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后人:独子十分平庸,孙子为生存卖爆米花,直言被爷爷拖累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1936年10月19日早5时,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上海,他一人而去,给世界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7岁便失去父亲的周海婴。

去世前的一个月,鲁迅在杂志《中流》上发表杂文《死》,其中第五条便是留给儿子周海婴的遗训;也是因为这条遗嘱,周海婴及其子女儿孙,不得不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接受着世人严苛的审视:像不像鲁迅、有没有才、有没有违背鲁迅遗嘱去做“空头文学家”?

儿子周海婴被人直指平庸,孙子周令飞被人奚落卖爆米花,生活在“鲁迅后人”这个身份中的周海婴、周令飞,迷茫过、苦恼过、挣扎过,甚至说过自己被鲁迅拖累的话。

可是,等他们翻山越岭又重阅鲁迅这座无可回避的高峰时,他们终于读懂了鲁迅是谁、自己是谁。

“鲁迅后人”

甫一出生,周海婴,以及他的子女儿孙,就无可回转地要接受“鲁迅后人”这个称呼,以及这个称呼带来的荣光与严苛的目光。

如果不是“鲁迅后人”这个称呼,那么周海婴就是周海婴。

1929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早逝,由母亲艰难抚养长大,1952年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后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是我国无线电专家,也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

与妻子青梅竹马,养育了三儿一女,孩子们长大后赴日留学,然后离开家乡与他们的爱人组建家庭,周海婴也因此只是了一个事业有成、子孙满堂的普通人。

如果周海婴只是周海婴。

那么仅这样的人,绝不会被世人指责平庸软弱,他只是不爱写文章,没有写文章的才能,但他在无线电领域绝不是平庸无能的;

仅是这样的人,绝不会被因与同学娱乐打桥牌而被找去谈话,说“作为鲁迅的儿子,要注意影响”云云,不需要因此苦闷,也不需要从此收敛自己爱好和个性;

仅是这样的人,绝不会在儿子赴台结婚时老泪纵横,他应该为孩子寻觅到挚爱而高兴,而不是担忧到断绝父子关系。

同样,如果不是“鲁迅后人”这个称呼,那么周令飞就是周令飞。

1953年出生于北京,由祖母抚养长大,祖母去世之后,周令飞从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6岁入伍参军,到东北高炮某部当义务兵,因摄影特长,调入解放军画报社当摄影记者,转业后,分配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

1980年赴日自费留学,在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主要学习和从事电视制作专业。留学期间,与同班的台湾女同学相恋,然后为了爱情,去到妻子的家乡生活。

生活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在岳父公司破产后,夫妻二人买了一台爆米花机,将制作好的爆米花批发给摊贩,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1999年因工作机会又从台湾回到大陆,于是选择留在家乡工作生活。

如果周令飞只是周令飞。

仅是这样的人,绝不会在参军第一天的新兵训练上被连长点名:“周令飞,鲁迅的孙子”;不会在分配工作时以“要完成祖父未完成的事业”为由分到卫生所;

不会被硬要求写文章,实在写不出来就递来一根烟,说你祖父写文章时就抽烟;

不会在改革开放后去留学依旧一波三折,甚至学校已经开学,自己还因祖父是鲁迅、所以有关方面必须谨慎而没有收到教育部的批文。

仅是这样的人,不会因与妻子结婚且到妻子家乡生活而备受指责,而妻子也被说成是台湾的美女特务;不会因公司破产去补贴家用就被媒体奚落热炒要靠卖爆米花讨生活;不会被指责打着祖父的名号去赚钱牟利。

如果他们都只是他们自己,他们就不需要背负那么多人的期待和高要求,以及期待落空后的失望与指责,周海婴也好,周令飞也好,如果没有“鲁迅后人”这个称呼,他们都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们也就不会对“我是谁”、“鲁迅是谁”这样的问题过分纠结。

我是谁

周令飞的长相甚至比父亲周海婴更肖似鲁迅,不仅五官神态一看就是周家人,同时他也留着鲁迅“同款”的胡子,修理了鲁迅“同款”的发型。

只是,这个外貌最像鲁迅的孩子,却比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更纠结于“我是谁”和“鲁迅后人”之间的关系,对此他曾有过激烈的挣扎,也曾说过旁人听起来大逆不道的话:说自己是被爷爷鲁迅所拖累。

周令飞对于自己身份的挣扎在他的婚姻问题上体现最为明显。1980年,历经一波三折,周令飞终于得到以“公派自费”的名义留学日本,异国他乡,周令飞恋上了与自己同样说中文的同学,来自台湾家里从事经商的张纯华。

到1982年,自由恋爱当然已经蔚然成风,周令飞与张纯华若只是两个普通人,那他们的爱情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是周令飞是鲁迅的孙子,而两岸关系当时尚未解冻,周令飞与张纯华的恋情遭到了格外的关注与非议。

冲动之下,周令飞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与张纯华到台湾结婚。

周海婴是在电话里知道这个消息的,女儿周宁也在东京念书,她从东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上得知哥哥去台湾结婚的消息后,立即电话告知了父母,周海婴痛苦至极,质问儿子:“台北,这是什么地方啊,岂是你可以去得的吗?”

为此,周海婴与周令飞断绝父子关系,而周令飞也在台湾低调生活,不肯以鲁迅后人的身份面世。

然而,哪怕周令飞谨慎小心地在台湾工作生活,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其岳父公司的生意大受影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最终破产,周令飞也无人敢聘用。

无奈之下,他与妻子买来一台爆米花机,制作爆米花卖给摊贩,以此补贴家用。但有好事的台湾媒体得知此事后,大肆炒作,把周令飞弄得十分不堪,于是便年轻气盛地说爷爷鲁迅拖累了自己。

这是周令飞对自己的身份最为迷茫纠结的时期,他极力地想要摆脱“鲁迅后人”这个称呼所带来的对自己生活的干扰,但显然并没有找到最适当的解决方案。

“鲁迅是谁?”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周令飞最终与“我是谁”及“鲁迅后人”之间的身份问题和解了,他在采访中表达:“我希望大家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不要去热炒。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是否也有所困惑,这些困惑是不是阻碍了你的发展。我想说,我没有被阻碍到,我还在挣扎着,排除各种困难,一步一步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我也承认,有过困惑、纠结和逃避。”

因为性格与时代,周海婴在身份问题上的挣扎要比儿子周令飞沉默得多,他在自己的前半生努力地去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直到晚年,才以一种较为激烈地方式去面对“鲁迅后人”这个身份,去深思“鲁迅是谁”。

晚年的周海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进保护鲁迅知识产权事业上,也因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官司被人质疑见利忘义,他选择不过多解释地以自己的方式去维护父亲鲁迅。

鲁迅虽然在身后得到了生前没有过的评价与殊荣,但其中不乏功利性的因素,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反抗权威,批判国民性的启蒙者的鲁迅形象并没有得到世人充分地了解与认识。

律师周妙春说:“为了还原真实的人本的鲁迅,把‘思想家、革命家’光环下的鲁迅释放出来,周海婴先生携长子周令飞做了大量以‘鲁迅是谁’为主题的鲁迅思想精神普及传播工作。”

这是他们父子二人对“鲁迅后人”身份的和解。

周海婴去世后,这项工作交到了周令飞的手里,他说:“我做策划、执行、传播工作近50年,有点像制作人的角色,近年来,演讲、写文章,策划交响乐、电影、出书、论坛、研讨会,做文创、手办,策划鲁迅主题的跑步等,这都是推广鲁迅精神的方式。我在鲁迅美术学院带研究生,把鲁迅的作品动漫化,目的就是让鲁迅的作品更容易接近年轻人。”

“我没有做空头的文学家,我是在做一个传播鲁迅精神的人,我在尽孝。”周令飞一次在回答网友的质疑时这样解释。

周海婴就是周海婴,周令飞就是周令飞,这不成问题却是很难在众人的期盼与审视下做到的事情,为此,周海婴选择沉默低调地生活,周令飞则有过激烈地叛逆。

但当他们经历过这些不成问题却难以做到的事情之后,无论是周海婴还是周令飞,都选择了去拥抱与和解“鲁迅后人”这个身份带来的种种,他们在人生路上不断思考这“我是谁”与“鲁迅是谁”的命题,即便痛苦,却也不曾放弃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鲁迅   孙子   爆米花   后人   独子   台湾   祖父   平庸   爷爷   妻子   儿子   身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