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三省六部制:浅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演变与发展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所有的君主都只想一家独大,没有谁会想把自己手中的权利让出去。

君主为了自己的这一理想,各种制度就应运而生,而在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历时最久的一种官僚制度—三省六部制就应运而生。

封建的官僚机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将权力一级又一级的分化,皇帝们通过这种制度,将军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省六部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君王对于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完善。而在封建社会,君权的加强是有利于巩固君王的统治。

早期的三省六部制

公元前589年隋朝建立,结束了国家动乱割据的局面。隋朝廷开始着手对混乱不堪的政府机构进行了整顿。

建立了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当时就被称为三省六部制,那么所谓三省就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中央的三个最高辅政机构。

在汉代时,尚书省被称为尚书台,是由西汉早期的皇帝设置的“六尚”中的尚书演变而来的。

皇帝下设六尚来管理皇帝琐事,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在某些时刻会要了一位当权者的性命。所以,皇帝对其的掌控是绝不容松懈的。

而这六尚中只有尚书是管理文书的,在西汉时就相当于皇帝的个人秘书。

时间来到东汉,西汉确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西汉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这样一来,权力就被分为三处,丞相是政府的首长,而太尉则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则主管监察。

在东汉时,为了削减丞相的权利,也为了皇帝的实际权利可以向朝廷外扩展,让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利渐渐缩小,为皇权让位。

朝廷内部由皇帝一人把握之后,掌管天下的权利就是在慢慢的官职演变,权力变更中收回中央的。

大司空由原来的御史大夫转变而成,在经过东汉改革后的大司空主要负责司法和朝廷外的监察。

而东汉之前的御史大夫是作为主管司法和朝廷内外的监察机构而存在的,由此可见,御史大夫的权利是被削掉了朝廷内的监察权。

大司徒是由原本一手掌控大权的丞相转变而成大司徒在东汉时期是在朝廷外的事务长官,而不是东汉前,西汉时候的政府首长了。可以说他的权利也从内变成了外,这也是皇权集中的一个体现。

主管军事和外戚的大司马是由太尉演变而成,那时候的外戚可以说是比较嚣张的,他们欺压百姓时,皇帝甚至都要放过他们。

就因为他们是后宫众嫔妃的娘家,而这群娘家人很多都在朝堂上做官,如果把其中一个得罪了,很有可能就是得罪当时所有的外戚。

在这一系列的权职变化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实这些人的权利已经从朝廷内部转向了朝廷外部。皇权就慢慢的回归到皇帝手中。

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置了尚书台,这就是六部的前身了。六尚中的尚书逐渐独立出来,是因为它在六尚中作用最大,也是最适合帮助皇帝管理朝廷事务的一个机构。

但由于这时候是刚刚独立出来的,所以,这时尚书台的官职其实是比较低的。但是他们手中把握的职权相较官位而言全部都是实权,这与朝廷当时的职位和职权分配是不成比例的。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发展

三国时期,曹操逐渐掌权,并“挟天子以令诸侯”逼着当时的文武百官承认他是丞相,无奈于曹操当时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是在当时最为强悍的一支。

而在那样混乱的年代,拥有武力就拥有了一切。曹操要一手掌控所有实权,那么丞相这个名头他就必须拥有。

而当时的皇帝可以用怯弱无能四个字来形容。就这样,曹操一步步的谋划,将尚书省完全当成了自己随意发挥的地盘。

曹丕的上位改制后,秘书省变成了中书省,名称发生变化的同时,职能和地位也一起发生了变化。

中书省的主要职能不仅再是简单的处理公文,同时还可以拟定政府公文,发布政府命令的权利,掌管着中央的机要。

而当时的皇帝可以用怯弱无能四个字来形容。就这样,曹操一步步的谋划,将尚书省完全当成了自己随意发挥的地盘。

曹丕的上位改制后,秘书省变成了中书省,名称发生变化的同时,职能和地位也一起发生了变化。

中书省的主要职能不仅再是简单的处理公文,同时还可以拟定政那么在隋朝建立以后,基本继承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系。将上书省作为管理政务的最高机构,旗下设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兵部和工部六部。将权力进一步的扩散至大小朝官。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在朝堂间级别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而三省也是中央最高的三个行政机构。这样将权里一分为三,就轻松达到了分权的目的。

而在职能分配上隋朝的三省共同掌握了政府最高的权利。他们三个机构的功能之和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宰相的权利。

可见皇帝是绝不愿意朝堂上所有的权利都被把控在一人手中,那样这个皇帝不就变成了一个人坐朝堂的吉祥物,谁来都可以坐上这君位了。

身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领导人,怎么能没有自己手握的权利,又怎么甘心将属于自己的权利下放给同一个人,让这个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呢?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省和六部的职权与职能更加的细化。

将权力细分,就可以在相互间制衡彼此。唐朝的三省依然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依旧是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原本都是朝廷内臣,也就是处理朝廷中的事务。而东汉以后逐渐变成朝廷外官,不仅管理皇室事务,还要管理行政事务。

在唐朝三省的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实权,这与隋朝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隋朝是将三省作为了最高行政的辅政机构。

唐朝三省职能权责是相辅相成,还可以互相监督,并且相互之间可以配合,这样就不存在着其中的某一环具有霍乱朝堂的可能性。

而底下的六部将权力进一步细化,达到分权的目的。这种权利的一步步分割细化也为以后的朝堂混乱埋下了祸根。

唐朝的中书省在职权上比隋朝的中书省更为明确,主要负责文书的前期批阅,相当于帮皇帝分类总结,减轻无用的前期工作。

在朝堂上参与对重大活动的准备,及确定后的实施。唐代的中书舍人主要负责“侍奉禁奏, 参以表章”。

门下省在唐朝成为中央最为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最高朝官有参与最高事务管理的权利,主要负责对诏敕的审核, 纠正朝政得失。

同时审阅各地与各部门汇报上来的上行文书,同时提供批复的意见,再交给皇帝做出最终决定。

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是具有否决和变更作用的实质审查,门下省对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以及其他细节性和程序性的东西。

还有对草拟的文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不便于实行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到中书省重新拟定。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他们的最高长官主要负责国家的军事,军队的训练及调动都要经过尚书省才可以。

并且,要负责所有文书正式实施前的审查。唐太宗这样评价尚书省:“尚书省, 天下纲维, 百司所禀, 若一事有失, 天下必有受其弊者。”

除三省外,唐朝还分了六部,而三个省六个部分管不同职权,并且六部和三省之间有一部分的权利重叠。

这就导致了不同职位,不同品级的官员却掌握着相同的权利,而这也让有心之人有机可乘,导致了后期的政令混乱。

比如兵部主管的全国军事力量的培训和调动,然后负责执行皇帝和尚书令的有关军事上的命令。

而冰部的作用这时就和尚书省有了重叠,但尚书省的官员,与六部官员品级不同,手中却掌控了相同的权利。

那么同时被他们管辖的军事人员,就有可能面临两个地方发出的两种命令,这个时候到底该听谁的呢?并且那时的六部官员和和三省的最高长官一样,都是有资格面见圣上的。

但因为三省六部制确实是有利于皇权集中,所以这个制度在往后的朝代里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

但也因为流传时间太过长久,其中的各种弊病和可以寻找的漏洞就变得更加容易让人察觉。这也导致每一个使用这个制度的朝代都因这个制度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中书省   御史大夫   隋朝   丞相   西汉   东汉   尚书   门下   朝廷   唐朝   文书   杂谈   皇帝   权利   制度   机构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