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禅 - 生命来不易,莫负时光短

有一种生物,自带佛缘,被称之为虫中之佛,它就是蝉


一只虫子能有这般礼遇,它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名字叫的就妙,“蝉”与“禅”,都从一个“单”字。特别是蝉的繁体“蟬”,上面的两个小口像两只眼睛,身披丝绸的蝉翼,宛如袈裟,如一个孤独的禅修者。


有人会说:日日聒噪,何谓孤独?


这要从蝉的一生说起,在昆虫界里,蝉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从幼虫到羽化,蝉是要在地下蛰伏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破土而出后的生命只是短短二十多天。世界上最长寿的昆虫中,是一种能活十七载的蝉。十七载的生命里,只有六十多天的时间在阳光下。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夏至左右,总有一声蝉鸣撕裂初夏的温情,一马当先、先声夺人地领唱,一句三叠,高低分明,然后引来万声相竞,万句相和,若金声玉振,不绝于耳。


那漫长而又暗无天日的修行和等待或许就是为了一段短暂的歌唱和相会,真的是有些禅意的。天上地下,几经蜕变,肉体穿过凡尘,修行达到彼岸。

所以《菜根谭》中说得好:“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耐得住寂寞,其实就是在积攒未来成功的分量。


蛰伏和沉潜是手段,时机来临时能够一鸣惊人,才是目的。所以成大事者,不仅在时机不到时能沉得住,在时机到来时更要能奋得起。蛰,是为了惊,伏,是为了鸣。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声阵阵,穷尽毕生,鸣声不绝,有限的时光里只恐负了此生漫长的等待。是噪声?是清音?清浊正邪,似有似无,全出于内心。意乱者或增烦恼,心静者淡然宁神,亦是彻悟人生至理,了然修身之道。

蝉在羽化出土后,一身薄纱暂栖枝头,以树汁露水为食,不食人间烟火。这也是常被文人墨客所称道的另一佳话。司马迁在《屈原列传》有云:“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东汉曹植的《蝉赋》里,极尽词藻歌颂蝉之美好,虽说有借“蝉”咏志,以“蝉”自喻的那一点点小私心,但的确将“蝉”的清素澹泊、贞心尚洁的秉性与情怀描述的淋漓精致。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要悟禅机先悟蝉,知了二字莫轻言。

禅本无形依万物,蝉虽草虫历千险。

也许正因为早已了悟岁月之苦短,生存之不易,蝉,才会朝吟晚歌,激情奏响夏日绝唱;才会餐风饮露,持守出污秽而不染的笃定。

如若按此等心境,那么蝉的另外一个名字“知了”,更具有智慧。

知,是智慧是实相,了,是觉悟,是无我的放下。

最喜欢这个“了”字。

了了。

就是没什么事不可以放下,也没什么事大不“了”。

一笑了之,一目了然,了如指掌,一了百了,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不了了之等等,总之无论什么事,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有了这个“了”字就是一份执心,一种信念。

这样的“了”,和“蝉”脱去了一层层外壳蜕变一样,是生命的再生,也是另一种“禅”境了。

蝉之出土以重生,人入禅乃灵魂涅槃。故佛需如蝉,苦难修行,听蝉而清,心无一尘。

此时,迎窗风来,春意阑珊,举目望去草色还是新的。

虽未闻得蝉鸣,已寻得禅意。但这早春景象,一枝枝桃花从院子边探出头来,丰富且安静,不会在躁动中焦虑迷茫,也不会在浮华里挣扎追逐。

如鸟投林,茶入水。

三千尺静水之下还是静水,任浮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菜根谭   小口   屈原   金声玉振   心静   树汁   禅意   什么事   昆虫   时机   时光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