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 加强生育群体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贺丹。

“对于消除职场性别歧视,不能光喊口号,基础制度的构建尤为重要,比如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强对生育群体的保障。”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南都采访时谈道。

从性别平等和生育水平的关系来看,贺丹表示,性别平等做得越好,性别平等进步到更成熟的阶段,生育水平反而会提升。不少年轻人反感被催生,这是他们的自由。“我认为年轻人的个体选择都是理性的,都是对外界环境的合理反应,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生育友好的政策环境。”

谈消除职场性别歧视

“不能光喊口号,基础制度构建尤为重要”

南都:生育友好的社会首先是对女性友好的社会。近日,有媒体报道“女性求职被问是否愿意3年不生娃”,引发职业女性广泛共鸣,你怎么看?

贺丹: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放开生育政策以后,对于外部环境中性别歧视的担忧一直存在。尽管我国妇女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一些长期的社会习俗、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必然面临的婚育问题,都让性别歧视难以解决。我认为,在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方面,我们要促进性别平等。此外,在基本制度构建方面,要消除造成性别歧视的根本性因素。也就是说,不能光喊口号,怎样转变企业用人衡量的标准,这需要我们有一些核心制度的支持。

有专家提出,现实中企业也会遭受“雇主惩罚”,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我雇佣很多女性,她们婚育期间的待遇问题谁来解决?生育之后她的工作谁来替代?无形中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

好在我国有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待遇由生育保险支付,有些地方还把生育保险返还给雇佣女职工的用人单位,减轻企业负担。

当前我国生育保险覆盖面还很小,主要是参加职工医保的人群。但我们也知道,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灵活就业,很多没有参加医保、生育保险,所以下一步社会保险要扩大覆盖面,加强对生育群体的保障。此外,生育保障不仅仅针对女性。有些地方有探索,比如一些地方生育保险相对富余,从里面支出一部分让男性延长“陪护假”或“育儿假”,这也是个很好的改革方向。

谈性别平等和生育

“性别平等做得越好,生育水平反而会提升”

南都:性别平等不光是外部环境,家庭内部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贺丹:我们不仅仅是关注女性职业发展,事实上家庭里的男性也有职业发展和家庭婚育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生育过程虽是女性完成,但育儿过程一定要有男性的参与。近两年调研的新发现是,在影响家庭生育决策过程中,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撑、男女分工的平等,比外部的环境更重要。关于性别平等和生育的关系,我们曾梳理过国际经验,发现从国际上看,在促进性别平等的初期阶段,生育水平是快速下降的,但到了促进性别平等的成熟阶段,生育水平是回升的。

我们的性别平等做得越好,性别平等进步到更加成熟的阶段,生育水平反而是会提升的,并不会像一些人担心的:现在就是女孩子想得太多才不想结婚生孩子,所以不能让她们受太多教育,让她们回归家庭吧。这些想法是不对的。社会性别平等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共识,这是不可逆的过程。在更成熟的阶段,女性在就业(求学)时没歧视,工资待遇由对企业的贡献决定,个体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选择决定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路径,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全面发展,女性就能在婚育方面遵从自己内心,做从容的选择。

谈打造生育友好政策环境

“缩小生育赤字,引导年轻人实现生育意愿”

南都:创造生育友好的政策环境可以怎么入手?

贺丹:生育意愿的变化,跟我们的生育政策本身没有关系了。现在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主要是经济社会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应就是向下的,生育率长期下降的趋势不可逆,但我们可以通过政策调整让它不要变动得太快,这是从长期效应来说。

另外是代际更替效应,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压缩式的发展,年轻人婚育观念变化很大。一方面中国在教育均等化、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做得很好,城乡差距在缩小,我们在街上看到年轻人,很难从他们的外表、气质看出是来自乡村还是城市、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年轻人在价值观念上快速地趋同,婚育观念同质化,生育水平出现快速的下降。

年轻人个体的选择都是理性的,是对外界环境的合理反应。从宏观上,我们能做的是干预外部环境,创造生育友好的政策环境,影响家庭生育决策,让生育水平不会下降得太快,缩小“生育赤字”。“生育赤字”指打算生育子女数和实际生育的子女数之间的差距。我国育龄群体打算生育子女数1.6左右,但是实际生育水平只有1.1。缩小生育赤字,引导年轻人实现生育意愿,这是可以干预的政策空间。

谈缩短教育年限

“人口变动将对教育资源配置带来结构性变化”

南都:近日,多地民政部门公布的2022年度婚姻大数据显示,各地初婚平均年龄普遍推迟,基本接近30岁,而杭州、扬州、常州结婚登记平均年龄都超过30岁。此前两会包括你在内的多名代表委员曾建议“缩短教育年限”,是否收到一些反馈?

贺丹:建议提出后,教育部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可能我们人口变动,对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影响是最大的。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决策大数据实验室预测,到2035年,我国0-17岁低龄人口存量将比2020年减少1亿人,届时教育资源支出会发生很大的结构性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前瞻性考虑人口变动的趋势。

在制定教育强国的发展规划中,很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都在教育部门的考虑之中,我们也期待在教育方面,大家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政策。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支持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给他们提供一些人口变动的基础数据。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深度改革,有利于办好人民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王森

受访者供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赤字   婚育   覆盖面   变动   友好   平等   群体   性别   人口   年轻人   水平   阶段   环境   政策   家庭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