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我国贤良母亲的典范(118)

#我在头条对她说#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孟母三迁。

语义:原指孟子儿童时代,孟母重视家教,不辞单亲之苦,搬家之累,三次搬家,选择读书好环境,循循而进,促使儿子健康成长的著名典故。后比喻慈母重视家教,善于教子,为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出处:1、西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2、西汉·韩婴《韩诗外传》;3、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孟母画像

二、孟母成就“亚圣”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国〔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总结整理一生的言论和思想,写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继承与发扬了孔子学说,世称“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画像

孟子,鲁国公族孟孙氏后裔。父亲孟澈,字公宜,读书求仕,怀才不遇,游学宋国,因病不治,命丧异乡,英年而逝。从此以后,年仅三岁的孟子,在单亲家庭里,靠母亲一人独自抚育,开始了坎坷而辉煌的人生旅途。

孟子能成为“亚圣”,我国古文化史上的巨人,多得力于母亲。孟母是位很有教养的知识女性,她智慧贤良,教子有方,为我国古代“贤良三母”之首。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孟母也是从胎教开始,就注意培育孟子的,据《韩诗外传》记载,她在十月怀胎的时候,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希望胎儿将来能成为正直诚实的人。

孟父去世后,孟母坚守志节,独自一人,终其一生,肩负起家长兼老师的双重职责,立志把独子教育成才。她勤劳坚强,茹苦含辛,全面周到,毫不懈怠,精心地培育着儿子,从起居饮食,到学习成长;从“言教”指导,到“身教”躬行;从环境影响,到“三迁择邻”;从后天教育,到“断杼激子”;从选择师尊,到追求孔圣,慎始励志,敦品勉学,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孜孜以求,循循而进,留下了成套的育子方案,与脍炙人口的教子佳话。

三、“孟母三迁”典故本事

古代蒙书《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的名言,讲的是“孟母三迁”故事。这个历史佳话,古往今来,广为传颂,妇孺皆知,是天下母亲选择好环境,教育子女的样板。

孟家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境况一般,并不怎么富裕。他家就住在邹城外马鞍山下的凫村。这是乡野小山庄,山麓上坟茔处处,儿童嬉戏追逐,不时能看到丧葬祭祀情景。四五岁的孩子,正处好动向学萌发期,于是,便三五结伙,模仿跪拜哭丧的样子,表演丧葬的礼仪。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既然不能把孩子成天关在家里,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这里,挑换环境,另择新居。

经过一番忙乱,孟母带着儿子,搬到十里开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日中为市”的乡村集市,每逢单日,远远近近的农户,肩挑手提,把自家的土特产带来交换,讨价还价,喧嚣吵闹,还有宰猪杀羊的,热闹非凡。这种场景,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他们察言观色,耳濡目染,也学着争多论少,斤斤计较。孟母立志培养儿子成才,当然不愿他沾染锱铢必究的市侩习气。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只过了半年,就又离开这种不利儿子成长的环境,把家迁居到邹城的学宫附近。

孟母三迁画

这里的住房,靠近学宫,尽管房屋不宽敞,地基也不高燥,但孟母还是带儿子安心住了下来。学宫附近,读书人来来往往的,他们高贵的气质,从容的风度,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以及文质彬彬的礼仪交往,无不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活泼向学的孩子,则常常聚集在大树下,或稻场上,演习读书人揖让进退的礼仪,温文尔雅,象模象样。孟子见了,也都一一模仿学习。孟母看到,非常高兴,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们不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这才是我儿子居住的好环境啊!”

孩子们五六岁以后,初解人事,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环境对观念的形成,以及以后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孟母特别关注居所的人文环境,尽管她是单亲,为了儿子前途,她仍然不辞辛劳,排除万难,倾尽全力,坚持三次搬家,调换居住地点,让儿子接受好环境的熏陶感染,以利于成才,这种超常的做法,这种坚韧的毅力,这种严格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太难能可贵了。而正是因为如此,才促成孟子成才,也塑造了良母的可敬形象。

四、断织督学,激子发奋

孟子具有天赋与智慧,但是小时候,他也有一般儿童的贪玩习性。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跑到外面玩了半天。他回家时,孟母问他:“学到哪里?怎么丢下不管了?”儿子说:“马马虎虎的,学得差不多了。”他的回答激怒了母亲,孟母愤然拿起剪刀,“咔嚓咔嚓”,把一匹正在纺织的锦帛经线剪断。儿子惊愕,小心问道:“这是为什么?”

孟母严肃说道:“我在家织布,需要一梭一线,一线一梭的,不断编织,才能积丝成寸,积寸成尺,是靠辛辛苦苦,慢慢积累,才能得到成品的。你荒废学业,就跟我剪断这机上织锦一样,半途而废,不能成材了。

洞机教子

“你要牢牢记住,一个君子应该时时学习提高本领,常常提问增长知识,要持之以恒,刻苦努力,最后才能成功,从而做到居则安宁,行则避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你荒废学业,就跟我中断纺织是一样的,我中断纺织,就不能依靠它来维持我俩的衣食了;你中断学业,就做不成修身养德、齐家平天下的社会精英了,那么你的出路,不是去做杀人放火的盗贼,就是去做蝇营狗苟的小事,永远免不了劳役之苦,避不了艰难困顿,也远离不开灾难祸患。”

孟母以“断织”,来比喻“辍学”,具体形象地说明,读书要认准目标,不受外界干扰,半途废学,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她自然地得出结论:

“因此,你进学学习,任务就是认真地学,万万不能马马虎虎,浅尝辄止,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务必要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孟母疾言厉色,断织督学,激子发奋的一幕,给儿子留下了惊惧而又深刻的印象,他深感惭愧,幡然醒悟,从此之后,牢记母亲教诲,起早贪黑,勤奋努力,孜孜以求,不敢懈怠,效果也奇佳,出色完成启蒙学习,学有所成。

这就是《三字经》所载的,孟子上学时,孟母言传身教,动之以情,喻之以理,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激发天赋,挖掘潜能,育子成才的“断杼教子”典故。

五、从学子思、继承儒学

春秋战国是乱世,而乱世多斗争,多斗争必求人才,因此,乱世是人民的大不幸,却孕育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期。这个时期,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斗智,百家争鸣;众家竞艳,百花齐放,学术无比兴盛,文化空前繁荣。

在这个时局大动荡,而文化大繁荣的时代,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每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学术繁闹,百花吐蕊,纷红骇绿,眼花缭乱,学子往往不知何去,也不知何从。孟母却高瞻远瞩,慧眼独具,既没有选择热衷入世的法家、墨家,也没有选择急功近利的纵横家、杨朱家,更无视于超凡出世的老庄玄学,她给儿子选择了孔夫子的“仁者爱人”的儒学,让他追随先师,去营造人类的小康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她认为这才是人间的正道,不朽的事业,他们的英名,必将与事业同在。

子思学院:孟子从学子思照片

孟母兢兢业业,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给儿子找到了深造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开馆,讲授儒学,传授六艺。孟子15岁时,在母亲的指导下,从邹城赶赴曲阜,拜子思为师,正式学习儒学。

师尊孔伋,对孟轲青睐有加,他对同学们说:“孟同学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也。”

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刻苦学习,埋头钻研,孜孜不倦,持续五年,学业德行,突飞猛进,继承儒学,发展儒学,终成儒学大师,名望仅次于“圣人孔子”,世称“亚圣”。

六、“亚圣”之母,我国良母典范

孟子母亲仉〔zhǎng〕氏,魏国公子仉启的女儿。她知书达理,聪慧贤良,性格坚韧,品性端庄,勤劳能干,教子有方。

孟母仉氏一生,几十年如一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孜孜不倦,苦心孤诣,以高尚的慈爱,过人的智慧,良苦的用心,合理的指导,严格的要求,注重激发天赋潜能,成就了我国古文化史上的巨子“亚圣”孟子,功德无量,垂名青史。

邹城孟子故居:母教一人碑

孟母仉氏,在成就文化巨子的同时,也描绘出自己贤良母亲的不朽人生。两千多年来,孟母被誉为良母典范、“母教一人”,并形成我们民族母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都受到朝廷和人民的尊敬与纪念。

孟子故里山东邹城,自古以来,就有纪念孟子生日的民俗。孟子生日是农历四月初二。中华母亲节促进会认为,孟母仉氏,历来已有共识,她是历史名人,事迹翔实丰富,知名度高,教子成效大,可供瞻仰遗迹多,而孟子生日正是仉氏成为人母之始,因此,中华母亲节应以孟母为旗帜,拟定在孟母生育孟子之日。

日子特别,意义重大,弘扬古风,提倡母爱,激发孝德,以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同时,以孟母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表,把孟子生日定为中华母亲节日,还意味着我们在庆祝自己生日时,应该孝敬母亲、感谢母爱、报答母恩,成就自己。

山西太谷孟母故居:瞻仰孟母铜像照片

于是,丁亥年四月初二〔2007年5月18日〕,邹城、石家庄等地,拉开首届民间“中华母亲节”的序幕,倡导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感念母爱。设立“中华母亲节”,顺应民意,势在必行。何时梦想成真,我们拭目以待!

陈存选 2022、01、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邹城   孟子   亚圣   子思   孔子   母亲   贤良   儒学   教子   典范   儿子   环境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