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不能让咱老百姓货不敢买,店不敢进!

三年疫情后的首个“3·15”,意义非同以往。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路边的饭店酒肆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各地的名胜古迹再现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春节档屡创票房记录的优秀电影,无疑折射着人们文化娱乐消费的复苏……我们身边的这些生动场景,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中国经济“长风破浪,未来可期”的信心所在。



消费,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一头连着生产增长,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在这个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不断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商品和服务,是重振消费信心的基础性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已经远非“个人维权”的概念所能囊括,而是事关重振消费信心、促进经济发展的国之大事。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损害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信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甚至屡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雪糕刺客”到“菜刀不能拍蒜”,从“知网”事件到层出不穷的“头部主播带假货”,这些冲上热搜的新闻下,那一句句“货不敢买”“店不敢进”“网不敢上”“人不知道该信谁”的评论触目惊心。



一个个热点事件一次次说明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维护不好消费者权益,消费信心就不强,老百姓就不敢安心消费。


如何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提振消费信心?


——要用严惩犯罪释放明确的法治信号。对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犯罪案件,政法机关必须重拳出击,要打准、打透,将不法分子打疼、打怕,让他们付出高昂的法律代价,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打出声势、打出威慑。让不法者胆寒,才能让消费者心安。


——要用履职尽责传递严肃的监管态度。消费者的安全感很大程度取决于监管的高效严密。监管既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依法打击力度,维护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也要倾力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提升化解矛盾的效能。这样才能让维权不再艰辛困难,让赔偿与消费者付出的时间精力相匹配,让“3·15”变成“365”。


——要用综合整治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纵观2022年的热点消费维权热点事件,体现着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无一不是深刻复杂、涉及多领域多部门。这也提醒我们,维护消费者权益没有“一招鲜”,只有各部门整体发力、综合施策,才能解决好突出的问题。不仅要解决表面的问题,更不能放过深层次的土壤,不让问题死灰复燃,也不让问题变种变异卷土重来。


——要用产业升级预防化解消费纠纷。许许多多投诉并不涉及违法违规,可能仅仅因为顾客的“不如意”。这种“不如意”,看似是“容忍度”降低,其实是大家更加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是消费结构升级的直接体现。面对消费升级,产业只有“闻风而动”,从消费者的“牢骚”中细心体味大家的喜好、厌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小纠纷”的产生。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激活消费信心和意愿,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另一方面讲,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进一步培育着新的消费增长点。当消费者把自己变成产业链的积极参与者,那将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3·15”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之义   热点   疫情   连着   不如意   消费者权益   信心   消费者   事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