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韩国的?证据打脸:离开明朝,看看古代韩国有多“菜”?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汉文化对周边邻邦的影响非常强烈,而朝鲜则是接受汉文化最深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细数一下,朝鲜从中国“学”来的文化知识:


1、中医的输入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在古代,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医学传至朝鲜半岛,自不从明朝始,但在有明一代,中朝医学交流更为频繁,成效亦更加显著。


(1)药材


朝鲜取得中国药材的途径亦不外有二,其一是皇帝的赐赠,其二是通过购买。


这里说说关于种植甘草与饲养蝎子的资料。

成化二十一年闰4月,成宗国王李娎下书全罗、永安、庆尚、平安道观察使曰:

“甘草不产我国,世宗朝求之中原,种于上林园,遂分种诸道,欲其蕃盛,种之已久。而今观诸道所启,逐年生植不繁盛,是必守令不用意培养。今欲试用各地所种,依月令二月、八月除日,采取曝于上送。”

由此可知,朝鲜国王很重视甘草的种植。

成宗国王认为“蝎切于剂药,欲使察于本国,每令入朝医员求得而来”。

弘治二年4月,国王命内医院“每赴京之行,付送盛蝎土家取蝎而来,养于本院”。

圣节使医员李孟孙在北京“获蝎,纳之拒中,以泥土涂其外,土于则酒以水,又投食于其中,其铁网笼其外,以防逸出”。

这年9月回国,生得蝎百枚献于国王,国王命“其以四十枚分养于内医院,六十枚置大内孳养”,国王还向孟孙了解蝎子所处何地以及如何饲养等。

直到嘉靖年间,中宗国王还下教于使臣“生蝎亦多觅来”。

另外,朝鲜亦颇重视本国所产药材的采集和鉴别工作,其鉴别之时,则多请教于中国。

例如:

永乐二十一年朝鲜遣金乙玄,卢仲礼、朴项等前往明朝质疑,带去朝鲜所产药材62种,其中丹参、漏芦、柴胡、防己、木通、紫莞、葳灵仙、白敛、厚朴、通草、藁本、独活、京三陵等14种与中国所产不同,但将其同“唐药”相比较,“新得真者六种”,这六种则是漏芦、柴胡、木通、葳灵仙、白敛、藁本,其它八种,朝鲜命“今后勿用”。


又如,宣德五年,朝鲜节日使押物卢重礼,在北京向明朝礼部打了个请示报告,说:

“小邦僻海隅,本乏良医,幸出几般草药,未知真假。今将赍到本国所产相似药名问坐具呈,伏乞照详,许令明医辨验真假。”

礼部将此上奏,旋差太医院医士周永中、高文中等到馆,“辨验得堪中药材一十味;赤石脂、厚朴、独活、百部、香薷、前胡、麝香、百花蛇、乌蛇、海马;不识药材一十味;王不留行、丹参、紫莞、枳壳、练子、覆盆子、食茱萸、景天、萆薢、安息香”,所谓“不识”者,即指同中国同名药材不同者。


(2)医书


重视寻求中国药材及医药书籍早在洪武五年时,明太祖就曾向高丽恭愍王颁赐过妙药、秘方,为此恭愍王特遣使致谢。

及至李朝建立之后,朝鲜在寻求药方、医方方面表现得颇为积极。

《李朝实录》载:

永乐十五年12月,国王李芳远命前缮工监正庾顺道复就职,并遣其以书状官的身份出使大明,到北京“学医卜书”,命曰:“医方、五行、卜书及捻金册易换赍来。”

次年,谢恩使延嗣宗等自北京回国,“以易换段子与医书、药材等物献”。

弘治八年,燕山君李㦕“尝患面疮,令医官求药于中朝,得雄黄解毒散、善应膏以来。试之于人,有效”。

于是,政院与内医提调向国王提议:“此药无毒,于臣等之意,亦可用也。”

国王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宣德八年,朝鲜的《乡药集成方》编写已成,朝鲜这部医书吸收了颇多的中国医学成就和经验。

与此相比,正统十年10月成书的大型医学类书《医方类聚》,其书收存唐、宋、元、明初所出版的医书153种,它对原文并未进行修订,只是系统地按疾病门类进行编辑罢了,因此“只靠这本书也能够了解唐、宋、元、明初的医学情况”,而“在这一百五十三种医书中,还包有四十多种现已失传的医书,尤其这些失书的内容按原文记载于此书之中,其价值之重要,乃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朝鲜在医学方面向中国学习,借以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努力没有停止。

成化十五年2月,朝鲜君臣讨论有关医药之事,兵曹参判金顺命启曰:

“世祖朝尝撰救急方,其药材出于中国者,民不易得,请撰乡药医方,广布民间,”

成宗国王说:“我国民性异于中国,乡药之效无乃尤速乎?”

承旨李琼仝启曰:“乡乐集成方曾己撰集,近者好用和剂,是以不行。且东人本草止录其名,不图其形,人不得知,请更依唐本撰集”。

国王同意这种作法。

后来,即1610年成书的《东国宝鉴》,就是一部汉文医学书。

本书于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和日本,受到中日医学界的重视,对中朝日三国汉方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请赐“铜人图”


这里所说的“铜人”,即指我国宋代所铸人体经络铜质模型,宋仁宗(1023年—1063年在位)初年、针炙学家、太医王维一总结了历代针炙医家的实践经验,尤其对紊乱的经络俞穴部位进行了科学整理,统一了针炙穴位,并在铜匠师的合作下,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刻划经穴,标注名称,作为针炙教学之用;同时还写成了《新铸铜人俞穴针炙图经》三卷。

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重要事件,这一医学成就,也在明代为朝鲜所吸收。

永乐十三年4月,朝鲜派遣恭安府尹吴真前往京师贺千秋节,并就咨大明礼部曰:

医药活人,实惟重事。本国僻居海外、为缘针炙方书鲜少,且无良医,凡有疾病,按困针炙,多不见效。如蒙奏闻给降铜人取法施行,深为便益。

这年10月,吴真回国,带回了永乐皇帝所赐铜人图仰伏二轴,大明满足了朝鲜的请求。

11月,朝鲜派谢恩使左军都总制朴子青前往大明京师,对赐铜人表示感谢。

12月,国王李芳远“命刊印针炙铜人图,颁布中外”,使中国的针炙之法,在朝鲜得以广泛流传。


(4) 朝鲜请辽东医生为国王医病


我国辽东距朝鲜最近,自古以来就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或中国使臣出使朝鲜,其陆路则必经辽东而后到达目的地。


因此,辽东地区在古代中朝关系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洪熙元年(1425年)朝鲜世宗国王李裪有病,派人到中国请医,中国派辽东医人河让随同遗诏使内官齐贤赴朝鲜,与朝鲜医人为国王会诊治病。

正统三年(1438年),李祹“未宁日久”,承旨金墩等具将其病证录下,使谢恩使趁出使中国之际“问药于辽东及北京御医”,辽东医人为朝鲜国王医病,亦是中朝关系史中的一段佳话。


(5) 中国医学在朝鲜医学教育地位


永乐十三年3月,国王李芳远命医学提调考察医士所读方书,于是提调启:“使学医者先习本草。”国王批准了他的建议。

这里所云“本草”,当时中国药书有《唐草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政和经史证类本草》等。朝鲜将中国本草定为医士的必读课本,足见中国药书在朝鲜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天顺八年(1464年)5月,朝鲜政府又规定:“医员取才时,《素问》、《张子和方》、《小儿药证直决》、《疮疹集》、《伤寒类书》、《外科精要》、《妇人大全》、《产书直指方》、《铜人经》、《大全本草》临讲,《纂图脉经》背讲,三十岁以下人并《铜人经》背讲。”


由此可见,朝鲜在医学教育中是何等重视中国医学著述。


2、学来的造船术


朝鲜三面环海,并常同倭寇作战,因而十分重视吸收中国的造船经验以改进、更新自己的造船技术。

崔茂宣在学造火药的同时,也非常热心于战舰的制造,他曾招募中国工匠到朝鲜传授造船技术,也获得相当的成果。

其后,朝鲜为了改进本国的造船技术,也陆续引进了大明的造船方法。

例如:

1412 年(永乐十年,李太宗十二年),为了防止船舶虫害的腐蚀,朝鲜采取安城君李叔蕃的建议,学习中国用石灰涂船底的方法,来保养船舰。

1415 年(永乐十三年、李太宗十五年)阴历 11月,国王李芳远“遣唐人刘思义、李宣于全罗道造唐船”,并下旨曰:“各道兵船不过数年,辄言虫损。连年改造,非唯人力劳苦,材木亦将不支。”于是就派遣思义等造船试验。

1430 年(宣德五年、李世宗十二年),为使船舶坚固和延长其寿命,朝鲜仿照中国的方法,使用了铁钉。


1431年(宣德六年、李世宗十三年),朝鲜自中国引入了船只的甲造法,即在建造船舶时,为防止船板与船板连结部分产生间隙而使用二重船板。

1449 年(正统十四年,李世宗三十一年)阴历5月,国王得知唐船一艘,漂到灵光郡古道岛,说:“予欲观唐船制久矣,至我境,是天赐之也。”

于是就“遣吏曹参议金浣之见其体制,依样造船。”

1451年,通事用书面形式向国王报告了他在中国学得船舶“单造法”的情况:

“臣赴京问燔造石灰之法…又到通州,有单造船只者,臣问之,答云:“船之罅隙用孰麻填塞之,又以石灰和桐油涂之,无桐袖则鱼油、麻油亦可。若甲造船则通州水浅,故无造者。’”于是将其书下于修城典船色。

1462年(天顺六年、李世祖八年)阴历3月,朝鲜“典船色都提调等往麻浦看唐船制度”。

从上引资料可以得和,朝鲜学习“唐船”制造技术的热情是很高的,朝鲜利用各种机会了解中国船舶的制造情况,并召募中国工匠为之造船,以提高船舶的制造水平,发展自己的造船业。


3、火药的引入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正是由于中国火药技术传向世界,世界的历史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火药制造技术何时传入朝鲜,中外学界说法不一,最有说服力的看法,当是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亦即中国的明朝初期、朝鲜的高丽王朝末期。

在学习中国火药技术的进程中,高丽的崔茂宣曾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崔茂宜是高丽永州人,生于1326年(元泰定三年、高丽忠肃王十三年)。茂宣心灵手巧,心中点子多,喜欢谈论兵法。由于倭寇的猖镢,他曾考忠水战火攻之策,探索焰硝煎用之术,但在高丽却难有掌握火药制造之术的人。

当时,元朝虽然早已掌握了火药和火器的有关知识,但严格保密,并不外传。

于是崔茂宣决心寻求元朝、高丽民间交往的机会,物色知晓火药知识的中国人。

他经常到礼成江口,打听商客是否懂得火药之法,终于在 1373年(大明洪武六年、高丽恭愍王二十二年)遇到了一位略知焰硝之法的中国商人李元。

茂宣将李元请到家中,着意款待,并向李元请教火药技术,终于学会了火药的制造方法。

其后,茂宣向政府要求在“都堂”进行试验,但高丽政府并不支持他的意见,认为他是说大话骗人。


然而,在茂宣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制造成功。

1377年(洪武十年、辛禑三年)10月,高丽政府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在中央始设“火熥都监”,煎取焰硝,正式由国家制造火药。

崔茂宣在火熥都监任提调官,主持火药的制造工作。

高丽利用自制的火药,首先于1380年(洪武十三年、辛禑六年)8月在镇浦给倭寇以沉重打击,开启了剿平倭寇的契机,在后来同倭寇的多次战斗中,火药也发挥了其克敌制胜的威力,倭患因而逐渐平息。

但是,由于李成桂担心火药的制造被反对派利用,不利于自己,因而在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高丽昌王元年)废置了火熥都监,其业务并归军器寺,加强了对火药的管制,因而也就延缓了高丽火器的发展。

及至李芳远即位后,政权业已稳定,便任用崔茂宣之子崔海山为军器监副正,大力发展火器,获得颇大的成果。

史载,在海山任职之前:

“火药之数才六斤四两,角弓至一百许张,中小火熥如角弓之数耳”,而海山任职之后“火药至六千九百八十斤九两、角弓一千四百二十张,中小火熥加一万三千五百柄”,可见朝鲜的“现代化”军事装备发展之迅速。

崔茂宣逝世于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李朝太祖四年),享年70岁。

他生前编写了朝鲜历史上第一本有关火药、火器的专著《火药修炼之法》,在临终前委托其夫人留给后世。

及至1487年(大明成化二十三年)8月,崔茂宣的曾孙御侮将军崔湜曾上书给成宗国王,提及其曾祖的事迹,并“进家藏用火炮歼贼图一轴,火炮法一册,皆古画、古书也”。


4、向明朝学种地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在世界上当处领先水平,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播国外,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而朝鲜则是受益显著者之一。


《农桑辑要》一书,大致以《齐民要术》为蓝本、删除今古异宜及琐屑繁重迷信荒诞之处看,吸收了元以前历代农书的有益内容,此书是我国十三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不仅对我国农业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它远播海外,传至朝鲜,对朝鲜的农业发展也曾产生过积极影响。

下面列举《李朝实录》中的某些记载,以进一步了解此书在朝鲜的传播应用情况:

永乐十四年(1416年)5月,朝鲜政府因典厩署及礼宾寺所饲养的羔羊、唐猪、鴈(即鹅)、鸭、鸡等所喂饲料“米豆甚多”,下令“自今一依《农桑辑要》之法饲养,同时命“唐猪量宜留养,馀送外方”。

永乐十五年5月己酉(公元1417年)6月8日,京畿采访判官权审进献真丝与茧:

“初,前艺文馆大提学李行于《农桑辑要》内抽出养蚕方,自为经验,所收倍常,遂板刻行于世。国家虑民间未解华语,命议政府舍人郭存中将本国俚语逐节夹注,又板刻广布。然非我国素习,皆不乐为之。至是,命择各道闲旷有桑之地,分遗采访,嘱典农寺奴婢,免其杂役,使之养蚕,以示民间。又令后宫亲自养焉,多有所得”。

永乐二十年8月丙午(1422年9月7日),朝鲜左议政李原、参赞许稠等启:

“《农桑辑要》收谷种法有陈大、小二麦。又有老农云:尝种陈三年麦,结实与新麦种无异。民未必晓此。今年二麦种乏,令各官廪有陈麦者悉给为种。”

永乐二十一年6月庚寅朔,“传旨户曹各道行移荞麦耕种,考《农桑辑要》、《四时纂要》及本国经验之方,趁时劝种”。

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6月辛未,传旨请道监罚:

“依《农桑辑要》之法劝令农民进行秋耕。”这年7月辛亥,又“传旨各道监司,令依《农桑辑要》等书,防治蝗虫”。

正统三年7月,朝鲜向各道监司传旨,依《农桑辑要》所示,劝民早种水稻,毋致失时,曰

“《农桑辑要》云:水稻,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四时纂要》云:谷种,二月上旬为上时。…又以今人已验之事言之,早种则所出倍多,晚种则禾谷盛长而所出少矣。以此观之,凡稼穑皆以早耕为贵。本国(朝鲜)之人…不早耕种,…虽为丰岁,未免饥馑,良以此也。然节侯有早晚,…不可一概施之也。大抵法立则监司、守令必刻期催督,…


天顺六年(1462年)8月,承政院奉国王李瑈之命驰书于诸道观察使曰:

“红花,春夏两季皆可种。我国人但知春种而不知夏种。今抄《农桑辑要》种红花法送之,宜晓谕民间,使知两种之利。”

上述资料中所提《四时纂要》乃我国唐代韩鄂所撰。十五世纪,朝鲜出版汉文农学著作《四时纂要抄》,不著作者姓氏。据有的学者说,此书并非唐氏《四时纂要》的照抄本,就其蚕业方面内容而言,出蚕、下蚁法、分抬法、齐蚕法、收蚕种等篇皆出于元代之《农桑辑要》。

事实是:《四时纂要》和《农桑辑要》都曾在朝鲜流传,并对朝鲜的农业生产产生过重要影响。

宣德六年(1431年)9月,朝鲜“分典农寺进唐白黍十八石下户曹,毋令绝种”。

天顺七年(1463年)正月,讲肄官鲁参进中国碱地所耕稻种,承政院奉旨驰书于京畿都观察使日:“今送唐稻种于沿海诸邑有碱气海泽耕种。待秋乃启。”

成化十五年(1479年)3月户曹启:“正朝使贸来唐稻二十斗,请令京畿沿海诸邑趁时耕种,审其耕稼之宜,移种他道。”

正德十六年(1522年),明朝太监金义、陈浩在北京向朝鲜使臣赠送莱种,并说:“植于太平馆而待之。其不知种植之法,待予之去而种之。”

弘治二年(1489年)2月,成宗国王将济州所产“唐”柑子、柚子送至承政院,仍传曰:“此物孰谓不宜我土乎?予闻济州之民有柑橘树者,守令无论结实有无,苦征之,因此民不聊生,至有伐树去根者。若种此等树者皆令复其家或厚赏,则民必喜于种植矣。令该司议启。”

在中国,水车已使用了一千多年,至明代才传入朝鲜。


据《李朝实录》载,朝鲜前司直崔溥等43人曾在海上因风飘流到我国浙江海边,后至北京,于弘治元年(1488年)6月回国,国王李娎“命撰进日记”。

崔逗留中国其间,学得水车制造之法,于是,李娎下书全罗道观察使李谭“令巧性木工听溥指挥造作上送”。

这年8月,水车造成,崔溥进之,“其制用以治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明朝   辽东   本草   大明   农桑   朝鲜   韩国   火药   永乐   中国   国王   证据   中医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