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绣春,人鬼之分”明朝的锦衣卫制度

引言

大明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在政治方面沿用了许多汉族王朝的制度,并进行了许多创新。

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厂卫制度,东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皇帝手下最重要的三个特务机关,在维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洪武初年,朱元璋为了监察百官,达到“恢复中华”的目的,创立了锦衣卫制度。

锦衣卫的职能非常广泛,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从事侦查、审问、逮捕等活动,他们可以游离在法律之外,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

锦衣卫办案之时,就连刑部和大理寺都无权过问,锦衣卫制度是大明王朝独创的制度,它如同影子一般,自明朝开国开始,陪伴了这个王朝二百多年。

它之所以一直活跃在众人的视野当中,没有被取消,就是因为它对于皇权来说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那锦衣卫制度究竟因何而来?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明朝初年,锦衣卫的设立

锦衣卫的设立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脱不开干系,朱元璋是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他出生于元朝末年,他饱经战乱,受尽苦楚,童年生活过得尤为坎坷。

朱元璋长大之后便加入了起义部队,并带领将士南征北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朱元璋是一位文成武略、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对集权之事尤为关注。

他为了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防止其他人谋夺朱家人的天下,在洪武年间发起了几次大案,诛杀了大量无辜之人。

当时朝中甚至还出现了官员临出门前向家人交代后事这样的荒唐事件。

朱元璋为了真正达到监察百官的目的,知晓百官的一举一动,设立了锦衣卫。

其实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有差不多类似于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例如汉代的诏狱、唐代的丽景门和宋代的皇城司狱,都是直接服务于皇帝的特殊机构。

只不过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特务机构,如锦衣卫这般权力滔天

锦衣卫刚刚成立的时候,与京中其他京卫的职能大抵相同,主要充当皇帝的贴身侍卫,负责仪仗事宜,朱元璋后来将许多不便交于刑部的案件交给了锦衣卫去查办。

自此之后,锦衣卫便被赋予了司法职权,《明史·职官志》当中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盗贼奸究,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按照洪武年间的官制,朝中可设一位指挥使,正三品,两位指挥同知,从三品,其余的职位也有标准的数量。

虽然说从原则上来讲,朝中官员的数量都是定额的,职能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从洪武年开始,锦衣卫官的员额一直都很不固定,他们的职权取决于皇帝的实际需要,不需要遵守严格的管制规定。

朱元璋刚刚设立锦衣卫的时候,锦衣卫内部的制度非常紊乱。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疯狂地打击异己,收归政权、兵权,指挥锦衣卫制造了诸多冤假错案,连累了许多无辜之人,引起了朝中官员的高度不满。

锦衣卫为了遏制这些不满的声音,时常暗夜出动,将大臣抓进监狱,对他们严刑拷打,引得人心惶惶,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但从未制止。

后来随着事情愈演愈烈,朝中大臣也坐不住了,他们联合上书,要求朱元璋限制锦衣卫的权力,朱元璋这才在被逼无奈下收回了锦衣卫严刑拷打的权力,并遏制了锦衣卫的活动

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朱允炆忌惮各位皇叔的势力,他登基后立即将屠刀伸向了各位皇叔,做起了削藩之事。

朱允炆的所作所为逼急了身处燕地的朱棣,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一路南下,直逼南京城,夺走了皇帝之位,改年号为永乐,成为了新君。

由于朱棣是篡位坐上皇帝之位的,因此他登基之时朝中有许多臣子都对他尤为不满。

朱棣为了压制这些声音,又重启了锦衣卫制度,命令锦衣卫干预司法,还赋予锦衣卫合法的权力,在锦衣卫内增设了北镇府司。

成化年间,北镇府司被皇帝单独赐印,成为了独立的诏狱,自此之后,侦察和缉拿案犯便成为了锦衣卫最主要的任务。

锦衣卫依附于皇权而行动,权力滔天,令人闻风丧胆

锦衣卫制度与其他官员制度多有不同,锦衣卫仰皇帝鼻息而行动,他们的职权、范围和工作方向主要根据皇帝的实际需求而变化。

因此锦衣卫自创立开始到结束,都从未摆脱皇权的控制,他们是皇权的依附物,不可能成为皇权的敌对力量,因此历代皇帝都对锦衣卫人尤为信任。

锦衣卫在明朝并非是长盛不衰的,在明朝二百多年间,锦衣卫随着皇帝的实际需要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锦衣卫刚刚出现之时,在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推动下,一度走上巅峰,成为了朝中无人敢惹的存在。

但是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锦衣卫却由盛转衰,没有掀起过太大规模的典狱活动,主要负责低级的侦查事宜。

明景帝继位之后,锦衣卫才逐渐恢复了势力,并频繁地活跃在朝廷之中。

明英宗与明代宗夺门之时,锦衣卫也在保卫皇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明宪宗是一位贤德的皇帝,他早就听说过朝臣对锦衣卫的不满,因此他登基之后,对锦衣卫采取了抑制政策,他扶持西厂,打压锦衣卫,改变了锦衣卫一家独大的朝政地位。

明世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为了集中皇权,行制衡之道,对锦衣卫进行了非常严苛的控制,限制了他们的权力。

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之后,张居正与李太后、司礼监冯保等人联合,将朝中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由于当时朱翊钧年幼,李太后在国家大事方面均听取张居正的意见,所以锦衣卫当时大多听命于相权,一直到张居正去世之后,锦衣卫的调度权才重新归到了皇帝手中。

天启年间,明熹宗宠信太监魏忠贤,重用东厂,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裂。

厂制是明朝时期另一重要的特务机构,主要以东厂、西厂为主,明朝时期,东厂和西厂常常联手办案,厂卫制度相辅相依,狼狈为奸

《明史》当中就曾记载:“厂卫遂相表里,消流之祸酷焉……凡此诸人,口衔天宪,威福在手,天下士大夫靡不从风”。

由于厂和卫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皇权,都受皇帝控制,因此厂和卫的工作任务多有重合之处。

他们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也常常相互配合,相辅相依,魏忠贤上位之后也多与锦衣卫勾结,构陷忠良。

综上所述,锦衣卫制度主要是皇权的依附品,他的兴衰与皇帝的个人意志息息相关。

锦衣卫制度的优劣

锦衣卫制度作为贯穿明朝二百多年的重要制度,确实对维护皇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主要负责“盗贼奸究,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表现尤为出色。

锦衣卫在维护治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实帮助明朝扼杀了许多危险的苗头。

其次,锦衣卫的办案效率极高,能够通过特殊手段查出许多刑部查不到的情报。

由于锦衣卫是法外用刑的产物,所以他们的职权不受控制,能够随意地监听官员百姓,在治理贪污腐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官员产生了震慑心理。

其三,锦衣卫还对朝中官员产生了制衡的作用,有助于集中君主专制,防止官员威胁皇权。

锦衣卫制度的优势尤为明显,但劣势也不容忽视,锦衣卫制度对明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挑起了党争。

毫不夸张地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每一次大规模政治斗争,都有锦衣卫的插入,不论是明朝初年的胡惟庸、蓝玉案件,还是明朝末年的东林党案件,都与锦衣卫脱不开干系。

锦衣卫在案件爆发之时,捕风捉影,牵连无辜,网络罪名,行酷狱之事,加剧了斗争的残酷性,也对封建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锦衣卫听皇帝之令,扭曲司法,干涉朝政,乱施酷刑,行暴力之事,大大地打击了文人的士气,限制了文人的发展。

锦衣卫的性质尤为特殊,他是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封建社会腐朽的表现。

明朝灭亡之后,锦衣卫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当中。

后人再提起锦衣卫的时候,大多会用“残酷”、“暴虐”等贬义词来形容他,但是锦衣卫制度也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后人的肯定。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明朝   锦衣卫   制度   王朝   明史   皇权   飞鱼   特务   官员   皇帝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