在美国的70年代,就是这种情况,滞胀导致整个社会充斥着悲观的情绪,嬉皮士文化就是此时开始大规模流行,当时在国际上也是苏攻美守,这都是萧条期影响下的国力衰弱的表现。但是正是因为痛苦,才会更加理性,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所以,在萧条期逆势而行,把通缩的自然状态调整成资产市场大繁荣的行为,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即便抢救回来了也是在ICU中静养,此时如果再打了兴奋剂上蹿下跳,必然导致生命力的透支。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新冠后不断触及债务上限,加息却导致债务市场流动性短缺的原因,因为经济活动的生命力,已经被过度透支,所以导致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很难被调动起来,而如果所有人都有一致性的悲观预期,必然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发生。所以这才是为什么全球的资本青睐中国的原因,因为资本要对利润负责,即便是美国的资本,也不可能因为美国政府与中国的敌对而拒绝中国。因为美国萧条期的表演已毕,而中国刚刚登上这个舞台。

中国由于采取了比较有效的调控政策,所以与美国就形成了货币政策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实际是来之不易的,也是极为难得的,因为这是独立性强大国家才能有的“大国”标配。

在一战之后,美国就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业第一强国,而后就其经济周期就一直领先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因为货币政策具备滞后性,而承担了世界生产工作的制造业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球的“衣食父母”,所以08年的次贷危机美国能挺过来,就是因为中国用世界第一的产能为美国“作保”,这才让美元的信用得以保住。而在此次萧条期,中国则提前进入了“去产能”的收缩期。而此时美国则用30多万亿的美债把美元信用逐步拖入万丈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预期08年的情况重演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面对罗斯托冲击了,也即“痉挛式”的波动。

因为经济刺激之时,就是资产端引流之始,也就是价格痉挛式波动的高发期。这一点的因果联系是非常强的,因为这条主线会贯穿为期十年的全球萧条期始终,那就是有实力的国家用货币政策将通缩“化妆”为滞胀。这在抛弃了黄金为锚的信用货币时代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为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放任经济在自己手中内崩溃,会用尽一切货币政策的“弹药”来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但是此时流动性陷阱的形成使得社会的实物生产领域并不会就此被驱动,于是超发的货币就会流入资产领域兴风作浪,于是价格就会一朝飚升,继而生产脱节的现象暴露,又一夕暴跌,这种独特的价格现象就叫做“痉挛式的波动”,主要发生在衰退期和萧条期这些容易滥用货币政策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证券类的虚拟资产会逐渐被改造成为社会流动性的“蓄水池”,从而使得在实物领域的价格波动不那么强烈,以此降低对社会正常运行的冲击。

但是这也是强国才能有的“待遇”。因为只有社会生产率比较高的国家,才能保证在“印钱”的过程中社会物资能够充足供应,这就可以避免恶性通胀,从而靠温和但长期的通胀来“重构”整个社会的价格体系,使得存量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渐进式的“再分配”。而对于那些弱国、穷国和不独立的国家来说,他们面对的则是内乱、战争与极端势力的崛起。

这个局势的形成,是由国际环境,历史规律,与经济模式共同起作用的,是一个多源同向的协同机制,这种多个因素造成的“共振”,其威力是十分巨大的。

实际上,在应对萧条期的问题上,滞胀只是货币政策的经济投影,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有两个方面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是产能及技术的升级,另一个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出台,这三条共同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在萧条期的成败,下一篇我们就讲一讲产能及技术的升级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萧条   美国   流动性   产能   全球性   货币政策   中国   周期   社会   经济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