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 被世人误解的一生

#历史开讲#

说到杨广,大部分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奢靡”、“沉迷美色”、“大兴土木”、“暴虐”……等词汇,其中不乏是影视剧中描绘的形象以及唐朝后世对他的妖魔化。

历史上的杨广并不是完全的昏庸无能,他有过,但也有功,甚至功略微大于过,而世人不应该对他的功置若罔闻,应该客观的去认识和了解这位隋朝最后的皇帝。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杨广生于长安,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13岁封为晋王,任柱国、并州总管。在隋文帝出兵平南朝陈时,又屡有战功,灭陈后,又任扬州总管。

杨广在夺取储君之位后,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逝,杨广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大业。“大业”代表了杨广的胸怀大志,他想要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成就千秋大业,以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首先继承和完善了杨坚创立的人才选拔制度,创立了进士科,从而形成了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体现了国家对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

洛阳迁都。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原处于关中的都城长安对河北、山东以及南方控制较为薄弱,杨广最终选定东都洛阳为都城,让杨素等人进行都城的建造。在历经14个月后这座辉煌的都城几乎平地而起。随后杨广又将南方数千名富商迁移至洛阳,为后续洛阳重新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下了基础。

开凿运河。大业三年,杨广下令开凿通济渠,以开通黄河和淮河的联通,同时又开发邗沟,以接通淮河和长江。随后杨广又陆续让人开通了永济渠、江南河。仅6年时间以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组成的大运河全部完工。流淌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大运河,是世界最长、也是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直到今天依旧是忙忙碌碌,为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杨广还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到达西北边陲的皇帝。自五胡乱华以来,汉代张骞打通的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早已经陨落。大业五年,杨广为了解决吐谷浑的军事威胁,维护边关安全,西巡河右。杨广亲率军队攻打吐谷浑,取得全胜,重新打开丝绸之路。在吐谷浑境内实行郡县制管理,这是以往各朝都未建立正式行政区的地方。自此丝绸之路的驼铃又开始响起。

杨广在位十四年,曾经二下扬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西南,招抚琉球。他真正住在长安不足2年,住在洛阳不足4年,其余时间都在各地巡游。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打通丝绸之路、乃至攻打辽东都是为了他的大国之梦,为了与始皇、武帝比肩,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他一直在前行。

但这也给他的人民带来了无比沉重的负担。数百万的征收民工,东都的繁荣、运河的伟大,都是在无数民众的生命之上创建的伟业,也同时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而隋炀帝杨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制度成果,其后的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物质财富和制度成果,并带领中国走向下一个繁荣。

在今天看来,杨广推行的政治制度以及一些重大举措,其实是有效的,只是他推进的急了一些、早了一些,没有考虑到当下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虽然他比不上始皇、武帝,但也绝非是平庸无能之辈,不是一味的骄奢淫逸,他有抱负,有理想,并为之奋斗。我们在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应该先尽可能的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了解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听片面之言,而妄下论断。杨广的一生,有功有过,甚至对比中国历代封建皇朝的帝王们,他的功绩,也是可以比过很多的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永济   淮河   都城   吐谷浑   隋朝   洛阳   长安   丝绸之路   大业   运河   误解   世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