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呼声中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国民所需的明主——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在欢呼声中登上王位的,饱经沧桑的英国人渴盼着治国明主。她在其45年的统治中,满足了国民愿望,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以至于她荣登大宝的日子——11月17日——在她身后仍被当作节日庆祝。

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在惊险动荡中长大成人的。她两岁8个月就永远告别了母亲,蒙受私生子的耻辱。爱德华六世虚居王位时,她面对可怕的猜疑。玛丽为王时,她曾被关押流放,饱受惊吓和折磨。即便如此,她还是领受了文艺复兴的成果,接受了优良教育,掌握多种语言,能写善辩,熟谙歌舞,通晓天文学和神学。

伊丽莎白刚刚君临天下,就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紧张的关系,局势混乱,法纪松弛,财政拮据,物价腾贵;尤其棘手的是国内尖锐的宗教派别矛盾。这堆难题即便是一位须眉帝王也会望而却步,何况一位年轻女王。

《祈祷书》

宗教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在1559年促使议会通过了《至上权力与划一性法案》,即“至尊法令”,确立英国圣公教为国教,女王成了最高宗教首脑;强调教会和国家是统一体。玛丽女王为确立天主教所颁布的法律统统被废除。原由克兰默编写的《祈祷书》第二部稍做修订后重新使用。圣徒偶像、圣坛和染色玻璃,统统被撤除。

伊丽莎白之所以首战告捷,是因她知人善用,身边聚集了一批最能干的新教徒,又能恰当地控制和利用议会。她最初任命的有坎特伯雷大主教马修·帕克、掌玺大臣尼古拉斯·培根、一流学者阿夏姆等,但最杰出的是威廉·塞西尔(1520—1598年)。

威廉·塞西尔

塞西尔毕业于剑桥大学,学识渊博,是坚定的新教徒,1548年进入议会,曾任萨默塞特公爵和爱德华六世的秘书,玛丽女王在位时受到排挤,伊丽莎白一即位就任命他为自己的秘书和国务大臣。她处事稳健,富于远见,勤于职守,坚持原则,前后效命40年,是伊丽莎白理想的股肱之臣。她的另一长处,是在歧视女性的社会中,以其童贞处女的身份驾驭上流男性,既能亲若师友,又能褒贬自如,德威并加。

无法根除的宗教难题:废除伊丽莎白王位

然而,她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宗教难题。1570年,教皇庇护二世宣布将伊丽莎白逐出教会,并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0年后教皇格列高里八世明令:暗杀英国女王不算犯罪。有的天主教徒阳奉阴违,私下举行旧式仪式。有的教徒宁愿支付罚金也不参加国教礼拜。

1574—1585年,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杜亚学院,派出数百名毕业生到英格兰传教。他们会集英格兰的天主教徒强硬派,串乡过城,秘密集会,散发宣传品。一个耶稣会士甚至被派到爱丁堡,劝说苏格兰天主教徒入侵英国。1581年,许多天主教徒相信,西班牙军队即将进入不列颠搭救他们。

根据密探的报告,政府抓获了传教士的头领甘比安,禁于伦敦塔。甘比安不服,仍要同新派神学家辩论。伊丽莎白答应了他的要求,辩论时允许公众参加,但历时数小时未分胜负。最后还是以颠覆政府罪判处绞刑。杜亚学院的僧侣共有98人遭受极刑。到了伊丽莎白在位后期,虽然还有少数天主教徒非法活动,但已属荒山鸟鸣,无碍大局了。

伊丽莎白及其政府对付天主教徒时,效果比较明显,可她在那些显得较弱的清教徒面前,却很难获取胜利。这是因为,天主教徒是没落封建主义的支持者,而清教徒却代表着奋发向上的资本主义势力。清教徒属于新教的左翼,其中坚分子是在玛丽在位时流亡国外的宗教极端分子,以及剑桥大学的激进学者。

代表人物是加尔文教派的神学教授托马斯·卡特列特。“清教徒”的名号最初使用于16世纪60年代初。源于他们力图清除各种罗马天主教式的信仰和礼拜方式。清教徒行动坚定果敢但不乏偏激。

加尔文

他们承认伊丽莎白是英国国教的最高领袖,但又在组织和理论上主张教会民主,要求肃清教会的旧教残余,取缔凌驾于教民之上的等级制,代之以教民大会产生的“长老会”。

清教徒的猖獗

这是要取消女王宗教权力的最关键部分。1563年,清教徒牧师拒绝执行宗教会议的条例,坚持用日内瓦式的黑色法衣来取代色彩鲜丽的弥撒祭袍。60年代英国下院的400余名议员里,大约有100名清教徒,辩论时言辞激烈。伊丽莎白尽管会在反对天主教的斗争中借助他们的力量,却又一贯地把他们排除在政府和教会之外。

几年后,清教徒的活动加强。1570年,卡特列特发表系列性讲座,攻击教会。他被免除教职后,到各地散发小册子,继续攻击主教制,要求引进长老会管理体制。1572年他们在万兹沃斯城建立了第一个清教徒教区。伦敦许多市民和部分下院议员成为清教徒。大批工商业者和流亡伦敦的尼德兰加尔文信徒,纷纷攻击主教制和相关礼仪。

女王下令主教们加以阻正,引起各地清教徒的反抗。清教徒不仅召开地方会议还举行全国性代表大会。东南部清教徒的活动尤其活跃,形成了一种富于政治色彩的清教徒运动。1581年,卡特列特的学生罗伯特·布朗作为“独立派”或“分离派”的主要发言人,在诺里奇市建立了独立的组织,召开本派的宗教大会,发表论文,声称根据《圣经》的精义,任何基督教派均有权自行集会礼拜。

还可自定教义,自选领袖,建立独立的教会,与国教会分离。政府驱逐布朗派分子,他们流亡到荷兰。1586年议会选举时,清教徒对敌对的候选人实行攻击。议会开幕后,清教派议员约翰·彭利指责主教滥用职权,要求改革教会。安东尼·柯伯提出议案,敦促废除主教体制,用长老会的组织改组英国国教。

女王下令议会不得讨论此项议案,彼得·温特沃思傲然质问议员发言自由究竟何在。4名议员发言支持。伊丽莎白将5人关入伦敦塔。

然而,16世纪后期清教徒的活动此伏彼起,政府虽能压制迫害他们,却始终无法遏制清教运动。清教运动延续到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形成燎原大火。

国外问题同样很棘手,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法国派兵支持具有法国血统的苏格兰太后玛丽·吉兹,该国新教贵族集合反天主教力量,奋起迎战太后和法国军队。远远观战的伊丽莎白明白了,如果法国势力控制苏格兰,接着就可能夺取她的王位。

她很想借机出兵,可缺少足够的军费,只好令舰队封锁拦截法国援兵;把武器和给养悄悄运入苏格兰,武装新教斗士:派善于演讲的煽动者潜入北方,宣传鼓动;派小股部队支持新教徒。这些似乎不起眼的办法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玛丽·吉兹

恰巧,吉兹太后去世,英格兰特使及时抵达苏格兰首都爱丁堡,于1560年缔结了《利思条约》,新教徒在苏格兰获得了合法地位。英国安抚了北方宿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欧陆大国。

国王也避免不了的婚姻难题

伊丽莎白即位不久也遇到婚姻难题。它实际上是个重大政治问题,牵涉到王位能否顺利传递,决定着国家安全,使官宦和黎民百姓紫萦于怀。议会两院恳求女王成婚生子。伊丽莎白却显露出执著而谨慎的性格。倘若她顺应某些人的建议,与国内新教派贵族派成婚,或许会突然加强某个家族的势力,引起婚者的竞争乃至互相残杀,她的权威就会削弱,不列颠会出现新的动乱。

查理九世

国外的求婚也使她处于两难之地。丹麦、芬兰、瑞典等国的大使都表达了本国君或王亲的爱慕之情。她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考虑法王查理九世的联姻建议,以至于法国大使埋怨道:“开天辟地只用了6天,可她已经过了80天还没有打定主意。”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在她即位时就正式向她求婚。

若答应了他,他就可以得到一个强大的盟国,将来有可能使英国成为西班牙的附庸,容易卷入他国的政策和欧洲大陆的争斗。于是,她决心独居一生而又不流露真意,同时利用处女身份若即若离地吸引着求婚者,拉拢着易变的同盟者,反对敌手。

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再次把民族问题、亲戚关系和王位继承问题纠集在一起。1661年以来,苏格兰由亨利七世的曾外孙女、玛丽·斯图亚特女王统治着。按照世系,她该是英格兰王位的第二继承人。她幼年在法国宫廷长大,1558年与法王亨利二世的太子弗兰西斯结婚;翌年亨利二世卒,她成为法兰西王后。

玛丽儿子詹姆士

1560年弗兰西斯夭亡,她18岁成了寡妇。她回到苏格兰时,苏格兰臣民已改信新教,把她看作信奉异教的外国女王。在性格上,美貌绝伦的玛丽多情善变,缺乏谨慎和安分,加上曲折的经历和政治纠葛,使她一生充满着悲剧、惊险和痛苦。1565年,她同生性狠毒的美男子达恩利结婚。一年后生下儿子詹姆士(未来的苏格兰和英格兰国王)时,二人已势不两立。

对王位产生巨大威胁的玛丽

1567年2月,达恩利被人扼死。3个月后,她被杀害丈夫的博斯韦尔勋爵诱奸,竟以身相许,使本国贵族侧目。1567年,他们将博斯韦尔监禁致死。玛丽先被囚禁,再被废黜,她一岁的儿子被封为詹姆士一世。翌年,她反抗失败逃到英格兰,自投伊丽莎白的罗网。

在英格兰,手无寸铁的玛丽却对伊丽莎白构成巨大威胁。由于南国的天主教徒们认为伊丽莎白是私生女,玛丽无形中还拥有法律上的优势。这使英格兰统治集团对她深怀敌意,既不承认她是伊丽莎白的继承人,又要设法防范。

玛丽

渐渐地,西班牙的间谍混入英国,以她的名义挑唆天主教徒,组织叛乱。欧洲这个唯一统一的新教国家存在着被颠覆的威胁。伊丽莎白面临着被暗杀的可能。

英国政府当即采取了严厉措施。塞西尔的助手沃尔辛厄姆四处追捕西班牙间谍和本国阴谋分子。伊丽莎白的表兄亨斯特对玛丽严加看管。北方叛军缺少统一行动计划,在山区盲目流窜,后逃到苏格兰避难。天主教徒在英国颠覆伊丽莎白政权的第一幕仓促收场。

玛丽在塔特伯里镇的监狱里熬过了18年的寂寞岁月,铁窗生活使她的健康大受损害。为了离开囹圄,她先是上诉,后又进行密谋活动。1586年她谋杀伊丽莎白的计划败露。

伊丽莎白终于相信了大臣和议会的告诫:只要玛丽在世,她的地位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但还是怕承担杀害王室成员的恶名。1587年2月7日,她根据议会的请求,签署了玛丽的死刑判决书。次日,玛丽被送上了断头台。街上燃起了庆祝的焰火。

截至1587年,伊丽莎白大致上度过了她统治的前期。主要任务是依靠朝野支持,抵御天主教势力和新教左翼的颠覆和反抗,实现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巩固新教国家政权。

值得赞赏的是,伊丽莎白在完成既定的历史任务时,措施得当,游刃有余,能在不发生严重流血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的安定。这与欧洲某些国家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宗教战争中,大约1/4的人丧生。而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了不同方式,更有力地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伊丽莎白   英国   王位   玛丽   苏格兰   英格兰   清教徒   天主教徒   君主   议会   女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