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遗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正问题是没有取得彻底的成功

秦始皇,这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真正统一国家的“千古一帝”,在他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各方对他的评价褒贬参半、各有毁誉。秦始皇开创了“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的封建郡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在议论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时,谈得最多的莫过于焚书坑儒这件事。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传说都出奇地一致认为,秦始皇下令焚烧众多史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并坑杀四百六十多儒生,是件人神共愤的残暴之举,甚至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颠覆。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执意如此?后人在这件事上对他的评价是否有失公允?

“焚书”与“坑儒”

对秦朝这段历史不熟悉的人,经常把“焚书坑儒”当作是同一个事情 ,顾名思义地认为在秦始皇在焚书的同时也把这些儒生一起给活埋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焚书”和“坑儒”是两码事,发生的时间一前一后,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独尊法家,并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各学派对这些改革意见很大。由于秦始皇执意要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这在以尊古训为宗旨的儒家思想里是不能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对先人的一种背叛,是对古制的公然挑战。于是,儒家人勾结其他学派,通过各种方式对抗秦始皇的施政。他们公开以自己的私学为依据来妄加评论朝廷,并在民间煽动争议,想以此来诬蔑始皇帝和他的改革之策。

随着思想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这种不同主张的争议影响到秦始皇各项改革政令的推行。这场斗争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终于爆发了。当时以儒家博士淳于越为首的复古派,在秦始皇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再一次对郡县制进行攻击。他说,如果不行分封,难免有一天这天下要被大臣篡位,想借以此来挑拨秦始皇与大臣的关系。他提出要求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并在政治上提出一切都要“师古”。

丞相李斯当场驳斥了淳于越的说法,并揭发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是扰乱民心,开历史倒车。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势必造成君主的权势下降,而臣下结党活动蔓延,秦朝的统一可能被破坏。他建议针对当前各派在思想上的乱局,要采取果断措施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要将《秦记》以外的周室六国史书和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诸子书全部焚毁,保留医学、农牧等实用技术书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焚书”让儒生和其他人对秦始皇极端不满。在“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和一些儒生,串通一气,议论朝政。卢生、侯生等人本来看见秦始皇迷恋上长生之术,于是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长生不死之药。后来他们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怕因欺君被治死罪,便逃之夭夭,而且还到处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等等。

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惑众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后来将牵涉此事的四百六十多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关键人物李斯

焚书”和“坑儒”两件事让秦始皇背上了千古的骂名。后人纷纷认为这两件事都是在秦始皇的主导下进行的,却很少对一个在“焚书”事件中极为关键的人物进行批判。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丞相李斯。

之所以说李斯是事件的关键性人物,是因为“焚书”这事实是他一手促成的。如果当时没有他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煽风点火,当时这事完全有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李斯这人,以超人的计谋著称。他当初在楚国时得不到重用,身为楚人却投靠了秦国,这种投机行为着实令人不耻。他后来为了独揽重权,将自己的同门师兄韩非用计借秦王之手除掉,他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是。他原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却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这次又借秦始皇之手将其他异己坑杀于荒郊野外。可以说他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惜任何手段。秦始皇只不过成为了他们这些士大夫阶层自相残杀的武器而已。

针对“坑儒”这事,其实在西汉前期,有关的记载并未在官方的记录和典籍中出现,当时只是一些儒家学派的信徒在民间口传而已。

后来汉武帝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个叫卫宏的人为迎合君主以及儒家学派的欢心,在一篇《诏定古文官书序》中,将秦始皇坑儒的传言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并编撰了秦始皇在骊山温泉种瓜,引诱儒生们观看在发表不同意见后,把七百余名儒生全部活埋坑杀的惨闻。而东汉的史学家王充出于同样的目的,也不顾历史事实,在《论衡》的《语增篇》中信口开河地加以证实道:“传语曰:‘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士……言烧焚诗书,坑杀儒士,实也。’”王充的结论,终于让秦始皇背上了“坑儒”的骂名。

而事实上,当年的秦始皇主要是杀了一些靠招摇撞骗、欺君蒙世的“方士”和少数牵涉进来的儒生,并不是有意针对儒家采取的杀戮。

“焚书坑儒”后的思想争议

有很多史评家把秦始皇“焚书坑儒”说成是毁灭中国文化,这显然言过其实并有欲加之罪之嫌。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焚书坑儒”应该是以法家为代表的秦文化毁灭以儒家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象征。 而事实上,由于儒家复僻势力的顽强抵制,违抗圣命私藏禁书者并不少见,致使儒家学说后来再度死灰复燃,在华夏又沿袭了上千年。

在汉代初始时,民间所藏诸子百家之书陆续涌现。那时,阴阳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子之学与儒学并存发展。直到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各家学说才又陆续退出中国政治思想舞台的中心。 这样的事实表明:秦始皇的“焚书”政策和文化征服所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它在客观上没有造成中华文化的断裂和灭绝性的浩劫。

相反以项羽为代表的关东复僻势力在战乱中的大肆破坏焚烧,给先秦的文化科技造成了灭绝性的毁坏,致使辉煌的艺术和杰出的工艺以及科技精髓几乎绝迹于世,让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链条出现再也无法衔接的断裂一环。若干年后出土的秦兵马俑和铜车马等众多珍宝,也印证了这一点。

火烧阿房宫

令人讽刺的是,项羽等人造成的破坏,只是使先秦先进的文明遭受了重创和断层,而后来汉武帝所采取的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则揭开了中国文明衰落沉沦的开始。

儒家的辉煌和沉伦

在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下,当时的儒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自身动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儒家学术原有的单纯、朴素、贴近实际的本质也渐渐走了样,变得呆板、陈腐和僵化起来。

直到后来董仲舒的出现,才以一己之力,将沉沦的儒学再度振兴。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其中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重要学说。

董仲舒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礼记

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农民武装力量。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可以强大到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

董仲舒的理论,成功地把各种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都放置于天命的支配之下,形成了新的以儒、道、阴阳、刑名、天、人、自然合而为一的汉代儒学。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董仲舒雕像

但这种新儒学的理论虽然巩固了大一统思想和封建君主政权,但同时也在迷惑民众的过程中使中国的古代教育丧失了独立性,滑向了压制磨灭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歧途。这种体制下所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奴性十足的官僚和满口“仁义道德”的迂腐学子。

当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流行了近千年后,由于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兴起,慢慢变得陈腐的新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尽管很多正统的儒家学派大力排斥诋毁佛道二教文化,但最终还是在这两种文化的渗透冲击中,不得不吸取佛道哲学中的思想精华,对汉代以来的儒学进行第二次改造和完善。于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创立的“三教合一”的理学又顺势产生。

从孔子时创立的儒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三纲五常”、“忠君守节”、“仁义道德”之类有利于皇家控制思想的这部分愈渐强化,越来越加重了民众在政治上的被压迫和思想上的被桎梏,扼杀了进步求新的思想和精神。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对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了顶峰,让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四伏、濒临绝境的险要关头。

历史的评价

当西方通过一系列变革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并迎来文明科技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仍躺在儒家的传统思想怀抱里自我陶醉。当中华民族饱受了外敌的侵略和屠杀之后,许多文人志士才发现传承千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往”等儒家推崇的精神,原来竟是”吃人和被人吃“的礼教。

所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高潮时,以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响亮提出了“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去,烧去!”的口号。假如当时的秦文化能够像其军事政治上那样所向披靡,假如秦始皇燃起的那把大火能让全新的思想萌芽生长,中华两千年进程和命运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秦始皇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人物,他统一六国,开创了历史的先河。瑕不掩瑜,他的错误和过失客观存在,但任何诋毁也抹煞不了他在中华史上的丰功伟绩。

鲁迅就这样客观评价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出自《鲁迅回忆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焚书坑儒   董仲舒   儒家   儒生   法家   汉武帝   儒学   学派   中国   思想   史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