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陈赓提出放死囚,董必武直奔中南海,毛主席听后:去叫周总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主席啊,陈赓执意要一名死囚。缠我好些时间了,我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找您。”

1953年的一天,董必武火急火燎地踏入中南海的主席办公室,还没等毛主席起身招呼他,董必武就着急忙慌地开口向其“诉苦”。

毛主席让他坐下来慢慢说。在耐心听完董必武的陈述后,毛主席一向慈祥和蔼的脸上此刻竟多了些忧虑。

董必武

只见他眉头紧锁,表情凝重地吩咐身边人员去请周总理。等周总理来以后,三人就陈赓的决定仔细讨论了一番。

三人商讨后的结果是什么?会作何答复?陈赓执意要的那名死囚又是何人?这还得从“哈军工”的建校说起……

临危受命创建哈军工

自从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志愿军为保卫祖国齐齐奔赴朝鲜战场,并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而国内的毛主席却还是忧心忡忡。他意识到,若是国家在军事实力方面不强大起来,敌人这种“挑衅”的次数只会只增不减。

毛主席

因此,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不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掌握最新装备和技术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如何掌握最新装备以及技术呢?那便是向老大哥苏联学习。

而这个想法与斯大林不谋而合,他正打算在中国建造一所培养中国军事人才的高等学院,学校不仅集海、陆、空为一体,还承诺会派遣苏联方面的专家来帮忙教学。

于是在1952年3月,毛主席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并批准同意总参谋部《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可在国内开设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毕竟是中国的首次,毫无经验可言。

为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名合适人选来挑大梁,担任军事学院的校长。

陈赓

经过再三考虑,反复斟酌对比之下,毛主席把目光放到了陈赓身上。

且不说陈赓本人出身军校,文化程度高;抗战时期又经常指挥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作战经验丰富。

自从越南战争以后,陈赓的身体状况早已大不如前。在动身奔赴朝鲜战争之前,他还被诊断出创伤性关节炎。

虽然后面他还是坚持前往,但朝鲜恶劣环境只会让他的病情愈发严重。

考虑到这些,毛主席很快将陈赓从朝鲜战场调回国。一开始陈赓并不知道毛主席的打算,还兴致高涨地同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场的战况。

毛主席

其中特别提到我军与敌军武器装备的差异。毛主席听到这儿,立马接过话茬,就解决我国装备落后问题向他抛出关键一问:

“现在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学院,你来当这个校长,好不好?”

陈赓听毛主席这么一说,连连推辞道:

“我不行啊!我没办过学校,也没当过校长,没有经验呀!”

毛主席一边微笑一边安慰他:“你陈赓是谁啊?还能有你办不好的事儿?我相信,凭你的才能和干劲,准能把这事做好。

再说了,还有苏联方面的专家来帮忙呢!你要是有困难,随时找周总理给你解决。”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陈赓也不好再推辞,信心满满地说:“保证完成任务。”

陈赓旧照

可当他真正上任之时才意识到,现实中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多得多。眼下摆在陈赓面前的是“三无”状态: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他陈赓。

经过考察之后,陈赓把学校地址选定在哈尔滨。于是就有了“哈军工”,如今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校舍校址的问题暂时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最大的困难: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

毕竟是建校初期,师资力量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日后的存续。

因此,为了给学生们争取到更好的教育资源,陈赓决定先将全国各地一部分的优秀师资调来,接下来再慢慢调。

他向著名的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求教,请他列出各地优秀教授的名单,然后自己再想办法去要人。

中间为陈赓

可当名单交到他手上时,陈赓这才面露难色。因为名单上的人个个儿都是小有名气:有的在军队里当职、有的是地方骨干;要是把他们都调来,还需要政务院的人点头签字才行。

但陈赓向来就是“言出必行”之人。他不管人难不难调,能不能调来人,始终铭记毛主席那句“有困难找周总理给你解决”,于是前前后后多次拿着名单和文件前去找周总理批示。

周总理日理万机,大大小小的会议数都数不清,陈赓也很耐心地等着,甚至连周总理上厕所都不放过。

等周总理从厕所出来看到陈赓在门口,都不禁调侃他:“这么急啊?连我解手时间你都不放过。”

陈赓也笑嘻嘻地回应:“时间就是金钱呐总理,我这还不是为了建好哈军工。”

周总理随即开玩笑地说:“你可真有办法,来厕所找我办公,这是你的一大发明。”

说完周总理看了一眼陈赓递过来的报告,紧接着面露难色地说:“好你个陈赓,胃口倒是不小。一口气要走这么多教授,名单人数能否再削减一些?”

周恩来总理

陈赓摇摇头,十分“赖皮”地说:“这是最低要求了,您不给批我不走了!”

他俩是多年的战友,周总理很清楚陈赓的脾性,也考虑到建设哈军工的重要性,只是无奈地笑笑,然后在名单上签了同意。

就这样陈赓如愿以偿地调来许多优秀的人才,哈军工的师资力量也渐渐壮大。可“胆大”如陈赓,也难免会碰到棘手的问题。

从枪口抢来个“死刑犯”

作为一所高等军事学院,在武器设备这方面的专家更是宝贝中的宝贝,但这也是我国目前所稀缺的人才。

而陈赓刚好看上了一个人,于是叫来张述祖教授商讨一番。得知陈赓的想法后,张述祖有些犹豫地说:“那个人曾去法国留过学,在弹道方面也的确是个人才。”

陈赓旧照

陈赓立马喜笑颜开:“既然是人才,那咱们赶紧要呀!”

张述祖对着陈赓摇了摇头,语气中略带着些遗憾:“恐怕是要不来。”

陈赓以为又是需要周总理批示才能调取的人物,还十分自信地表示“包在自己身上”,结果张述祖一句话给他泼了盆冷水:“怕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批不了他。”

陈赓这下更加疑惑了,还有周总理都批不了的人?这人到底什么来头?

其实,这人来头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他的经历。陈赓哪知道自己看上的人才是一名死囚犯呢?

这位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名叫沈毅,早年间出身不错,家里送他去法国留学,专攻弹道专业。

而他也不负众望成为弹道方面的专家。回国以后沈毅在国民党的兵工署工作过一段时间,后面又被委任为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

周恩来总理

在重庆时沈毅与周恩来相识,渐渐被我党的抗日理念打动,从而弃暗投明,在东北起义投入我党的“怀抱”,对我军建设兵工厂制造枪炮也有过不小的贡献,建国后更是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国家民航局财务处长。

然而本该前途大好的他却犯了身为财务的大忌:贪污。

短短几年间,沈毅就以权谋私贪掉了无数公款,罪行恶劣至极。最终后被打成“大老虎”,判定为死刑。

这个陪新中国历尽千辛万苦的人,没倒在战场之上,却倒在了受人唾弃的贪污之上,实在可惜可叹。

陈赓得知前因后果以后,内心也是五味杂陈,他怎么也没想到情况会这样复杂。

可求贤若渴的陈赓仍然不想放弃,他思考良久才说:

“毕竟是留过洋的,何况咱们国家正缺这方面的人才,我想办法把他要下来,留他一条命,让他戴罪立功嘛!”

“言出必行”的陈赓立马就去做了。他很清楚这项工作的难度,要一个死囚,还是曾经贪污过的死囚,无疑是具有着极高的风险。但为了早日建成我国自己的军事学院,陈赓不得不承担这个风险。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时,对方明显被他的话震惊到。

尽管陈赓说明事情原委,但董必武是个严格的人,他不相信被定刑的罪犯能够改过自新。同时这件事也不是他能擅自决定的,于是拒绝了陈赓的请求。

但陈赓哪是轻言放弃的人,被拒绝一次他就再来十次,最后董必武难以招架,只好前往中南海请示毛主席。

毛主席听完前因后果,也有些犹豫,便派人叫来周总理一起商议此事。

毛主席与周总理

其实陈赓所言所想并没有什么错,沈毅的确是贪污获罪了,但他的知识和才能也的确是祖国当下所需要的。三人同时也被陈赓坚持不懈、虔诚办学的态度所感动,一致同意了他的请求。

陈赓得知了主席等人的批准后高兴极了,感叹着国家还是重视人才。

两个星期后,沈毅戴着手铐被押到陈赓面前,他整个人蓬头垢面,脸色发黄,一副病秧子的模样。但坐姿却十分端正,两只手还藏在腿缝之中。

陈赓察觉到他是在藏手铐,便悄悄询问身旁的副部长为什么不给他摘掉手铐。

副部长坦言他是犯人,为了防止他逃走才继续戴着手铐。陈赓摇摇头对着副部长说:“用人不疑这是基本。同志,你得学会感化人。”

说完陈赓走向沈毅,亲手把他的手铐解开。

沈毅望着被手铐卡出印痕的手腕,再看向温和含笑的陈赓,直接“扑通”一声跪下,痛哭流涕道:

“首长,太感谢您了!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已经改过自新了,你们让我干什么,上刀山下火海,沈毅在所不辞!”

沈毅也的确不辜负他的期望,在“哈军工”工作期间,先后翻译了大量国外在科技方面的资料,对我国弹道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鉴于沈毅的优秀表现,陈赓还替他申请了特赦,被特赦的罪犯从此不需要再服刑,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可正当他询问副部长沈毅的特赦报告打了没,却被告知沈毅近日经常半夜三更地酗酒。

陈赓打算来个突袭,直接不声不响地来到沈毅的房间查看。没想到看到的并不是醉醺醺的沈毅,而是夜半时分仍在奋笔疾书的沈毅。

对于他们的到来,沈毅很是意外,他解释自己正在加班加点地把最后一批资料搜集出来。

陈赓感觉到屋子里非常冷,问他怎么不生火取暖。沈毅指着满屋子的资料,表示这些资料全国都是独一份。要是生火不注意,引起火灾就酿成大错了。更何况暖和的环境下人容易犯困,他不想耽误时间。

陈赓质疑说这样的环境人会冻病的,结果沈毅连忙指了指自己手中的酒瓶说:

“没事,冻不病的。太冷我就呷一口,身子马上回暖了。”

陈赓这才恍然大悟,眼角也不禁湿润起来。他当即表示让沈毅这样住在平房里的教授全都搬进大楼。

房间不够的情况下,陈赓还把房间让了出来,自己搬进了小平房里生活。不仅如此,他还为教授们专门建造了饭厅,请厨师给他们做饭。

对于陈赓的做法,部分老干部有些不满,陈赓则立刻给予严厉地批评:

“你们是革命的功臣,但他们也都是十年寒窗苦读熬出来的。当下我们国家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就要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

你们这群老干部要做的是表率,怎么只想着攀比照顾。办学校好比开饭馆,教授是掌勺的,学员是吃饭的,我们干部就是端盘子的,要为教员和学员服务。

要是冻坏了一个教授,我可饶不了你们!”

求贤若渴,用人不疑

在建设“哈军工”时,陈赓从来不以领导自居。对教授们他总是推心置腹,视为知己。对来建设“哈军工”的工人们,他也平等相处,丝毫没有领导架子。

为了亲自把关工程质量,甚至不顾腿伤旧疾,时常深入基建工地同工人交谈。也正是他的努力,这片荒地在短短7个月时间里接连建成5栋教学科研大楼与10万平方米的校舍。

他求贤若渴,也用人不疑。在遇到有历史问题的人才时,他始终选择相信同志。曾经有一位女教授,她的哥哥是台湾省国民党要员,被人指责不适合在学院工作。

却被陈赓一语回绝:

“你们只知道她有个哥哥是台湾省国民党要员,却不知道她还有一个哥哥,是我们共产党的中央委员。

她没有跟国民党的哥哥跑去台湾省,反而选择跟这个共产党的哥哥留在祖国,不正好说明她是进步的吗?

每次只要有新的教授来,陈赓都会亲自登门拜访一番。一位老教授回忆,自己当时刚从南方前往“哈军工”报到,在北京中转时本来想多待几天。

陈赓听说他来以后,立马请他吃了烤鸭,还要派车带他去名胜古迹游玩。教授被他的行为感动得内心直暖,第二天直接动身前往哈尔滨。

还有一位因家庭出身而遭到质疑的周明溪教授坦言:

自己内心的纠结以及矛盾在抵达哈尔滨,见到陈赓将军那一刻便消解了。

那天晚上,陈赓冒着大风雪前去看望他。周明溪看到满身雪花的陈赓时,心内尤为触动。

从他身上,周明溪看到了共产党人对待科学家的赤诚之心,问谁能不为之动容?”从此,他就把根扎在了“哈军工”。

当陈赓得知我国著名导弹专家钱学森克服重重阻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时,立马就向彭德怀建议,请钱学森来军事学院参观,顺便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方面的看法。

钱学森受邀前往“哈军工”参观时,陈赓更是亲自迎接,全程陪同。陈赓带着钱学森仔仔细细地参观了“哈军工”上下各个学系,还让他尽管提出宝贵的意见。

在参观了一圈后,钱学森终于在一个小型火箭试验台面前停住了脚步。

只见他饶有兴趣地与正在拆装的教师攀谈起来,并对这个装置的不合理部分提出了意见。谁知那名教师表示,苏联专家说过不能轻易改动。

钱学森却摇摇头不以为然。陈赓一眼就看出他的思虑,于是大胆询问:“咱们国家能不能自己造个导弹?”

钱学森十分自信地回答:“这有什么困难的?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为何做不得?”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陈赓紧紧握住了钱学森的手,开怀大笑。就这样,钱学森走上了为中国研究导弹的道路。

陈赓与哈军工

 1961年3月,陈赓与世长辞,令世人悲怆。

但在多年以后,“哈军工”的辉煌成绩早已被载入史册,“哈军工”的精神也在众多军校和高校中继续传承。

世人会永远铭记,伟人也终将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陈赓“枪口”抢人才

陈赓用人艺术:要来“死刑犯” 抢来火箭专家(4)

陈赓为建哈军工雪夜访归国教授 用人不疑其出身

陈赓:“我们干部是端盘子的”

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董必武   死囚   军事学院   台湾省   中南海   苏联   用人不疑   朝鲜   弹道   手铐   国民党   中国   教授   专家   国家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