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七王之乱始末

公元154年,汉景帝当政三年,汉朝分封的七个刘姓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这个叛乱波及了整个中原东部地区,历史上称之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发生源头在于汉景帝登基后的削藩政策。

西汉初年立国之时民生疲敝,因此高祖刘邦决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缓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刘邦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所以郡县制导致诸王无势,在国家战乱之时无人拱卫王室。

因此在高祖登基之后,为了巩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也就是说,汉高祖分封了一系列刘姓诸王,且为了防止外戚干政,高祖规定非刘氏不可称王。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国家制度,发展到秦汉时期已经属于落后的体制但刘邦执意刘姓诸侯国可以在关键时刻拱卫京师,因此他大加分封宗族子弟,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了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被分封的诸王势力渐渐扩大,甚至到了威胁中央的地步。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准备削藩。削藩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一件极为艰辛而困难的工作,这个工作若是过激便会引得诸王叛乱,若是中央手段不痛不痒,则会反噬王权

因此,景帝削藩之策十分艰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挖掘诸王平日里犯下的过错借以打压,然后缓步前进进行削藩。晁错此举虽然是应急之举但实乃下策。因此,当汉景的按照方案对诸王进行开刀的时候,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公开反叛,他们借口“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

晁错的举动给了汉景帝打压宗室的口实,而汉景帝的举动给了地方反叛中央获取权力的借口。七国之乱来势汹汹,景帝慌乱之下杀晁错,但这未平息诸王怒火,且此举还引来了诸王的嚣张气焰,诸侯认为景帝杀晁错是为软弱无能,自然可欺。

因此,他们非但没有退兵,甚至吴王刘濞公然称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直到此时,汉景帝和臣下才明白,七国之乱并非晁错引来的叛乱,而是一场地方向中央要权的动作。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兄长刘仲第二子,刘仲初期被封代王,管辖河北、山西一带,无甚政绩。随着匈奴入侵关中,刘仲竟然弃城而去,独自逃到洛阳,高祖一怒之下将其废去王爵,改封合阳侯。尽管刘仲庸懦,但其子刘濞却十分勇猛。

刘濞不到而立之年时便被刘邦封了王,统领吴郡、会稽和豫章郡等53座城池。因此一开始刘濞的势力便十分之强盛,后来汉文帝上位,为笼络刘氏宗族、加强王权,他又陆续封了诸多刘姓诸侯,而那时的刘濞历经多年战乱和苦心经营,他在封地的地位已经至高无上,而且那时刘濞已经成年,其他诸王的势力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们逐渐和中央形成了割据状态。

尤其叛乱的七国,他们在封地内的各种制度虽然照搬京师,表面上做出了许多功夫,但是在暗地里,诸王不用王法,自己拟定法令,甚至口气亦如天子。

七国诸侯如此做严重削弱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益严重。尤其是刘濞,他在吴地摄政后期便开始采矿事业,利用封地大量的盐铁产出获取暴利,以便将来公然和中央朝廷作对。

经过了三四十年的苦心经营,吴地的地方经济被他搞活,但同时他的势力之大也引得中央侧目,而引得他与中央矛盾激化最直接的导火索则是刘濞之子被景帝击杀一事。

景帝刘启做太子时期曾经和吴王刘濞之子一同玩耍,两个少年戏耍时曾发生争执,太子刘启一怒之下用棋盘误杀刘濞之子。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尽管对方是太子,但刘濞坐拥吴地,割据一方自然是敢跟中央叫板,因为此事,他拒绝接受中央的道歉和好意,甚至做出了种种违逆中央的举动。

最为明显的是他公然保护各地逃到吴国的罪犯,种种迹象中已经十分明显。因此,自景帝太子即位后,晁错就曾经提醒汉景帝——吴王刘濞是否会起兵叛乱,并且建议景帝清算诸侯之封地。

因为晁错的主意,汉景帝即位不久后便以各种罪状削去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人的部分封地。中央的举动引起的地方势力的惶恐,削藩之策难道真的要到来了吗?

吴王刘濞在自己儿子被杀之中后便拒绝对汉天子和中央的供奉,也拒绝上朝议事,因此,本就和中央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刘濞察觉到,晁错削藩将是一个不错的叛乱机会。所以,趁诸国之间惶惶无主之时,他率先举兵叛乱。

刘濞先争取楚王刘戊,两人一拍即合,赵王刘遂因为被削爵内心郁闷也决定参与二人的同盟当中。后来,刘濞又联系了勇猛好斗的胶西王刘卯,还与其订下了盟约。

叛乱的力量越来越大,刘卯又接连联系了几位封王,他们在暗中互相帮衬。景帝三年冬天,在他刚刚下令夺取吴国、会稽、豫章郡的文书一到时,吴王刘濞就将其摔落在地,并且振臂高呼,起兵反汉。


在叛乱之前,刘濞就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他之前在国内征集军队,吴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全部被征调,后刘濞又派人和匈奴等外族人勾结以加强势力。所谓的“清君侧”本是皇族内部的事情,但是吴王刘濞此举显然是想和外族勾结夺取王位,为表决心,他还杀死了吴国境内中央王朝任命的两千石以下的官员。

尽管他所到之处打着诛杀晁错的名义举兵,但是司马昭之心,人人可知——刘濞想要的是至尊之位。最终参与反叛的国家有七个,吴国,楚国,赵国,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甚至还有一开始约好半路退出两个国家——齐国和济北国。

在刘濞决定攻打之后,吴国和楚国两个地方率先进攻梁国,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景帝的亲弟弟,结果刘濞来势汹汹竟使得梁军大败。后来,吴、楚两国征伐杀数万人,势如长虹。

晁错之死没有平息诸侯王的怒火,也没有阻碍刘濞起兵的步伐。因此中央迅速动作,大将军周亚夫被派上前线,他率领36个将军和主力攻打来犯的诸侯王。

大将军周亚夫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定下计谋,他派领军队到达洛阳,先出骑兵断绝了叛军的粮草,然后无视梁王的求救,因为当时吴军和楚国把军队主力放在了梁王刘武境内,周亚夫直接把整个烂摊子丢给梁王然后自己带兵奇袭。

因为粮道被断,又逢天寒,叛军的后勤补给崩溃。在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吴、楚最终发生了内讧。周亚夫见状乘胜追击,分三路进行大破吴、楚联军。见势不妙后,吴王刘濞逃到东越,企图与东越勾结卷土重来。

但东越人看到刘濞仓惶逃来便知他大势已去,于是,东越人暗地里同意刘濞的计策,结果暗地里将其诱杀,把人头割下来送到了中央。

刘濞一死群龙无首,其他诸王根本没有刘濞的实力,他们在原地打仗之时听闻刘濞已死的消息顿感十分惊慌,尤其是胶西王刘卯,他听到消息后主动请求中央能免其死刑,但还是逃不了自杀的结局,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兵败被杀,齐王这个未参与叛乱却被朝廷怀疑有叛乱之嫌的王侯因恐惧而自尽。

其他几个诸王死的死,伤的伤,还有派人到中央游说希望能免责的。最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叛乱平定之后,这几个诸侯国被朝廷拔除。中央又趁着收集王权的东风免除了各地王的行政权,规定诸王以后不再驭民治下,并且削减了分给各地的官吏。

这样一来,地方诸王的实力被削弱,诸侯王难以控制的局面缓和,而汉朝统一国家的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七王之乱让汉武帝看到了分封制的危害,但平定了七王之乱却没有彻底消除这份危害,于是在汉武帝继位之后,他开始采取强硬的措施巩固王权。

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中央与诸侯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又因为中央直接削藩损害了诸王的利益,这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毕竟在未削藩之前,西汉的诸侯王所统领的郡县手里实打实的疆土和实力,因此,七王倾巢而出时,中国东部的疆土全部动乱起来。

他们若是再联合剩余三、四个诸侯王,则宛如昔日五国合纵攻秦之景象。西汉与诸侯王之战可以视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双方立场分明,诉求就是一方要求独立和一方要求集权。但好在最终汉朝大一统的趋势加强,诸王之间因为军事指挥以及联合策略产生错误引发了失败。

这个结果使得西汉历史的走向是结束了分封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分封制才真正的从历史上消失,使中央集权走上了前未有过的巅峰,收拾破坏稳定的地方势力,用统一的标准治理国家才是一个封建帝国真正的崛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西汉   吴王   王权   楚国   封地   吴国   初年   刘邦   叛乱   始末   诸侯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