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三百一十三)-记忆方言

记忆方言

文/程曼玉


如果说起对于家乡的记忆,于我来说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家乡的方言。这就仿佛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听到家乡方言在耳边响起,就会不自觉地转头询问对方:“你是不是阳信的”,比身份证还管用。与我而言,方言就是家乡人的烙印,无论走出多远,永远刻在心上的烙印。

我老家就是在阳信劳店镇的,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外务工,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都是一口纯正的阳信家乡话,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方言成为了我的第一语言。当时的家乡小学,普通话还并未普及,上到校长老师,下到看门老大爷,都是一口方言,就连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也是一口方言,也完全不用考虑听不懂,学生都是居住在离学校不足为500米的范围内,所以我当时的世界里,只有“方言”。

在农村小学上到四年级,爸妈顺利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也就把我接到了城里,转学到了县城里新建半年的一所学校。这个学校早已经开始普及“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学校基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已经开始说普通话,只有刚转去的我,操着一口纯正的家乡口音和大家害羞地打着招呼,当听到下面丝丝窃笑声,我第一次对自己家乡的方言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于是,为了迅速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我的普通话学习生涯就此开始了。等到再次回到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听他们口中说出的熟悉的方言,我还是以普通话回复,倒不是因为遗忘了方言,而是感觉说普通话是我“进步”的表现,但是爷爷奶奶得费很大的劲才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所以,后来他们只是拍着我的手,慢慢听我说了。而方言,仿佛就被我封存在了记忆深处,很少触及了。偶尔一两次在初中和高中课堂会偶尔听到几位年纪较长的老师,会忍不住在口中“秃噜”几句方言,这还会惹得同学们一阵笑声。

等到上了大学,真正暂时离开了那个普遍都说方言的小城,见识到了外边的世界。还记得第一节课,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介绍自己来自哪个地方,也都是标准的普通话,除去有几个南方同学和东北同学口音实在是太好辨认,且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他就都没记住了。

方言再次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是在一次策划比赛的筹备期间。在敲定节目主题时,我们宿舍成员独特的地理分布让我想到了“方言”,两个新疆,一个山西,一个陕西,两个滨州,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现成的素材资料,何乐而不为。在筹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就好像又重新拾起了一个宝藏。宿舍成员彼此都对家乡的方言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就一刻不停地说,这个时候才意识到,方言早已是深入骨髓的记忆,即使这么多年不用,也能随口就来。但是后期展示,需要将所有准备的材料打在PPT上,我才发现方言的“口语化”特点极为明显,很多奇怪的读音,背后根本就没有具体规范的写法,打出来的字都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也就在这次活动的筹办过程中,我再一次刷新了自己心中对于方言的认识。

说起我们家乡的方言,就不得不说前几年家乡以方言创作的歌曲《小米羊》,曾经被放在阳信最繁盛的街道大屏上循环播放,引得很多人驻足观看。“小米羊”在阳信的方言里,指的是“蚂蚁”的意思。整个歌曲的作词作曲都是由家乡人志愿参与创作的,与歌曲同时发布的MV,也都取景于阳信“九龙湖”、“梨园”等众多标志性景点。歌曲中有一段频率极快的说唱:“蝌蚪就叫蛤蟆鲶子,进门就是屋达床子,壁虎咱叫蝎虎溜子,加尔模子啥意思。夏天去摸蛸螅牛,冷了你就穿棉猴,快去搬个杌子头,今门儿后晌喝粘粥。”“杌子头”就是凳子,“蛸螅牛”就是金蝉,还有很多很多说起来奇奇怪怪的表达,写起来就更奇怪,就像电脑读取的乱码,是他乡人读都读不通的文字,却是家乡人独特的感情和精神纽带,

阳信属于大汶口文化,据历史记载,阳信在夏商属蒲姑国领地,周属齐国地,西汉高祖置阳信至今,经过多次变革到今天的分布区域。阳信地形呈东西扁长状,分为三大方言片。中部以县城为代表,南部方言片包括水落坡雷家,商店小桑和翟王,还有属于洋湖的鹁鸽李等乡镇或片区,阳平声与去声读音相近,都读降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阳平字作为句尾时,降调最明显,而西部片区,方言则是自成一派。关于方言的形成,基本有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阳信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争,比如周王朝讨伐东夷,南北朝时期的大混战,明朝初的“靖难之役”。其次便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多方言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类似表示火柴含义的“洋火”物件的方言也已部分淡出人们的视野。

除此之外,根据阳信县志记载,明末初期,康熙进士的李修行,字子乾,就是在阳信县翟王镇勾家村人,写作了《梦中缘》一书,其中也偶见方言。比如:“起初我也解不将来,如今仔细看来……”其中的“解不将来”就是理解不了的意思,已经有了现代阳信方言的影子了。方言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地方群体的历史文化载体,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当今时代方言的继承弘扬更加困难,方言文化正在消弭。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方言传播困境的呢? 首先,普通话的大范围推广,孩子从进入校园开始,就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对于方言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再就是现在众多年轻家庭本身不接触方言或者是不重视方言,只教育孩子说普通话,或是从小注重中英双语教育,孩子们对方言缺乏基础认知。除此之外,电视节目鲜少有方言相关的节目制作,都是清一色的普通话,在传承方言方面缺乏相关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众,特别是青年对于“方言”的刻板印象,认为方言“朴实”、“老土”、“应用面窄”,没有实用性,所以对方言抱持排斥的态度。综上几个原因,造成了方言文化难以推广传承和发展。所以,如何在保护和维持现有方言形态的情况下,结合众多新媒体渠道和途径来实现方言更好的宣传也是当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方言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积极的宣传。这几年,我们家乡的县级融媒体平台,积极利用媒体平台,推出了多种多样有关方言的节目。将一个个绕口难懂的方言以搞笑情景剧的方式拍摄出来,观众可以根据故事情境猜测方言的意思,以此达到学习和记忆方言的方法。更有众多阳信县籍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公众平台,开办阳信方言讲座,积极传播有关阳信方言的知识,尽最大努力维持着这门语言艺术,希望它能更长久的保存传递下去。诚然,普通话的推广提升了整体大众的文化素养,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了共同的意义空间,文化交流畅通无阻,但是,与此同时,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来维系方言的永续发展,不要让方言在时代大潮中被冲刷殆尽。

每次从大学坐上回阳信的大巴车,车上的同学窸窸窣窣地交流都还是用普通话,但是当车停入阳信汽车站,走下车看到自己的家长,第一句出口的就是熟悉的方言口音,也只有听到家乡的方言,这才觉得自己真的是到家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可能会因为一句方言而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方言的独特魅力之一。当前诸如阳信方言等众多的小众方言,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点缀,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集中的体现,所以针对小众方言的保护,道阻且长但是势在必行。


作者:程曼玉,出生于滨州阳信,中共党员,目前是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大四学生,喜欢写作、唱歌、摄影,一个特别爱说爱笑的00后女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阳信县   阳信   方言   滨州   记忆   阳平   家乡人   口音   平原   普通话   家乡   独特   民族   同学   语言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