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许曼梨:扎根苗寨,水中“淘金”|穗毕协作者说

“穗毕同心·共谋振兴”——广州市·毕节市东西部协作工作调研行③

素湍倒悬,白练挂川。层峦叠翠之间,飞瀑奔流不息。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水头寨村——这座以水为名的苗族村寨里,惯常所见的是水,最大的财富也是水。

常年奔走在水汽氤氲的山野中、泥泞坎坷的工地间,广东援黔企业家许曼梨总是穿一双水鞋。久而久之,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她为“水鞋书记”。经过五年的扎根帮扶,许曼梨带领当地百姓在自然山水中“淘金”,成功脱贫,并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向前。

今年,许曼梨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许曼梨(左)在查看图纸。

许曼梨与“织金水”的情缘,可以追溯到一次考察。那是在2018年5月,许曼梨代表广东企业协同专家来到水头寨村,一股甘甜、滋润、可口的泉水吸引了她。经过取样化验,水中富含锶、偏硅酸等有益的微量元素,属稀有冷泉水。

“不能让大自然馈赠的财富白白流走。”念头闪过仅一瞬,决定留守却多年。从那时起,许曼梨毅然远离家乡东部优越的城市生活,奔赴山区投身织金县的产业帮扶工作。

在广州东西部协作工作组、村委、企业三级党支部的引领下,许曼梨将广东地区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引入当地,通过开发本土优质资源,助力推动织金县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下是她的东西部协作自述——

视频加载中...

初入苗寨有洞天,与民共探“致富路”

水头寨村上千户人家,位于织金县地处偏远的大山深处。2018年,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经原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引荐招商,我首次来到水头寨村。

初到村子,我深感本地百姓的淳朴和自然环境的优美。

这里鸡犬相闻,就像世外桃源。百姓之间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会圈。由于地理空间阻隔,村里的人财物较少与外界通联。他们天然的“宝藏”是一方水土,这里岩溶水中的锶元素含量是国际标准的两倍。长期饮用,有助于抑制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症。

好山好水好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贫穷。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生活物资都很缺乏。

怎样让上天赋予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对口帮扶本地区的广州东西部协作工作组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来到这里最想推进的工作。

后来,东莞能源集团新网公司决定投资7000万元在此进行“织金扶贫水项目”的开发工作,我被派驻过来。我希望,将村里的岩溶水制成商品售往外地,带动村民增收。

在此过程中,我首先面临的困境,就是征地难题。

受乡土文化影响,这里的百姓认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踏实。面对现代工业的征地建厂,他们起初并不理解。有些村民甚至会问:“你一个外来人,能做什么呢?”

在东西部协作工作组和村干部的支持下,我们只好时常去村民家上门做功课。那阵子,我几乎每天都待在村里,100多天没回家。百姓如果能天天看到我,日久天长,他们就会认同我是村里的一分子,就会感到踏实安全;只要我离开,他们或许就会认为,我只是来此谋利的“开发商”。

有一次,我在走访慰问一名贫困户家庭时,了解到他们家里丈夫意外去世,妻子要含辛茹苦供养4个小孩读书。我当场表态,个人资助她家4个孩子读书到大学毕业。多年来,在县妇联和东西部协作工作组的牵头下,我也给这里的儿童捐赠画架等各种学习和生活物资。

终于,我和同事们一点点打开了村民们的“心门”。

矿泉三千取一瓢,“造血”帮扶有本源

“织金扶贫水项目”实施以来,我提出要让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建设。毕竟,建设该项目就是建设百姓自己的美丽家园,当地百姓也积极响应参与项目建设。

为响应百姓们的热情,我们优先为当地100多个务工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就业,同时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此举让水头寨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比例大幅下降,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同时,该项目在水头寨村打造绿化园区100余亩,混播花草超10000m²,种植百年映山红、桂花、罗汉松等共计3000余株,累计投资220多万元。明显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卫生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及完善排水设施。

通过项目实施,水头寨村改变了原来村落脏、乱、差的现象,提高了当地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让偏僻小山村焕发生机。

这个项目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助力村民增收脱贫。据不完全统计,在厂房、园区建设阶段,当地村民征迁和务工就增收超2500 万元,人均收入提升2000元,工厂规模化生产后预计每年捐赠发展资金达300万元,覆盖贫困户388户1689人。

我们坚持产业投资与扶贫紧密结合的原则,力促产业发展与回报社会相辅相成。在大家的积极推动下,项目公司与织金县政府签订了捐赠扶贫资金协议,承诺销售每瓶“扶贫水”捐赠0.05元,销售每袋“扶贫水”捐赠0.2元。2019年至今,项目公司已向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20万元,作为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摘帽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投资建设使得上千人在家门口务工创收、脱贫致富。

回望来路,我认为大山里要想巩固脱贫成果,需要让当地具备“造血”功能。受客观条件限制,如何找到匹配当地的产业至关重要。我们引进了设备,在汩汩矿泉水中“取饮一瓢”,既有利于有效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又能守护好绿水青山,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静水流深画中游,打造康养“网红点”

出山,不仅要把绿水青山和美景美食推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让他们把美好的感受和记忆带出去。

“织金扶贫水项目”落地后,我们又尝试开启建设第二期项目。当地有一条8.2公里长的河,苗族村民称呼它时,发音就像“太阳河”。它看起来没有波浪,两岸夹山,风景优美。我们希望在这里打造文旅康养综合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立项,正在进一步寻找合作方。

也许大家见识过激情四溢的漂流,结合本地特质,我们可以在“太阳河”尝试打造一种静水流深式的漂流。沿河两岸,我们可以种植四季盛开的鲜花,人们从源头漂流,沿途都是网红打卡地,就像在画中游览。在云贵高原的一处山地峡谷中静静地流动,就像是在天地间对心灵的净化洗礼。

这一文旅项目中,之所以增添“康养”的元素,也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边海拔高度180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我来此五年,都没有在盛夏时节用过空调,有时睡觉还要盖上小棉被;冬天,家家户户都有地暖或烤火的炉子,非常暖和。

此外,当地还有温泉资源。泉水中含有偏硅酸成分。用水洗手都能感到皮肤滋润,无需使用润手霜。温泉水井口的温度有40℃,人体感觉非常舒适。来此五年多,我发现百姓们的身体素质都非常好,肯定与本地水土的滋养大有关系。

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老年群体需要康养服务。在织金县利用自然条件做好提前布局,就是为迎接朝阳产业“打前站”。

我们计划结合本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展康养护工的培训工作,让更多大山的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如何留一门技术在当地?为此我们计划建设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支撑护工的职业教育。

总之,东西部协作,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我们引入技术、带来市场,另一方面,当地用好自然禀赋,开发人力资源。二者相辅相成,必将在未来擦出更多火花。

【撰文】李鹏程 王一晴 钟晓宇 周恩宇 夏民

【供图】受访者

【作者】 李鹏程;王一晴;钟晓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织金   苗族   织金县   绿水青山   贫困户   苗寨   水头   广东   工作组   泉水   村里   村民   水中   东西   百姓   自然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