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韩信叛变,最后他能独得天下吗?刘邦与韩信的结局早注定

引言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战神”的人并不多见,而韩信作为“战神之祖”,其井陉口一战,以少胜多,大败二十万赵军,后又连破四国。因用兵不循常理,常常兵行险招,被后人冠以“兵仙”之称。

韩信

韩信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但最终的命运却是“成败一萧何,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的落幕令人唏嘘不已,回顾韩信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从落魄贵族到拜将封侯,最后又被以谋反罪棒杀于长乐宫,而韩信之死也成为西汉初期第一冤案,韩信谋反也是疑点重重。

萧何

君臣携手,战神出世

韩信出身没落贵族,少时家贫,据史书记载韩信本人不通人情,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常常需要亲戚朋友的施舍接济,也因此招来大家的厌恶。

韩信虽然家贫却又极度清高,市井小民他不愿与之为伍,达官显贵他又不愿攀附,因而常常同身边人格格不入。

但韩信酷爱钻研兵法,常常身背大宝剑,为实现自己大将军的梦想,韩信投军,先是投奔项羽,奈何不得重用,只做了一个执戟郎中将,后又改投刘邦。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6年,韩信在投奔刘邦不得重用后,弃汉东归,半路上被萧何连夜追回,成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而后便被萧何推荐给刘邦,萧何赞韩信国士无双,能帮助刘邦出关中、夺天下。

于是,便有了刘邦与韩信的第一次见面。刘邦问计韩信,韩信一语中的,分析天下局势,给出了战胜项羽的计策,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萧何月下追韩信

至此,君臣携手,刘邦修坛拜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大将,韩信军事才华得以展现,其率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擒魏、破代、灭赵、降燕,屡战屡胜,无一败绩,韩信为刘邦打下大半天下,也坐实韩信战神之名。

此时的韩信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韩信与刘邦的君臣关系也处在彼此相互信任时期。

韩信自称带兵多多益善,刘邦也夸赞韩信:“战必胜,攻必克”。

此时二人可能都没想到日后会反目。

君臣生嫌隙,韩信讨封

韩信与刘邦的蜜月期没过多久,两人的关系便出现了裂痕。

公元前203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此时恰巧收到韩信来信,欲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的封号以治理齐国,刘邦与韩信之间的误会至此开始。

但碍于此时还需要韩信为自己打仗,刘邦便答应了韩信的要求,或许韩信是真的想要治理好齐国,亦或许韩信是想试探刘邦对自己的心思。

但阵前讨封已经触碰到了刘邦的底线,韩信此举将自己置于进不可为王,退不愿为臣的两难之地。韩信此举也在刘邦心中扎下一根刺,韩信再无可能进入刘邦的政治核心圈,也为日后韩信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蒯通献策

韩信在获得齐王的分封后,倍加信任刘邦。

当项羽派人前来游说韩信叛汉自立,甚至手下谋士蒯通也极力劝说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韩信仍然拒绝:“我在项王军中不过一执戟郎将,今汉王授我上将军印,封坛拜将,将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将自己的吃食分给我,对我言听计从,我才能到今日地位。汉王这么信任我,我背弃他不详,即使死也不改变。”

要知道,彼时的韩信正处在项羽的大后方,如果韩信切断项羽的退路,完全可以与刘、项两人三分天下,且在项羽与刘邦交战之际,也是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门户最好的时机。

张良曾言:“韩信若反,无人能制。”

这话也充分体现了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立,天下会是如何局面。

张良

韩信在最有可能背叛刘邦时选择拥护刘邦,实在没有理由在刘邦建立汉朝,与刘邦实力悬殊之际又选择谋反。

君臣反目,战神落幕

韩信被封齐王的第二年,楚汉之争进入尾声,项羽与刘邦展开了迎来了决战,在韩信的指挥下,项羽四面楚歌最终自刎乌江。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各路诸侯王,韩信改封为楚王。

虽为楚王,但在刘邦对韩信早已不信任,在垓下与项羽决战结束后,刘邦便立刻赶往定陶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失去兵权的韩信也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刘邦便又收到韩信谋反的告密信,刘邦不怀疑告密信的真假,立刻就想去派兵攻打韩信。

因忌惮韩信的军事能力,假借巡游云梦泽来擒拿韩信,即便韩信已然猜到刘邦用意,甚至叛友求荣,以好友钟离昧的人头换取刘邦的信任也无济于事。

韩信被擒后高喊:“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与韩信的君臣关系也随着这句话彻底破裂,韩信的人生注定进入了倒计时。

韩信被擒后,也许是刘邦担心被后世扣上滥杀开国功臣的臭名,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是降为淮阴候。

韩信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也不再信任刘邦,深知伴君如伴虎,时刻担心自己可能被暗中杀害,因此常常称病不朝。韩信就这样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四年,但韩信仍然躲不过皇帝想要杀他的心。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骗至长乐宫,被吕后以勾结陈豨,密谋造反的罪名被诛杀,一代战神就此落幕。韩信临刑前也终是后悔没有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可惜已经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一代战神最终落得夷灭三族的下场。

韩信因谋反罪被杀,但这恐怕也是欲加之罪,毕竟韩信当年最有实力时也没有谋反,而韩信谋反的罪名也经不起推敲.

彼时的韩信虽被封为淮阴侯,但却没有前往自己的封地,实际上是被刘邦软禁在都城,生活起居都被刘邦监视,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侯爵,与刘邦实力悬殊,有兵仙之称的韩信不会不清楚在刘邦的眼皮底下谋反的胜算并不高。

其次,吕后称韩信与陈豨在密室中谈话,但密室中谋反的话竟然被人听取,而陈豨从未招供与韩信谋反,那么他们之间的对话也不大可能被别人听到并揭发。

所谓的谋反大概也是刘邦为了剪除异姓王欲加之罪罢了。

自韩信死后,三大异姓王中的彭越、英布也接连被杀。

西汉建立初期,小的谋反战争不断,最后都一一被刘邦平息,而这些人谋反大概也是遇到了和韩信相同的局面,不得不反。

结语

韩信拥有超高的军事才能,但其在政治上却又无比单纯。

韩信对有恩之人泉涌以报,昔日赠他饭食的漂母他回馈千金;刘邦以国士之礼待他,他也以国士报之;就连昔日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屠夫他也未不曾追究,夸其真勇士,还赠与其差事。

韩信的性格与其年少时的常遭人冷遇有关,因而当韩信有机会自立为王时断然拒绝。当刘邦解下衣服给他穿时,他对刘邦死心塌地誓死追随,即便随便人提醒他,他仍天真的认为自己与刘邦关系亲密,且自己战功赫赫,不至被刘邦背弃。

但他忘了,刘邦何许人也,用刘邦自己的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后勤供给,不如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

出现问题时,刘邦只需把这三人叫到身边询问计策便可。

有这三个人何愁刘邦拿不下天下,战胜不了项羽。刘邦一个泗水亭长出生,论才能不如他们三人,但却能拉拢如他们一批经世贤才帮他打天下,终究少不了收买人心。

刘邦封韩信齐王,也不过是他稳定韩信的手段之一,而韩信却当了真,终究错失三分天下的良机,韩信虽是死于吕后之手,但这背后少不了刘邦的意思。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因此当萧何去韩信府上诱骗韩信时,韩信没有理由拒绝,最终被擒拿,尽管得刘邦“五不杀”还是被吕后用竹签插死。

可以说韩信是死于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人之手,韩信是一名优秀的将军,但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与刘邦不同,他讲究兄弟义气,对待事物信奉自己的道德准则,却不知历史不过四个字——成王败寇。

他的故事如历史的夜空下一抹烟花,迅速绽放又迅速消亡。

参考文献

《汉书·韩信传》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高祖本纪》

《资治通鉴·汉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刘邦   汉王   淮阴   项羽   史记   密信   天下   公元前   自立   战神   当年   结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