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历史开讲#

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安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为商鞅。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法。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国势蒸蒸日上。孝公去世后,太子秦惠王继位。商鞅在变法期间,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他们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叛失败后,被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著有《商君书》传世。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也就没有照做了。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秦国比较落后,秦孝公为了使秦国称霸,决心征召有才能的人。他在求贤诏令中说:“谁能想出好办法使秦国强盛,就让他做高官,还封给他土地。”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到秦国去。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

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前354年,赵国攻打魏国盟国卫国,魏国于是派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秦孝公则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而商鞅作为收复河西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

前353年,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同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趁机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来阻止秦军的进攻。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商,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秦惠文王不废新法的原因。同时,商鞅变法也确立了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拍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在这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也就成为了秦国最大的地主,这也是秦惠文王没有废除商鞅法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拣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魏国   国君   秦国   公孙   河西   陕西省   黄河   齐国   失地   公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