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安史之乱的急转弯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王朝,抗击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大军,众多唐朝将领誓死守卫城池,和叛军之间爆发了多场著名战争。

最终安史之乱能被平定,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郭子仪、封常清、颜真卿、李泌等等出色将领的智勇和谋略。

在他们其中,不得不提领导了河阳之战的李光弼,他是扭转战争局势的关键人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场河阳之战的胜利,安史之乱的结果极有可能会被改写。

主动弃守洛阳退守河阳

乾元元年十月,邺城被围,在此地,唐朝老将郭子仪以督军的身份指挥将士与叛臣史思明作战。可惜,虽然郭子仪为统率大将,但其实唐军并没有人来做统一调度。

也许是为了避免一人兵权过大,唐肃宗让各将领之间互不统属,且没有设置元帅。除了军队成员混杂,在军事上不能互相调度外,相比史思明的叛军,数量上还差了很多。

这些原因下导致邺城之战唐朝军队大败,监军的宦官还甩锅推责,密报朝廷,于是唐肃宗下令,郭子仪因“督战不利”被革职,由前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受命引领朔方军。

因为守卫邺城失败,唐军的主力被迫向黄河以南退守,尽力死守河阳桥保住东都。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带军南下进攻汴州。汴州节度使许叔翼战败后,投降了史思明。

许叔翼的叛变早就有迹可循。在多年的战争中,这位地方官员可谓“见风使舵”,鼠首两端,根据战争局势来选择站队。

因为看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占据主导地位,他早就毫无抵抗之心。危险的是,因汴州是中原要地,还是运河漕运的关键点,汴州的倒戈使得史思明的势力直逼江淮流域。

此时,因为之前的几场战争中兵力损耗巨大,李光弼正以东都洛阳做为驻军点,休整和重组军队。

他以朔方、河东、河西的三方精锐为基础,陆续招纳和吸收其他散兵游勇。

李光弼生于契丹,唐肃宗对其相对比较信任,因此他很快升任幽州长史兼河北节度使,几乎唐朝的全部野战部队都可以受李光弼的调遣。

兵是不缺了,现在的问题是,该怎么用兵?洛阳以东的汴州被史思明掌握后,洛阳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现在是退是留?退的话又该去哪里?

如果死守洛阳的话,弊端很明显,洛阳目前粮食短缺,还没有险隘之地可以伏兵出击,需要分散兵力驻守要道,难以御守。

有将领建议退到潼关,利用潼关的险要来和史思明的叛军一搏。但李光弼认为,如果退守潼关基本也就是放弃了洛阳、河阳等地。

“两军相敌,贵进忌退”既然要弃守洛阳,不如北守河阳。北边依托泽州、潞州内外呼应,还有黄河天险,能方便行军,退可守进可攻,总之阻拦叛军继续向西。

于是李光弼一声令下,唐军主动撤出洛阳,临走前还几乎搬空了城里的物资,让史思明到时候占个空城!

以寡敌众,死守河阳

唐朝的河阳在今天的河南省孟州西部。在先秦时期的河阳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地,地势上拱卫着洛阳,还因为黄河河道在这里急速变窄,若在这里驻扎军队,就能把控和堵截河道。

进入河阳东城时,李光弼只有两万军队,军粮只能撑住十天。

但史思明担心李光弼用“空城计”断自己后路,竟没敢贸然进攻东都宫殿,只在白马寺南面周围挖壕沟,修城墙。

到了十月,史思明终于有了动作。大批叛军渡河开始进攻河阳。本想用挑衅的方式引诱城中的官兵出战,但守军丝毫没有上当。

史思明于是派出百艘战舰,还有火船开在最前面,准备烧毁河阳浮桥。唐军见状用长杆和铁叉阻止火船前行,让其在河中自行燃烧,动弹不得。

桥上的投石机也在不断投掷石块击毁史思明的战船,见计划不成,战船退回。史思明不死心,继续派军攻击河阳,李光弼派李抱玉守住河阳的南城,自己则带人吸引史军去往渾城。

渾城中早已部署了唐军做为策应,里应外合下,史军的进攻失败,李光弼趁机进入了河阳的北城,于是河阳的东、南、北三城被唐军收回。

史思明的部下周挚,带军渡河攻击河阳北城,守城将领齐进奋勇抗敌,歼灭敌方两千五百人,俘虏两名叛军大将,周挚只带了数十人逃走。

史思明知道李光弼是个难搞的对手,如今围攻河阳城已经数月丝毫没有进展,分散进攻不可取。于是在北城战败后,史思明还撤回了南城的兵力。

史思明

在李光弼的坚守下,史思明与唐军在河阳城又对峙了六个月之久。

上元元年的二月,留下一部分将士留守河阳城后,李光弼带着大军去往怀州,并打败叛军,然后又留下部分人马继续围攻。

此时,趁着史军在河阳西边渡河的半途,李光弼调兵突然发动攻击,史思明直接被打得退回了洛阳。怀州也被唐军攻破,史军的部下安太清被活捉。

史思明知道李光弼最擅长“弱兵守城”,很少率兵野战。

于是他在多次攻城失败后,行军到了河清县,断了李光弼军队的粮道,以此想引李光弼出城作战去洛阳找自己硬刚,但李光弼丝毫不为所动,就是坚守河阳。

李光弼

上元二年,唐肃宗在宦官鱼朝恩等人的建议下,让李光弼反攻洛阳。李光弼认为此时不是反攻的时机,因为“贼锋尚锐,不可轻进”

但唐肃宗不断催促李光弼发兵,于是只好奉命出战,临走前李光弼让部下李抱玉守卫河阳。

因不占据出击的有利条件,守城的结果可以预料。李抱玉曾问道,守不住该如何?李光弼答:弃城

此次出兵以唐军的溃败结束,死伤数千人不说,还再次让河阳、怀州失守。宝应元年,当朝皇帝已经是唐代宗李豫,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代宗重新制定了新的用兵策略。

派遣雍王李适为兵马元帅出兵陕州,李光弼和其军队在洛阳汇合共同进攻。

有了增援,李光弼、李抱玉等将领势如破竹,先后攻占怀州,并收回了洛阳,同时派兵收复了河阳,生擒史军守将。十一月初唐王朝收回河南河北。

河阳之战,是史思明背叛大唐称帝后的首战,也是唐朝军队和燕军的第一场胜战。

本来在邺城、洛阳被攻陷后,战争局势上唐王朝处于劣势。河阳之战告捷,史思明想要攻下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野心被打破,局势被扭转。

唐军之后乘胜收复了多处失地,因此河阳之役是安史之乱中关键的一战。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最大的原因也是李光弼和众位将士的坚守。

李光弼的用兵特点

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河阳对峙将近一年。

相较叛军,李光弼在兵力上就处于劣势。守卫常山时,李光弼是一万对两万;太原战役,一万对十万;河阳之战,二万对五万。

之所以兵少,主要是从唐玄宗开始“重外轻内”。在边境广设节度使,导致边境军队四十万之多,朝廷直接管理的中央部队却只有十多万。

到安史之乱发生,朝廷无兵可调,只能依靠西北边镇的朔方军,但总共也只有六万余人,调遣给李光弼的只有仅一万。

和雍王李适会攻洛阳时,李适的兵很大部分还是向回纥借的兵。所以李光弼从不正面与敌军发起冲突,而是巧用计谋“以少败众”。

战争中,自然谁的兵多谁就拥有优势,总是以少胜多也是迫不得已,想要胜利就更难了。

李光弼的军事指挥策略可以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深知战争中要保存自己,最终目的是消灭敌人,所以战略上非常灵活,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此外他还具有全局眼光。在嘉山取得胜利时,李光弼曾建议唐玄宗不要急着出兵潼关收回洛阳,而是应该趁机端了叛军的中心,断掉他们的后路。

可惜唐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谗言,临时凑了部队出兵潼关,最终潼关失守,唐玄宗还因此外逃。李光弼的计划若是能得以实施,不知这安史之乱是否还会持续八年之久?

李光弼做为和郭子仪齐名的名将,还因为他料敌如神,也就是能准确推测到敌军的意图,正确判断敌情。

除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李光弼还设置多处情报来源渠道。不仅是军中有专门的探子打探军情,他还通过百姓、俘虏来获得敌军情报。

当然,李光弼也不会不辨真假就对情报信以为真。加以分析和判断后,结合实际军事情况,他就得推测到需要的敌方信息,加上他非常会“搞心态”,常常挫败敌方士气。

在太原战役中,史思明攻城不下,让人在城底下破口谩骂。李光弼直接让人挖几条地道出城,把站在那里骂人的敌军拖到地道里抓了,然后还斩首示众,挂在城口。

可以说,正是李光弼的用兵如神,加上兵不厌诈,得以屡次取得关键的胜利。大唐的国运也许在安史之后已到终点,可这些战役在如今看来依旧热血澎湃。

参考资料:

李光弼军事领导艺术探析_王治新

唐代河阳镇研究_姜海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安史之乱   潼关   阳城   节度使   洛阳   叛军   敌军   将领   急转弯   唐朝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