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方案表决通过!听听金融领域代表委员怎么说?






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九)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
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共有13项内容,其中6项涉及金融,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
就此,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表了怎样的观点?《金融时报》进行了全面梳理。




易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刘国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祝树民:全国政协委员、银保监会原副主席
吴富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钱文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四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沙雁:全国人大代表,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周渝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

魏革军: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张奎: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均坦: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霍颖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党委书记

王俊寿:全国政协委员,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林罡: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燕芳: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田轩: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就加强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是关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地方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中,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有利于加强监管,提高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完善金融资本管理体制,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改革方案落实中要稳妥。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要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要把机构改革方案落实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




这次机构改革涉及金融机构较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关心重视,也确有必要。一是有利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的氛围,确保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二是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管理资源配置,使责任更明确、权责更一致,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金融管理部门班子成员,将带头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思想引导和周密部署,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

全国政协委员、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祝树民




这次金融领域的机构改革填补了市场监管的空白,希望能够积极稳妥地推进,重点关注监管效率如何与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相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富林



机构改革方案很有前瞻性、时代性、针对性。一是解决好有效监管的问题,改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二是解决有效调控的问题,凸显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的宏观性、总体性。三是做好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细则,确保改革过程的平稳有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




此次机构改革方案,对加强金融监管作出了重要部署,完全赞同。对改革方案有四点认识:一是避免了监管重复交叉。二是体现了消除监管盲点。三是体现了防止利益冲突,准确区分出“裁判”、“教练”和“运动员”。四是改革后应提升监管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




对机构改革方案感受最深的是金融改革力度非常大,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进一步深化,对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关系进一步明确。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沙雁




精简中央机构力度大,体现了中央简政放权的决心。金融系统干部要在新的体系下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扎实落实好方案各项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




机构改革方案适应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




机构改革方案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统一领导的要求,体现了金融事权主要是中央事权的要求,也体现了责权边界明晰的要求,有利于统一监管标准、统筹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我将认真学习领会这次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央行统一部署,推动所在单位抓好落实,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奎




机构改革方案适应了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金融领域改革是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审慎稳妥的决策,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均坦




根据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明晰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金融监管效能监督评估机制,强化监管责任落实。加快推进金融领域立法修法工作,加强党中央对金融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快完成金融领域骨干法律的立改废,完善金融立法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




对机构改革方案有三点体会:一是机构改革是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二是金融改革聚焦的是金融监管,加强了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三是从根本上理顺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统筹协调监管举措,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为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制度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




机构改革方案中有6项涉及金融领域改革,有利于统一监管标准、统筹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通过这次改革,填补空白、各就各位,有效减少了部门交叉,更多减少了内卷内耗,切实增强了协作协同。同时,深化了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更加理顺了监管职责、用人制度等体制机制。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守土尽责,坚决做好深化改革中的队伍稳定、政策解释等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




机构改革方案强化中国证监会职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一线监管职能一定要强化。对于功能监管,我的理解主要还是为了防止监管空白、监管真空。关于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的协同联动,汲取了过去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不到位的教训,有利于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




这次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转变,将有效预防分业监管状态下“监管真空”的情况。同时,这次改革强调了自上而下的条线垂直管理,加强了金融管理部门的统一规范管理,相信这些监管举措能真正驱动金融行业“脱虚向实”,往服务实体经济方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




此次改革将公司(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统一至证监会管理,意味着未来企业债和公司债将在规则层面进一步趋同,有望告别以往企业债和公司债市场多头监管的局面,杜绝利用审核标准不统一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为债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也在因时因势而变、发生深刻变迁。从“大一统”到分业监管,从上一轮改革形成“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再到本次调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随着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以及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形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强化。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即“金融委”)成立,负责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的重大事项;2018年,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实现职能整合,组建中国银保监会。由“一委一行两会”组成的金融监管格局形成,向综合金融监管体系演化。


根据最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并将金融控股公司日常监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其中,进一步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至此,由“一行一局一会”组成的新的金融监管格局呼之欲出。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马梅若 杨毅 徐贝贝 马玲 钱林浩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党中央   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机构   金融   国务院   党委书记   行长   政协委员   中国   全国人大代表   董事长   金融监管   领域   委员   代表   全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