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缅甸果敢:往日国门汉字已被更换,现使用缅文已成主流

2009年8月7日,缅甸军方以果敢枪械修理厂暗中制造毒品为由,派遣30余位警察对修理厂进行强行搜捕,引发缅甸军方与果敢民族同盟军的激烈冲突。

事后,大批果敢市民逃亡中国边境……

而这件事带给中国的最大影响,似乎是大批国人认识到了这个位于中缅边境的自治区——果敢。

这块区域虽说归属缅甸,但却起源于中国,因此风俗、语言各方面均与中国颇为相似。

然而随着缅甸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行缅文,昔日国门上的汉字已被更换,果敢地区使用缅文也逐渐成为主流。

果敢的来历

提及果敢的来历,首先要了解果敢地区的历史演变。

缅甸果敢与我国云南临沧地区接壤,在清朝光绪二十三年之前一直属于中国领土。

然而在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中,果敢却被划归到了缅甸。

至于“果敢”名字的由来,一说是英国人将该地区原本“麻粟坝”的名字改为了“Kokong”,音译过来便是“果敢”。

另一说是“果敢”由当地民族语言变音而来,“果”是“九”的意思,“敢”代表“户口”,意思是该地区一开始由九户人家组成。

还有一种说法,康熙年间,大批来自中原地区的难民逃荒至此地,依照籍贯自发组建部落,其中有一个名为“兴达户”的部族最为强盛。

后来一个叫做杨维兴的部族首领,不断扩大部落辖区范围,接连吞并了不少其他部落。

乾隆六十年,杨维兴长子杨有根正式将“兴达户”改名为“果敢”,杨家人自此世袭果敢县令一职,受到清政府的承认和保护。

其实在明朝末年以前,果敢地区几乎荒无人烟,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兽经常遍地,只有少量土著人居住。

直到大清顺治十五年,南明皇帝朱由榔起兵失败后一路南逃,在吴三桂大军的追捕下无奈逃到这片荒地,果敢地区这才有了些许人烟。

到了康熙乾隆年间,随着大批逃难之人的涌入,果敢才逐渐发展为一处远离城市和人烟的民族聚集地。

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缅甸落入大英帝国手中,并被划归到印度版图,毗邻缅甸的果敢也岌岌可危。

1887年,英俊委任果敢土司为“世袭果敢训政布司”,但果敢土司和人民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自主,没有听从英国人的命令。

只可惜清政府衰弱,远在南疆边境的果敢根本无法得到保护。

光绪二十三年,英国逼迫清廷签订《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果敢被正式纳入缅甸版图内。

至此,以汉族为主体、风俗文化与汉族人民相同的果敢族就此成为了英属缅甸人。

1948年1月4日,缅甸终于独立,此时距离果敢被划走已经过去半个世纪。

亲近缅甸的果敢土司杨振材从个人私利出发,并未提及历史上归属中国一事,在缅甸国会中公然宣称:“果敢系缅甸领土。”

杨振材的议案经由国会批准,列入宪法。

1962年2月,中缅双方划定边界,果敢正式成为缅甸领土。

风俗文化与汉族一脉相传

虽说果敢已经不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在这片地区传承了几百年的中华文明却没有就此中断。

无论是人口、习俗,还是文化、语言,果敢族都与汉族一脉相传。

果敢地区的汉族主要由六次移民浪潮而来。

最开始是一批追随南明皇帝朱由榔逃至此地的明末官兵,后来一些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商贾也在此落地生根,接着是康乾年间的难民,二战期间国民党留在印缅战场上的部分残军是第四波人,到了缅甸共产党统治时期,一大批中国知青也来到这里,最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因为种种原因来到果敢的汉族人。

由于迁徙果敢的时间跨度太大,每一次移民浪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来到果敢的汉人籍贯比较复杂,老一辈的果敢人大多来自云南地区,后来靠近南疆的四川、贵州、江西人也相继涌入果敢,最后就连江苏、辽宁这类远离果敢的省份也出现了往南疆迁移的情况。

另外,汇聚到果敢地区的汉人身份也比较复杂。

形形色色、三教九流,在这片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自由松散的地区,每个人似乎都被给予了生存下去的空间。

即便是无地无钱的新来者,只要靠着勤劳的双手开垦出一片土地,也能很好的活下来。

总而言之,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果敢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汉族传统,绝大多数人都为自己是汉族后代而自豪。

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果敢人并未觉得生活与在中国有什么不同,这也是果敢人对外来缅甸人有着天然排斥和抵触的原因。

果敢毗邻云南镇康、耿马两县,两边的百姓在一座山上居住,在一条江中河水,供奉的佛像都是同一尊。

在长达数百年的亲密往来中,果敢族与汉族建立起了婚姻互通、教民同堂的往来关系

甚至,镇康县还有9个民族跨界而居,耿马县兄弟姐妹各居一界的多达上百户。

在这种情况下,果敢人一直深受中国文化风俗的影响。

走进果敢中心老街城,随处可见长相与汉族几乎一模一样的果敢人,他们说的是汉语、云南话,用的是人民币,收看的是中国电视节目,学校里用的是汉语书,就连手机号都来自中国。

相较于缅甸,果敢与中国的联系远胜前者,这也是中国人来到果敢后,鲜有身处异国他乡感受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境地区与果敢的交往更加频繁,双方时不时便会组织文艺演出交流活动。

仅21世纪初两年时间,耿马派往就对果敢进行了4次文化考察,果敢来到耿马的访问则有5次。

每逢新春、中秋等重大节日,两边还会定期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用以沟通双方百姓的友好关系。

总的来说,身处缅甸的果敢始终留存着浓厚的中国色彩,然而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缅文成为主流

从行政等级上来看,果敢属于掸邦北部的一个自治区。

可即便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治,果敢终究还是属于缅甸的领土。

让一个本就位于国家边境地带的自治区,无所顾忌的接收来自中国的影响、传承中国的文明,这自然是缅甸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所以,缅甸政府一直在为了去除果敢的汉化而努力,最直接的一个表现便是语言上的变化。

以往果敢街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汉语标识逐渐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缅文,甚至缅甸国门上的文字也换成了缅文。

教育方面,除了少数得到政府批准的汉语学校,其他学校的教材全部更改为缅文版本。

原本作为次要学科的缅甸语,现如今也被列作了必学科目。

尽管人们在日常沟通时仍然习惯性的使用普通话,但果敢的官方语言却便成了缅甸话。

缅甸政府的这些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只有让国民拥有同样的文化认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但自从缅甸在果敢推行去汉化以来,老一辈的果敢人和果敢同盟军便开始了积极的抵抗。

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数百年的果敢人,具备非常强的群体归属感,大家习惯了使用汉语,对陌生的缅甸语十分排斥。

另一方面,果敢人的公民身份只在本地区有效,出了果敢便享受不到作为缅甸人的国民待遇,这是相当一部分果敢人抵触缅甸的原因。

果敢人尽管没有中国的法律身份,但却有着与汉族相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

缅甸政府对此也心知肚明,于是在接管果敢后,通过了一系列的去汉化措施。

教育、语言、社会环境,缅甸政府正在不遗余力的改造果敢。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缅甸政府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似乎并未能取得很好成效。

一味的想要洗去果敢人身上的汉族气息,只会引起果敢人的逆反心理。

客观上来说,果敢与中国的联系几乎不可能中断。

果敢人与云南人共饮一江水、同居一座山,彼此之间有着长达几百年的情感连接,这不是缅甸政府几条政策便能轻易斩断的。

况且,相较于果敢本地、乃至整个缅甸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中国各方面的条件显然更加优越。

缅甸缺少的工业化体系、发达的交通、充沛的物资,这些都需要依赖中国,不少果敢人更是将工作找到了云南。

而缅甸政府的所作所为,无异于破坏果敢人现如今的幸福生活,这事放到谁身上都不会乐意。

所以,对果敢去汉化一事仍然任重道远。

结语

的确,现如今缅甸文成为了果敢地区的主流文字。

但传承自中国的文化习俗并未中断,甚至深深的植根于果敢社会的每个角落。

缅甸政府去汉化的强硬措施,根本无法彻底将中国文化从果敢抹去。

与其徒做无用功,倒不如努力壮大本民族文明,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果敢,这才是正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缅甸   果敢   缅甸人   汉族   汉字   汉语   云南   国门   边境   中国   往日   主流   今日   地区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