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认父: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

#历史开讲#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丢失门户后的北方再无宁日,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了异族的铁蹄之下这般血淋淋的惨痛教训,至今仍历历在目。

936年石敬瑭求援契丹,同耶律德光约为父子,联辽灭唐,割让燕云十六州,自936年到946年,契丹灭晋建辽。

此10年间,契丹辽太宗,两进中原,两灭国朝,后唐后晋皆被其覆灭。中原沃土竟沦为异族跑马场。

自此开封不设防,澶渊之盟,靖康之耻,中原子民在异族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蹂躏中,绝望又痛苦地活着,中原子民中原文明迎来了黑暗残酷的四百年岁月。

汉人的旗帜重新飘扬在燕云大地上,竟是在400年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的明军北伐。

政治影响,胡汉兴衰自此转折

燕云十六州地处三大不同文明的交汇处。即燕山以北,大兴安岭山以西的草原游牧文明,燕山以东。

大兴安岭以南以东的东北渔猎文明,以及燕山以南,华北平原的中原农耕文明。可说是亚洲东北部地区的文明十字路口,亚洲东北部大国强国的试金石。

对中原王朝而言,这是控制另外两个不同文明,塞外各族群的重要抓手,是一个影响力的放大器,也是重要的战略前沿基地。

而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北部无险可守,只能兴建城墙堡垒,直接导致北宋三冗之一冗兵的出现,常备兵力百余万,却无可战之兵。

被异族两度兵临开封,一次辽国,一次金国,一次澶渊之盟,一次靖康之耻,北宋也由此而亡。

而对于另外两个文明,燕云十六州便是生与死的考场,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拥有了燕云十六州。便拥有了一个连接中原的窗户,一个通往中原仓库的石板路。

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中原养分,维持帝国机器的运转,直接降低了统治的难度,避免过多内部消耗,只需要劫掠中原便能很好地维持统治。

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大力学习中原王朝先进统治经验,承袭唐制,提出南北两院的两院制度。

以汉人治汉地,以契丹人治契丹,在辽世宗手中改革合并南北官制,成立南北枢密院。

最终形成一个枢密院,完成了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历史进程。使得国祚绵延二百一十八年,并一度以中原正统自居。

辽国割据燕云十六州,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半游牧半农耕民族的转变。

大大增强了北方文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变了部落酋长式的权力更替,使得北方游牧文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政治权力中心。

燕云十六州也一度成为北方游牧文明最后的压舱石。无论怎样描述燕云十六州对草原民族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天降机遇,是中原内斗衰落后给予草原民族最好的机会。石敬瑭敬献燕云十六州之举,不仅仅是在开门揖盗。

而是直接将大门交给强盗来看管,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武器。

自此,秦汉以来,中原王朝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费尽心血,对草原游牧文明、东北渔猎文明,建立起来的强大威慑,一朝丧尽。

中原王朝失去了辖制两大心腹大患的重要抓手,只能坐视其发展壮大,并迎接自身终将灭亡的悲惨命运。

军事战略价值,遍地烽火起狼烟

燕云十六州是指,分布于燕山山脉周围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部,位于今天河北山西北部。

其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作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北方戈壁草原的重要地理分割点。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农耕文明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屏障。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东北渔猎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对各方都拥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

可以说谁拥有了燕云十六州,谁便拥有了军事战略上绝对的主动权,居高临下,以逸待劳,进可攻城略地,退可闭关自守。

战国时期,燕赵便分别在此地修筑有燕长城、赵长城,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的主要军事功绩之一便是镇守边境,坐镇雁门,大破匈奴,斩首十余万。

自秦一统天下,修筑万里秦长城,构建起烽火,驰道,关隘组成的防御体系。北却匈奴百十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可以看出,我们祖先是最早认识到此地的战略价值,并加以利用的。众所周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想要南下劫掠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属于超高风险高回报。

主要的行动路径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便是突破燕山防线南下。草原游牧民族千里迢迢,从漠北草原南下,途经黑龙江上游草原。

沿大兴安岭西麓的锡林郭勒草原,进入到燕山北部的坝上草原。

此时的南下族群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与东北渔猎文明争夺科尔沁草原的所有权,胜利者获得一切,败者消失于茫茫雪原。

另一个选择,便是突破燕山防线,进入华北平原进行烧杀抢掠,尽可能掠夺过冬物资。

而若中原据有燕云十六州,构筑铜墙铁壁,进可寻找机会,分化拉拢,逐个击破,退可以固守关隘。甚至不需任何动作,只待敌人草料消耗一空,再自相消耗,便会自行退却。

而失去燕云之地后,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游牧民族又有骑兵的机动优势,本就占有的战争主动权无限放大。

留给中原王朝的军事余裕就相当狭窄,何况中原王朝丢失燕云地区,主要战马产地拱手送人,骑兵部队的缺位。

直接结果便是出城野战,找不到、追不上、打不赢,还有丢城失地的风险,最后就只有固城自守一途,但一味固守的作用并不大。

北宋时期,为应对燕云地区丢失的问题,修建了三关一府,也就是益津、瓦桥、淤口关三关,再加上大名府。结果是辽国直接绕开大名府,威逼开封,逼迫宋廷签订了澶渊之盟。

拥有燕云十六州后,游牧民族进攻掠夺的军事难度直接断崖式降低,根本不需要进行自相残杀式竞争,只需要一起南下劫掠中原便可。

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彻底沦落到了绝对被动的不利境地,无论进行何种战略选择都需要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其中最可怕的选择便是没有选择。

经济价值

燕云十六州位置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高度重合,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是草原游牧型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的重要界线,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缺乏主要的财税来源,本地产品单一。严重缺乏各种生活必需品来源,如盐铁,茶叶,瓷器等。

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物资短缺,严重依赖中原商品运输和经济输血,与中原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地位。

再加上天气寒冷,冬季西伯利亚寒流南下,时常爆发的雪灾,使得本就脆弱的本土经济雪上加霜。

燕云十六州地形复杂,关卡遍布,又有长城防线阻隔,中原王朝可以借助地利,非常轻松地控制草原民族的经济运输线。

必要时刻可以对其采取物资禁运、经济封锁、限制技术人才流动等经济手段,可以牢牢地掌握草原民族的经济命脉。

为政治、经济、情报攻势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创造有利的现实环境。

最重要的是为后方广袤平原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修筑坚城堡垒等防御工事的支出,缓解王朝财政的窘迫,减轻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

当北方游牧民族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其经济模式,便从依赖半依赖型经济转向自给自足式的经济模式,大大减少了草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依赖性。

燕云地区稳定的财税供给、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丰富的矿产资源、庞大的勤劳的劳动力等等这些,为这些相对落后的草原民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他们再也不用在寒风中瑟缩等待,不用在铁壁下无奈叹息,更不用在被追逐的颠簸中痛苦哀嚎。他们拥有了坚固的盔甲,锋锐的刀剑,充足的粮草,先进的成熟体系的攻城器械。

他们眼前新世界的曙光已经照进了现实,那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是肆意享乐的跑马场,是挥舞马刀便能满载而归的梦幻天堂。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而沉痛的如果雍熙北伐能够胜利,如果燕云之地能光复,如果雍熙北伐后还有北伐,如果……历史总是留给我们太多的如果。

岁币换不来和平与强大,连虚胖都难以粉饰,妥协与退让也只能换来变本加厉的欺压和逼迫。

重要战略地区,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影响是各方各面,广泛而深刻的。

它也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来国际局势的最终走向。我们必须冷静且正确地认识到他的影响力,并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争取去争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华北平原   契丹   大兴安岭   燕山   王朝   中原   游牧民族   草原   民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