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坚:中国科技企业要勇于到国际上去“出题”

从履历来看,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阿里云创始人等众多头衔的王坚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人才——他在大学主修心理学,后历任现浙江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博导以及心理系主任,直到1999年入职微软中国研究院,后又受邀加入阿里巴巴,他才算正式投身互联网科技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王坚

或许和王坚曾长期深耕心理学领域有关,他很擅长将复杂、专业性强的理论观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不仅善用比喻、举例手法,而且常常借古论今,其中对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电力和数字经济时代的算力的类比贯穿了他的整段对话。

今年全国两会,首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启第一年履职生涯的王坚将他对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人才培养、智慧城市未来的关注带上了今年全国两会。他表示,真正实现数字化的城市是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城市,考虑到算力和数据资源的丰富度,第一个完成数字化的城市在中国诞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要重新定义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把年轻人当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城市大脑不是“技术的垃圾桶”

七年前,杭州在全国首创“城市大脑”,它的总架构师便是王坚。七年之后,王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再次分享他对“城市大脑”的看法——“城市大脑”事实上是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响应,而不是对传统智慧城市的响应。

他表示,目前传统智慧城市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把城市变成了“技术的垃圾桶”,想把几乎所有的技术都用在一个城市里,也不管它合不合适。“‘城市大脑’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各地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都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通过技术缩小我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因为部分西部边远城市是没有办法做投入的。”

他以江西南昌举例说明,虽然南昌并非大家想象的传统意义上数字化水平很高的城市,但它在2020年通过数字化手段发现机动车保有量并非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原因,进而取消了已施行10年的交通限行政策。“据我所知,目前全国没有其他城市能够做到在实施限行政策后再取消的。后来南昌又取消了限购。”

因此,他认为,不能用传统的方法、传统的眼光来看所谓的数字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大脑”是实现城市数字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城市数字化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要求做一些无谓的投入,它是真的用数字方法寻找解决办法。

对于真正完成数字化的城市的图景,王坚表示,我国的城市在过去三十年间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发展,从发展成果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城市规模扩大。其中道路资源占了大部分,但很少有人会追问这些资源有没有被充分利用。

他认为,从数字化角度来看,这些资源利用得“非常不好”。具体来说,当城市规模扩大的时候,每一条道路的资源利用率是下降的,数字化手段恰恰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不是改进10%,而是改进90%,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等到一个城市因为数字化的原因,资源消耗到了一定的拐点时,那就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数字化,我认为考虑到算力和数据资源丰富度,我国成为第一个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他说。

算力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创新

随着ChatGPT爆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算力的重要性。在王坚看来,ChatGPT带来的启示在于它不仅仅是产业转变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而且不是因为某一个应用要用到算力而发展,而是算力作为国家的核心基础设施,会像电力一样推动创新。

他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要想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内持续创新,没有算力基础是做不到的,并且他认为,如今提供算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云计算。

王坚曾在书中写到,“计算能力一定会成为一个企业和国家的核心能力”。在距离他写这句话近十年后,他仍然秉持这一观点。他表示,算力的核心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就是它的基础作用——“基础有时候就是最核心的东西”。当下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化的时期,如果说工业经济依赖于电,那么数字经济就依赖于算力。

类似地,算力之于人工智能,就像电动机之于电力——没有前者,后者是发挥不了作用的。比如没有算力和智能技术,人们有可能都无法使用光伏、风能这样的新能源。因此,他十分看好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他认为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也是王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他表示,今天讲数字化,就像100年以前讲电气化一样,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年电气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将会为人们带来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

“将近100年以后,我们再来看数字化,就跟我们现在看电气化一样。”王坚指出,不要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仅仅当做是一个眼前的问题,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可能错过了上一个时代,但是不能错过一个新到来的时代,这个时代又是现在最好的一个时代。”

在他看来,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很好,中央又专门强调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我国属于少数几个能把数据提升到影响社会发展高度的国家。因此他认为,这个时代一定会在中国出现。

用数字化实现双碳目标:知道资源去了哪

在算力需求庞大、算力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当下,如何推动算力绿色高质量发展,在节能减排的约束框架下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了第一要务。

王坚直言,过去100年科技迅速发展的代价就是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因科技发展而被大大提高。他认为,目前亟需厘清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是否还有那么多资源来支撑发展,而是整个世界是否应该继续用这种消耗大量资源的方式来维持发展。

在他看来,中国有责任为全球找到一个资源效率高的发展路径。他认为,一个城市是有可能只用如今10%的资源,就让这个城市很好地可持续发展下去,留出的90%资源可以用于科技创新,不需要额外的资源。

至于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双碳目标,他觉得最基础的一件事情就是:知道资源去了哪里。他以缺水问题为例,不少城市存在缺水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城市的自来水管网漏水问题相当严重。比如在爱尔兰,每年有将近45%的水从管网漏走,经过长时间修理,去年仍有约35%的水漏走。电力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他表示,这些数字不是个小数,有了数字化技术以后,这些资源就会被找回来。拥有数字化技术意味着损耗掉的这些东西都会变成真正的资源。

把年轻人当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还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央政治局也强调,要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

王坚表示,“出题人”实际上是要定义一个问题,“这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在产业新型阶段能找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力,因为很多基础研究都是在解别人出的题”,他说,“过去有一种‘填补国内空白’的说法,其实这反映的一个事实就是你没有在国际上‘出题’。”

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阿里云比较超前——“当时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微软连这个‘题’都还没出好”。从深层次来想,从“出题人”到“阅卷人”,意味着企业不是简单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是起到一个科技创新引擎的作用。

因此,他坦言,企业应该做到既是“出题人”,又是市场的主导者,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谈及科技人才的机遇与挑战,王坚表示,应该重新定义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即把年轻人当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他进一步分析,从社会层面来说,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但是从可能性方面来看,年轻人最可能做出创造性工作。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年轻人当做被培养的对象,而要强调他们的生力军作用。

另外,他认为,培养年轻人的全球视角也非常重要。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国际交往。在他看来,中国有一个使命——为世界的科技发展做贡献。因此,让年轻人第一天就拥有这样的意识非常重要。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采写:北京新闻中心记者孙朝 樊文扬 实习生朱梓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中国   生力军   主力军   科技   政协委员   大脑   年轻人   核心   作用   智慧   传统   我国   基础   城市   全国   国际   资源   技术   企业   王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