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两道门槛




米浩/摄


读 书 的 两 道 门 槛

文/魏盈盈



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写道:任何无法仓促完成的事情都不再能引起兴趣。而这些事情,像烹调、种花弄草、读书写作,是有其特殊价值的。

以六十年的有效读书时长、平均七天读完一本书的高效来计,人一生也只能读三千本书。书海浩瀚,人生却需秉烛,自然最好先读名著经典。

据说溥仪有次替人鉴别很难鉴定的一批文物,也说不上假在哪里,只认定和他自小在宫里看到的不太一样。轻而易举地,以“真”对其的浸润,扞拒了“假”的惑乱。

名著经典,或有其时代局限性,却可以起到和真文物同样的浸润作用,在无意识间,就拔高了人的艺术品位和鉴赏思辨的能力。

初读《战争与和平》,翻历史书、查地图、罗列人名,读得半懂不懂,但也意识到,读名著,不只能读到蓬勃生长的故事,也顺带接收和学习了历史、政经、社会学等一应知识,远比直接学习有趣得多。

但读也读了,却读不懂,又摸到了读书的第二道门槛——“知书”。知道好的作品好在哪里,也知道差的作品差在哪里。不被文艺作品收割,而是靠其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这种思辨力,毫无疑问,要从读经典开始培养,而要能真的理解经典名著,除了靠生命体验,或许也只能靠——一直读。读得多了,自然容易懂。

名著若能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所凭借的一定是长的故事。只有代入情境,走主人公所走过的路,感受主人公的感受,在颇为漫长的共同经历过后,虽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都没有悟到,更别提恍然大悟的感觉,但对故事的吸收,已经切实存在,一些模糊的认知,已经刻入潜意识。

小时候读儿童文学《哈利·波特》,除了在魔法世界里着迷,看到哈利因为差点被分入斯莱特林,对自身邪恶能力感到惧怕,邓布利多对他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句话深埋进当时还很无知的我心里,懵懂地意识到了人的自主性。人是有很大选择自由的,选择本身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必然得为其负起责任。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结局,为艾玛的死痛哭不已,既然情感上如此不忍,为什么非要把她写死呢,他要说,艾玛非死不可。一个伟大的作家,难以违背真实世界的逻辑,让艾玛一路走来,耽于幻想,误入穷巷,只得用一整章的篇幅写她吞食砒霜后将死未死的狼狈,又残忍了却她的身后事,让父亲瘫痪、丈夫死于心碎,女儿潦草被送进纱厂,以抽筋剜骨的力度,让你看到尽可能真实的选择代价。

杨宁老师在他的文学理论课上,讲文学真实性问题时提到一类小说,像短篇《河的第三条岸》《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类小说以牺牲表象的真实来探寻真实的哲理,虽然看似荒谬,却呈现一种诗意的真实。

…………




本文选自2023年3月15日《文化艺术报》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福楼拜   艾玛   整章   哈利   波特   思辨   名著   门槛   文物   事情   能力   真实   故事   经典   作品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