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勇到“叛徒”,大唐安西军的黯然落幕

黄河以北

大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邺城(今天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数万民夫正在邺城南面搭建土台,组装投石器,挖掘壕沟。更南一点漳河边还有很多人,修建规模不小的临时河堤将河水积蓄起来,已经形成了大的围堰。准备在攻城不顺利的时候放水把邺城的叛军直接喂王八。

唐军假设云梯,开挖甬道

在工地的四周排布着数支唐军,有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仆固怀恩带领的回纥部队,李光弼带领部分从山西赶来的部队,李嗣业带领的安西四镇部队,还有其他一些从各地赶来的唐军。唐朝的平叛大军终于跨过黄河,来到了叛军老巢。

唐军身后漳河以南一直到今天河南安阳市的田埂上,还有一条条队伍将粮草、石料、木料,火油等物资运往前线。

唐军召集了规模庞大的支前民夫

此时的唐军军容鼎盛,旌旗招展。很多人觉得这一战打完就能彻底终结叛乱。不少从西域赶来的兵士在西域本已经安家,响应平叛号召赶回中原也已经接近3年了。很多人毁家纾难从西域赶来,有的已经战死在之前的战场。埋骨于长安西南或陕州。

唐军准备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就是要算安史叛军的总账。

坐困愁城

自从唐军收复长安后,叛军又在洛阳败北。安庆绪只率领了少部精锐逃回了河北,此时叛军内部也分裂了,史思明已经不鸟他这个名义首领。好在洛阳之后唐肃宗优先整顿内务,忙着减免老百姓赋税和搞战后官员甄别了,没有第一时间找他麻烦。

安庆绪回老巢纠集了一批人马,准备在邺城挡住唐军。但是他等来最大规模的北伐唐军,还有几万民夫和数不清的军械物资。邺城之战伊始安庆绪厚着脸皮向史思明求援,到了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候。史思明也带着主力南下了,但是到了邺城东北史思明看到唐军势大便观望起来。

叛军出城死战

坐困愁城的安庆绪和唐军打了几次都没进展,只能回到城内。而城外的唐军更加不给机会继续挖壕沟。被困多日的叛军断粮,只能吃老鼠和人肉。安庆绪决定殊死一搏。全军开出邺城和唐军决战。

李嗣业战死

唐军这次战斗没有设置总指挥,加上志在必得阵型稍微有些松弛。各部之间少了之前的默契配合。安庆绪等不了史思明,带领精锐步骑杀出城。在城南愁思冈冲破了唐军的防线。

叛军重兵压城情况下依然爆发了强大战斗力,让唐军的“收官”战打的无比艰难

叛军虽然被困多日,但是战斗意志相当强悍。战斗时根本不惧占据优势的唐军。

看似摇摇欲坠的阵型也抗住了唐军数次的冲击。而且叛军骑兵还能流畅做出引导射击。压制唐军中军的冲锋。

安庆绪的亲兵,契丹、奚族骑兵奋力冲杀

唐军中唯有李嗣业依旧身先士卒,指挥着陌刀队砍杀叛军的步兵。他与郭子仪在愁思冈大战中再次击破安军,但李嗣业本人却身中流矢,而撤下战场。

“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

李嗣业不久后箭疮迸发,流血过多而死。安西军失去了他们的领袖。杜甫曾今写诗缅怀这位猛将。

叛军出城反扑

西北望,黄沙漫卷苍茫,

狼烟急,虏骑猖,

人臣安可坐消亡?

东南望,山河万里雄壮。

天欲倾,国有殇,

断头相见又何妨?

不久后史思明南下与唐军决战,安西军和回纥骑兵都表现不佳,20万唐军被击溃,留下一路的辎重。郭子仪退守洛阳,李光弼退回山西。

无家可回的部队。

邺城之战的败局是致命的,这一战对唐军的士气打击极大,更重要的是丢失了天量的物资和几万熟练随军工人,这些都留给了叛军。

唐军为策划这次战役调集了大量的资源,本来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战争前几年关中河洛地区已经被掏空,基本就是掏光家底支持前线了。后面战争尽管还在继续,但是唐朝已经支持不了这样超过15万人决战的战斗规模了。

叛军在家门口取得了胜利,老巢也没有波及,士气大振。加上又拿到了天量的物资。随后几年史思明又带领部队越过黄河再次占领了洛阳。

安西军,回不了安西都护府

战役结束后,安西四镇的部队撤回陕州休整。此时率领安西军的将领是马璘,马琳率领部队在安史之乱后期配合李光弼在河东与安史残部交战。此时的唐朝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吐蕃人开始威胁京畿地带。安史之乱爆发后,最先被召回的部队就是防御吐蕃的陇右节度使的军队。而这波人被玄宗在潼关以东一波送完。剩余的部队后来被整编为中央禁军——“神策军”。

自此河西走廊完全暴露,吐蕃开始一步步侵占河西走廊。这也造成了一个后果,安西四镇的部队没法返回西域了。

8世纪时的吐蕃步兵

在8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以后,唐朝中央还没来得及消化胜利果实,宝应二年(762年)正月,安史之乱结束。九月,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军东进。代宗命马璘率军援救河西。安西军又从关中驰援湟水。一个月后另一支吐蕃军队,乘关中兵力空虚之机,攻克长安。代宗出逃陕州。远在河西的安西军在马璘带领下又千里驰援关中。

天子遇险,安西军千里驰援

代宗形势上统一了全国

这个时候河北、江淮、南阳盆地、四川都已经藩镇化。平叛的安西军队反而没啥好地方安置了,再三思量后,代宗让安西军任命马璘邠宁(治今陕西彬县)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检校工部尚书。自此安西军变成驻防关中的边防军。

第二年763年,仆固怀恩再次引吐蕃南下。

马璘部在武功东原打败吐蕃。在唐军的不断抵抗下,联军进展缓慢,不久又得知仆固怀恩暴死,加上内部不和,遭到唐军反击,大败而走。

随后几年吐蕃多次在秋季进犯关中。

大历二年(767年)九月入寇。

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入寇。

大历八年(773年)八月入寇,每次的规模都非常大,安西军这几次都处于战争的最前线,战斗非常激烈。

疲惫的军属

自从756年安西军被征召回中原平叛,到代宗即位后762年开始频繁与吐蕃交战保卫京畿。安西军回到中原十几年以来,一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当初很多士兵是带着军属奔赴国难,也有不少没成家的放弃了在西域的田产,可谓是毁家纾难。

但是朝廷却不怎么考虑普通士卒切身诉求。768年宰相元载建议,宁夏一带的朔方军一部南下邠宁,安西军向西驻扎泾州。表面是安西军向西能更加方便与吐蕃作战,而朔方军压力不大可以换防到邠宁给与安西军支持。实际唐朝中央是在做派系平衡。

安西军驻防对吐蕃的第一线

泾州相对于邠宁距离不远,但是处于与吐蕃交战的第一线,当地设施更加破旧,城破路险。这里“地热,天寒,多风沙”,土地又贫瘠难以支持军属的生活。

当时安西军领导马璘就上书说了:

“边兵精锐者皆征发入援,谓之行营,所留兵单弱”。

“其士众尝自四镇、北庭赴难中原,侨居骤移,颇积劳怨”。

马璘已经意思很直白了, 这些年,这些将士舍家撇业来到内地平叛,频繁四处调动,时间久了,又回不了家,很是辛苦。而且每次战斗安西军都是派往最危险的一侧,已经滋生严重的怨气。军官给下属做工作已经很难了。同时期河北的叛将在治内反而过的很滋润,不少叛将还能进京接受褒奖。这让安西军普通军官怎么能摆平心态呢。

边军的戍边生活非常艰苦

这个时候安西军甚至出现了中层军官意图发动叛乱的苗头,但最后被副将段秀实警觉,及时处置。

出于军人的本分,安西四镇的老兵还是继续向西去了新的驻防地,拱卫帝国的边疆了。这个新的驻地就是后来让德宗痛彻心扉的“泾原”。安西军的老领导马璘去世,另一位安西出身的将领段秀实接替为泾原节度使。

段秀时,最后一位出身安西军的老长官

老兵已死,泾原兵变

唐代宗大历年间,一批平叛老将陆续病亡。

李光弼 765年去世。

白孝德 780年去世。

马璘 777 年去世。

段秀实 780年被贬, 783年去世。

一批开元天宝年间成长起来的战将在代宗年间集中去世,之后的将领大多都是安史之乱时期成长起来的。很多人没有前人的道德底线,特别是代宗为了暂时缓和河北藩镇的矛盾,将不少藩将委以重任。这都成了后面继位德宗的雷。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也过去了20多年,很多基层老兵也相继离世,泾原节度使治下的士兵由安西四镇士兵为主变成当地募兵为主。

779年,唐德宗继位,新皇帝一上位就想重整国力,对内要抑制藩镇,对外要打击吐蕃。首先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让泾原节度使段秀时夺回被吐蕃占据的原州(宁夏固原),但此时原州因为边境反复拉锯,已经一片荒芜,吐蕃根本没有驻军。

本来驻防泾原就很没油水了,当年马璘在世时靠着老领导的威望才弹压了军中的不满。现在又要去更荒芜的地方驻守,兵士更会不满。

段秀实出于无奈上书却借口说:“现在正是农忙不易动武。”

“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

德宗不仅不妥协,还罢免了段秀实,换了雷厉风行的李怀光。李怀光上来就杀人立威,斩了闹事的,强力压制了士兵的不满情绪。

2年后德宗强力削藩引发藩镇反弹,从河北到荆襄都出现反叛的藩镇。德宗没有办法只能像20多年前祖父那样把边军拉倒内地区平叛。

但是令唐德宗没料到的是,长期的不公待遇,经年累月的换防,几十年不能返乡的仇怨,再加上京兆尹招待官兵的时用了发霉的饭菜,泾原兵集体哗变。此时河朔藩镇在北,淮西藩镇在南,唐朝相当于是两线作战。主力都去南北战场了,中央却没了兵。泾原兵毫不费力的攻陷长安。

忠勇多年的泾原兵终于忍受不了不公待遇,反了

泾原兵占领长安,唐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

德宗也是创了唐代帝王一个记录,历经三次从首都仓皇出逃。分别贯穿自己的少年、青年和中年。

德宗出逃奉天

泾原兵这次兵变完全是豁出去,过把瘾就死的态度。他们最开始裹挟泾原节度使反叛。然后公推朱泚为皇帝,最后矛头返回杀向奉天准备宰了皇帝。把臣子逼到以造反为事业,为了杀皇帝而不死不休的地步,李唐的皇帝也是造了大孽。

泾原兵杀进长安城,代宗远遁

最后在各路勤王军队的协助下,唐德宗捡回一条命,倖倖地回了长安。兵变结束后皇帝不久下了罪己诏停止削藩,开始一心捞钱。

但是皇帝的报复在后面。首先是皇家禁军神策军因为救驾不及时,领导权重新被授予宦官。

另外针对泾原兵,除了首恶伏诛外,皇帝下旨裁撤这支部队。中原的安西四镇军,这支具有悠久历史在开边西域、平定安史之乱,协防吐蕃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走向终点。

东南望,山河万里雄壮。

天欲倾,国有殇,

断头相见又何妨?

万里回援,共赴国难

时间回到28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收到中原沦丧,天子遇险的消息。这批忠勇之师喊着“共赴国难”的口号万里回援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多年后的苦楚结局。

战死在香积寺,陕州和邺城的将士肯定不会后悔。力战而亡的李嗣业也不会后悔。

西去万里有孤忠。

为国捐躯的将士永远值得后人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安西   吐蕃   关中   西域   安庆   藩镇   大唐   安史之乱   节度使   叛军   叛徒   黯然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