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湛性莹的遗民诗

明清时期,以隐元禅师为核心的黄檗禅僧从福建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其中,隐元的第十八位法嗣独湛性莹是黄檗临济正法第三十三世,担任京都黄檗山万福寺第四代住持,在日本弘法长达52年。

独湛俗姓陈,名其昌,明崇祯元年(1628年)9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黄石里(今莆田市黄石镇)。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独湛再次拜访福清黄檗山,从此随侍隐元禅师。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6月21日,跟随隐元禅师从中左(今厦门)乘船东渡日本,时年27岁。隐元禅师主持长崎兴福寺和大阪普门寺期间,独湛一直随侍左右,助其弘法。日本宝永三年(1706年)正月,独湛在黄檗山塔头狮子林院圆寂,世寿79岁。

独湛性莹出身世代业儒之名门,其先祖不乏德才超群之人,南宋名相陈俊卿、民族英雄陈文龙、明朝以孝廉名世的御史陈茂烈皆为其先祖。祖父陈希振为贡元,父亲陈翊宜亦业儒,外祖父黄若水为秀才出身,道德文章俱佳,被称为“盛德君子”。在此家世背景下,独湛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儒家的孝道思想对其影响很大。

独湛性莹16岁出家后至24岁拜隐元为师前的文稿汇编《梧山旧稿》,收录了《先妣孝慈黄孺人割股记》等多篇纪念祖先亲人的文章。东渡日本后也因思念父母与先祖,“间取诸祖传记而熟读之。其徽音景行,观感兴起”,继而编撰《永思祖德录》记载陈氏门中64位先祖的嘉言德行并进行赞颂。

不仅如此,独湛还建造永思堂和永思塔来祭祀祖先。永思堂又叫报恩堂,坐落在初山宝林寺附近,堂内奉有陈氏历代先祖的灵牌。他还在宝林寺大雄宝殿的东边建造父母的坟墓,命名永思塔。之后在京都黄檗山担任住持期间,又在黄檗山塔头狮子林院旁边建造了外祖父母的墓塔,碑文为:“外王父母,鞠养洪恩。报酬罔极,立石着存。”独湛虽出家为僧,却入佛不弃明伦,出家不忘孝道,不但辑录祖先的嘉言懿行,还为祖先建造祠庙,为长辈营造墓塔,慎终追远,可见儒家的孝道文化对其影响深远。

独湛虽出家为僧,但在明清易代之际,面对异族入主、故国灭亡的混乱世局,仍会感到悲痛和无奈,看到生灵涂炭、文化备受摧残的悲惨情景亦会燃起怜悯之情,深厚的遗民情结在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崇祯甲申年国变》中写道:“日月开明运,光昭三百年。腥氛涂宝鼎,国祚起狼烟。”其中,“光昭三百年”表现出独湛对300年来明王朝统治的肯定和怀念之情。“腥氛”和“狼烟”则反映对清军入关所造成的血雨腥风和民不聊生持强烈不满的态度。他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现实,即事而歌,吟唱出内心的痛苦与悲怆。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独湛得知崇祯皇帝驾崩后,作诗《野哭》:“帝御大宝余始生,帝归兜率余已僧。民丧考妣僧无佛,北望煤山焰自腾。”感叹世事无常,对崇祯皇帝的驾崩进行了沉痛的哀悼,并将其比作佛,希望其能够往生净土。此诗不忍卒读,充满伤感。

清顺治十年(1653年),独湛在安葬其祖父时作诗:“一登仕版赋归欤,三径就荒冷不居。剩得皇明三尺土,埋葬冠冕并诗书。”“荒”和“冷”描绘出故国故居荒凉破败的景象,隐约可见其落寞心情。同时,对已故明王朝的深切怀念之情跃然纸上,感人泪下。

独湛时常触景生情,在诗中屡用“皇明”二字。他在重游外祖父黄心水所建的文峰岩书院时,所作的《重登文峰岩,崇祯甲申二月外祖心水公建》一诗中亦出现了“皇明”二字:“重探文物地,冠冕尚皇明。草色侵衣冷,松涛洗耳清。千山迎落日,万壑起秋声。纵目高堂上,依依忆昔情。”

故地重游的独湛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不免感慨万千,但却只能用诗来抒发深沉的遗民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遗民   崇祯   黄檗   京都   儒家   黄石   外祖父   冠冕   住持   故国   孝道   先祖   禅师   日本   祖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