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解雇32万大陆员工,投入670亿向印度转移

说到郭台铭,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对于富士康,大家一定有所耳闻。

近期,与富士康有关的一条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热烈讨论。

内容是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解雇了在大陆为他工作的32万员工,并将公司的670亿投资转向海外,投给了我国的邻国印度。

郭台铭解雇大陆员工意欲何为?向海外投资又意味着什么呢?故事还要从郭台铭的创业史说起。

“闷声发大财”的台湾商人

郭台铭出生在1950年,是我国台湾人。他和普通人一样,一路求学,参加工作,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刚参加工作后不久,郭台铭就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当时是1975年,台湾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国际形势巨变的影响之下,台湾的商业气氛非常浓厚,创业在当时是一种潮流,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事。

在郭台铭的朋友中,有一个外国商人。这位外商需要订购一批用在黑白电视机上的塑料旋钮,但没有公司可以生产,十分头痛。郭台铭听说此事,从中看到了商机。

说干就干,郭台铭一口答应了朋友的订单。他向母亲借来了10万块钱,又说服了几个朋友合伙,凑齐了创业资金,开始第一次创业。

建好工厂之后,要出资购买设备,但郭台铭的朋友们却不干了。原本的创业计划是每人出10万块钱,但在当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动摇了朋友们创业的信心,他们纷纷撤资退出。

没有了资金来源,设备购买不起,订单无法完成。整个工厂就像是一具没有活血的僵尸,郭台铭进退两难。这时,郭台铭遇到了命运中的贵人,那就是他的妻子和岳父岳母。

郭台铭出身贫苦,家里没什么钱,向母亲借的10万已经是全部的存款了。但郭台铭的岳父岳母相信,自己的女婿是一只潜力股,在他的身上投下巨款。

他们用70万新台币让郭台铭的工厂起死回生,而郭台铭也因此完成订单,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靠着做塑料旋钮的这一笔订单,郭台铭发家致富,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但完成了这笔订单后,工厂又该往哪里发展呢?他想的是再成立一个模具厂。

不得不说,郭台铭是有一些商业头脑的。因为当时的台湾模具行业,丝毫没有正规的章法,制造模具全靠师傅的经验,无法保证质量,而且要学技术先拜师,外人不教。

郭台铭开模具厂,将这些师傅都请到自己工厂。但要他们公开经验和技术,就无异于砸了他们的饭碗,后来这些师傅们都罢工了。郭台铭也并不低头,既然师傅不把技术公开,那就自己干。

凭藉着这股蛮力,郭台铭获得了命运给他的礼物。1982年,郭台铭的模具厂成为了当时小有名气的小企业,他的企业卖点是“规模、低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也是这一年,郭台铭将自己的企业改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此时,郭台铭只在台湾的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只能说是一个闷声赚大钱的台湾商人。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过,他未来将成为一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统御者。

统御百万员工的“代工之王”

1982年,郭台铭为了获得更多的海外订单,经常去美国出差。但是他的英语并不流利,于是他雇佣了一个美国人做自己的营销经理,帮自己跑业务。

为了方便商业来往,郭台铭在经理的提议下,在美国注册了一个新公司,取名为富士康。这就是后来郭台铭的商业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郭台铭已经年过50了,他在创业这条路上依然充满了干劲,而且显得非常精明。

在美国跑业务的时候,机票费用太贵,郭台铭经常自己开车赶路,晚上住最便宜的旅馆。但郭台铭对自己小气,对他的公司可十分大气。

1985年,一些外国投资者开始进入中国大陆。郭台铭也将目光转向了大陆,他一个人来到了深圳,当时这里是改革发展的桥头堡。

刚下车,郭台铭就看中了眼前的一块地,他大手一挥,把这片地全买了了下来。这就是后来的深圳龙华科技园。

此后,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发展速度就如同坐了火箭一般高速扩张,他的产业版图以中国大陆为中心,逐渐开始向世界各国延伸。

在珠三角地区,富士康公司有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科技园,每年给深圳税收带来的贡献超过了百亿元。不仅如此,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都有富士康的产业园。

改革发展是富士康公司发展的第一场东风,当助力其扶摇直上的另一风潮是比尔盖茨的苹果公司。

当时,郭台铭利用自己在模具研制中积累的技术力量打入个人电脑,也就是iPhone的市场,专门负责制作电脑连接器。这是个人电脑中的一个极小的配件,但却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需的基础元件。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富士康成为了苹果公司在中国的代工厂,郭台铭也开始了自己商业帝国的扩张。在他的带领之下,富士康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40多年间,富士康集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郭台铭的公司横跨亚、美。欧等几大洲,全球有上百万工人为富士康工作。郭台铭成为了这百万员工的统御者,成为了“代工之王”。

这世上不乏创业者,尤其在改革年代,但成功者只是少数。郭台铭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商业头脑,更离不开他的经营之道。

郭台铭的经营之道

要想成就一番宏图伟业,就必须有过人的品质。身为商人的郭台铭,首先具备的就是长远的发展眼光,从他决定进入中国大陆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1986年,他所选择的那块地,野草丛生,周围一片荒芜。他却能在这片黄土上看出未来,并说:“看得见的土地全要了”。

郭台铭在当时是疯狂的,但这种疯狂是因为他看懂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并果断做出选择。因此他在深圳落地生根,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有些公司虽然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但因为缺乏管理,终究无法长远发展。富士康也经历过管理危机,但因为郭台铭在管理手段上的刚柔并济,成功度过了险境。

2010年,对于富士康来说,是黑暗的一年,那时新闻频繁报道富士康员工跳楼。仅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就发生了13起。

这严重影响了富士康的内部管理和在社会公众中的企业形象,公司一度陷入公关危机,如何处理才能挽回公司形象,是摆在郭台铭眼前的一道难题。

一开始,郭台铭想的是用高额补偿金息事宁人,迅速消除事件影响。据报道,当时最高的一笔赔偿金有4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普通员工在富士康工作17年的工资总和。

但高额补偿金,却变相的鼓励了富士康员工跳楼。当时有一个报道,一名19岁员工跳楼前给父母写下遗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死了,你们也不必伤心,富士康会赔点钱,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回报”。

给钱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郭台铭再次陷入两难境地。这时,他的手段是刚柔并济。先是推出公司制度,自杀者家属可以领取法定范围内的抚恤金,这是硬性规定。同时,他开始注重员工心理健康,在工厂里设立图书馆和心理诊疗室。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富士康在改革和苹果公司的春风中急速向前,但是事物的发展时充满矛盾的。当今的世界形势与40年前大不相同,富士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了改变。新形势下,郭台铭会怎样救赎富士康呢?

富士康的救赎之路

过去几十年间是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每年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这些人进入城市,为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工作。通俗的来说,富士康是凭借着我国的“人口红利”才得以滋长,茁壮成长。

但当前,我国开始产业转型,“人口红利”时期已然过去。郭台铭也发现了时代的变化,开始放眼全球,寻找新的发展跳板,他选择的新市场是印度。

印度是现在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不仅消费市场庞大,劳动力人口也符合富士康的发展需求。印度当地也欢迎外资加入,并致力于为他们提供环境和资源支持,推出了一系列投资和改革政策。

在印度,富士康可以享受到比中国大陆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郭台铭开始了转移阵地的相关举措。首先是筹备了670亿资金,在印度建厂。

工厂建好之后,郭台铭也将富士康的相关订单转到印度生产,因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大陆的富士康工厂订单量减少,员工面临失业和解雇。

事实上,近两年的时间里,郭台铭就借着疫情相关影响,陆续推出裁员政策,将近有32万的中国大陆工人被富士康解雇。

这一次,郭台铭的判断是否正确?富士康的发展能否更上一层楼台阶呢?根据相关消息显示,一切似乎不太乐观。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全国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印度疫情防控政策薄弱,经济与社会影响更为严重。在印度境内的大多数工厂都停工停产,富士康也不例外。

从现状上来看,郭台铭在印度的投资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目前还在不断亏损期。

结语:富士而康,道阻且长

正如郭台铭所起的公司名字一样:富士康——富士而康。现在公司的发展已经做到了“富”而如何“康”,即健康发展,仍旧是郭台铭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时代的变化会给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出正确选择,这是对郭台铭发展眼光与选择的一大考验。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时间。郭台铭现在已经年迈,在他面前的还有继承人的问题,如果像赌王一样子孙众多明争暗斗,那么势必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这一次,郭台铭能否等到命运的转折,再次迎来发展的春风?郭台铭的继承人能否把握时代机遇?延续商业帝国?恐怕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印度   苹果公司   员工   帝国   台湾   中国大陆   深圳   师傅   订单   人口   工厂   老板   大陆   时代   商业   工作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