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事君,致君尧舜:重文的北宋,皇权是如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引言:

北宋最显著的政治举措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的身份既是官员也是“知识分子”,肩负着行政事务履行,儒家文化传播,教育的重任。因此士大夫对于北宋政治系统的维持和运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变革的成败也有着重要影响

北宋的王安石的变法对士大夫群体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冲突,特别是士大夫群体中流行的“重义轻利”观念,因此遭到了指责和反对,士大夫群体的与皇权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决定着国家的走向

北宋“士大夫团体”的形成

“士”最早指的是分封制的底层贵族阶级,后来发展至战国晚期渐渐代指一部分拥有知识和技能的群体,并在其他诸国中获得官职。当分封制解体之后,卿大夫成为官僚的职级,渐渐和“士”合称为士大夫

汉代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士文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级地位逐渐提高,到了宋代就成了士大夫政治确立的重要转折期

北宋的士大夫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崛起,和赵匡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朝每代的开国皇帝都会确立本朝的治国国策,赵匡胤首开宋代尚文的风气,并且为后代子孙奠基了“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祖宗之法

宋太祖采取“以文治国”的原因,和他当时立国背景以及政治现况有关,赵匡胤从唐代末的战乱中走来,武将权重,兵变夺政,是他立国后最担忧的事情,因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武将的权利移交给了文弱的文臣

赵宋建国并没有李唐建国时的“关陇集团”作为社会基础,宋太祖急需士大夫阶层对于新朝的支持。所以礼遇文臣,重用士大夫是一种理性的政治决策

除了建国之初定下的“重文”的国策,宋朝新兴地主阶级也为士大夫的崛起提供了“支持”

唐宋两朝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引起了社会上层的变革。商品经济催生出一部分富商新贵,北宋又不对土地兼并加以抑制。富商,皇室,官僚,贵族依靠政治特权大量的兼并土地,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大量的土地不仅从农民手中流向官僚地主手中,也从没落的官僚贵族流向新贵富商的手中,当庶族地主的手中拥有大量的经济实力之后,就开始寻求政治上的地位,而宋代士大夫阶级部分就来自庶族地主

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给庶族地主培养的“文人志士”提供了跻身士大夫阶层的良好渠道

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此时通过科举制度晋升到官僚阶级的人数微乎其微,所以皇权和士大夫之间的联系并不多。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国策下,科举制度已经趋于完善,打破了科举制度中的门第限制,不再有身份高低的区分,无论是贵族还是庶族都可以在相对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参加科举。

庶族地主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通过科举这一途径跻身官僚,“皇权——士大夫”这一体系较前朝,联系更加密切

北宋的士大夫政治文化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出自宋神宗与文彦博的一次关于变法的争论。

神宗曰:“更张法治......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回曰:“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里可以看出,君臣共治天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帝王之道,以择仁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

“共治”理念并非宋朝独创,早在汉代就有先例,汉宣帝就提出过“庶民所以安其田里亡叹息仇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于我共此者,其为良两千石乎?”此时的“共”说的是,君臣协作,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君主是政权主体,臣子是君主权利的附属品,更像是辅助君主执行敕令的工具。

而宋朝与之不同,宋朝士大夫崛起完全依附于皇权,得益于“文治”的方针,另一方面,“台谏”制度完善,还有“不杀大臣及言事官”为士大夫的“共治”提供了安全环境保障。因此宋代士大夫团体和皇权是相辅相乘,又相互制约的

士大夫崇尚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忠君”

儒家所强调的“忠君”并非愚忠,虽然将君臣关系看作和父子关系一样,但是所主张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也继承了“以道事君”的原则,以“致君尧舜”为辅佐君王的目标,想要达成此目标就必须破除皇权的专断独行

士大夫有引导“皇权”向“道”的基本责任,他们认为自身是和“皇权”共治天下的主体,所以要负责的主要对象是“天下”,是“大道”。因而他们不会一味顺从皇帝的个人意志,而是在不触犯皇帝基本权益的情况下,以“道义”说服皇帝顺从士大夫群体的意志

北宋士大夫群体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念

在北宋,最先倡导这种政治理念的是政治家范仲淹。

《宋史·范仲淹传》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宋朝的士大夫和先秦的“士”有着明显的区别。先秦之士,“以仁为己任”,才有了孔子所言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东汉时期的士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当时的士大夫依然注重自身的敦风化俗,澄清风教是非的责任,他们身上的文化责任远高于所负担的政治责任。

宋代的“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的是对于国家治理的参与和责任,更加注重政治责任

此种精神之所以会出现在宋朝时期,这和士大夫多数出身民间有关,他们比起贵族阶级,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民间疾苦,也更加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当他们跻身到领导核心层时便将“济世”“泽民”“治国平天下”作为终身的使命

宋代士大夫不仅强调“内圣”而且强调“外王”事业

士大夫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得君行道”的机会,他们不仅从大局层面关注改革,更是从地方,从乡里积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

如张载曰“纵不能行之天下,尤可验之一乡”,他在本乡推行“以礼化俗”;范仲淹首创“义庄”,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表现。

他们不以自身进退为主,无论仕途顺达还是遭遇挫折,甚至被贬被罢官,始终不忘对于国家政治的关心,坚持上书言事,像是司马光,王安石被罢官之后,仍关注时政,著书立说以匡政治,苏东坡被贬岭南后仍改革当地弊政,改善民生。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

北宋为了纠正五代十国政治价值观的“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局面,开始重新倡导儒家“重义轻利”,重视节义的文化价值

儒家关于“重义轻利”的思想出自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利”观作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人格道德标准。但是孔子并未完全的将“义利”放在对立面去讲,而是讲“义”作为一种标准,符合“义”的追求,无害于君子之德“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孟子则更加强调“义”,开始将“义利”对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时求“义”成为有德的唯一标准和追求,求“利”则是违反道德的,儒家开始出现“重义轻利”的倾向,并且伴随儒学成为国学,对于国家政策和士大夫群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反叛时期,在各国割据混战的情况下,士大夫为求自保,纷纷放弃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传统,为求一己私利违背儒家的忠义,出现“事四姓十君”的现象。

因而,宋朝就以孔子对于君子,小人“义利”观的论述为核心,开始重新塑造其政治价值观

宋代士大夫按照“义利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持“义利”始终对立的保守派。另一类是持实用精神的“义利调和”观的革新派

保守派士大夫群体,喜欢高谈玄妙的性命道德,不关心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像是苏轼曾言“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将义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认为重视理财和求利是“小人”,是“聚敛之臣”

他们所提出的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方针,不会考虑实际,不管何时都追求儒家的轻徭赋政策,以保持自己“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些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一类改革派士大夫群体,则积极的投身于政治实践中,重新思考“义利”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对立起来。他们想要解决“三冗”问题,必然要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富国强兵皆离不开“利”字

李觏就认为,只要符合礼的规定,利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提出“人非利不生”,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从人性和国家财政方面强调“利”的重要性。

另一位重视理财的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是王安石,他强调理财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国家理财是符合义的。并且以《周礼》为依据,指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持有不同两种价值观的士大夫群体势必会产生矛盾,保守派就曾指责王,李二人的理论是“管商之道”祸国秧民

士大夫群体之间的义利观念之争,往往会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决断,当士大夫群体分裂之后,就会形成党争。这对于北宋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结语:

北宋的士大夫群体的权利在整个中国封建史来说,都是具有较高的地位,特别是“皇权——士大夫”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有不可割舍,这对于集权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

但是权利过于分散,也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决断,立法改革的推行就会相对困难,这一点从王安石变法失败就能看出。

参考文献:

《周礼》

《宋史》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皇权   士大夫   北宋   重义轻利   儒家   义利   尧舜   宋朝   宋代   群体   政治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