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彝族“母语之乡”喜德县经济增长1302倍丨卫星之眼见证大凉山70年进化史

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罗石芊 周翼

从1952年10月1日建区起,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历史长河里,已跋涉了70年。在凉山建州七十年之际,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和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联袂推出“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特别报道,以卫星为眼,从50万米以上的高空穿透星云,用卫星地图、史料照片及视频和最新照片及视频,见证这座城市70年的进化史。

今天,我们走进彝族“母语之乡”喜德县,看看70年间,这块22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厚重的文化在积淀,新物种在生长……

2010年喜德县卫星地图 图片提供: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城市之变1)

2020年喜德县卫星地图 图片来源: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城市之变2)

城市之变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02倍

1952年8月,西昌县属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区级)和冕宁县属第四区(靖远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地专级)组建喜德县。1952年,喜德县全县人口仅7.55万人,70年间,喜德县人口不断攀升,增长至21.6万人。喜德县成立时,从1953年的全县国民收入仅1万元,社会总产值262万元。2021年,喜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6亿元,增长了1302倍。

1984年的喜德县城大部分建筑都是瓦房、平房,一条成昆铁路贯穿喜德县城,但城市建设极度不完善。图片来源:中共喜德县委宣传部(城市之变3)

如今的喜德县城,高楼不断林立,城市建筑密度也大大提升,体育场、大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发展 巴久木且 摄(城市之变4)

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出,10年来,喜德城市变化明显,城镇分布在两山峡谷之间的较平地带,整体呈一字型,中间有突出部分。大部分城市建筑集中在中间突出部分,纵向发展明显,东西部城市建筑明显增加,体育场等基础设施分布东西。

一条灵关古道,串起了喜德的古今历史 胡小平 摄

如今,条条公路延伸到每个村庄,串起了一条条致富路,将大山深处的乡亲带到更远的地方 吕延均 摄

交通之变

从“孔明鸟道”到迈入动车时代

喜德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地处大凉山与小相岭之间,地形以中山为主。由于交通闭塞,1958年10月前,喜德境内没有公路,大多数地区一直以土路和小道为主,货物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一条“孔明鸟道”延续至今。

县城的柏油路面上,樱花绽放,畅通的交通发展带给当地群众便利,幸福感也在不断攀升 马海木呷 摄

如今,喜德县共有公路3000多公里,紧邻108国道,距雅攀高速公路27公里。成昆铁路从这里穿行,一路向南,纵贯县境83公里,沿线设有10个火车站。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喜德段)项目贯穿于喜德境内,设有喜德西站。铁路、公路运输十分快捷。

此前的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破旧的土坯房,漏风的屋檐,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可以通到当地老乡的家里。尔古木三 摄

如今,在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里,一幢幢高楼坐落在平缓的山地上,乡亲们搬入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吴昊 摄

民生之变

从茅草房到高楼大厦

茅草房、瓦片房曾是解放时喜德县大多数地方人们居住的常态,冬冷夏热,缺衣少食,让这里的许多乡亲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建县时仅有6个学校,220名学生,体现着当初这片土地上教育的匮乏。之后的70年间,高楼不断建起,山上的乡亲也搬入了明亮宽敞的彝家新寨。如今,喜德共有81所学校,51734名学生,2022年,共有1158名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光明镇阿吼村里,早已不见土坯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红顶白墙下的彝家新寨 巴久木且 摄

2020年喜德县新建教育园区投入使用,7000多名山区学子踏入新学校。如今的喜德,孩子们可以在宽敞、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享受教育。尔古木三 摄

除了有完善的基础医疗设施,血透室一类“高大上”的医疗设施也进入了喜德,更多的疑难杂症,正在被一一医治解决。尔古木三 摄

曾经破旧、条件极差的乡村卫生院已成为历史,如今,在佛山援建的喜德县鲁基乡卫生院中坝分院里,较为完善的医疗设施,让更多乡亲能够足不出乡,便可享受专业医疗服务 尔古木三 摄

2020年喜德县新建教育园区投入使用,7000多名山区学子踏入新学校。如今的喜德,孩子们可以在宽敞、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享受教育。尔古木三 摄

除了教育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喜德的医疗事业也不断发展,从解放时仅有的1个医院,10名医护人员,到如今已有20个医院,越来越多的乡亲能够在当地体验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冕山镇洛发村生猪扩繁场,工作人员在细心呵护乳猪 图片来源:中共喜德县委宣传部

大雪之后,在崇山峻岭间,登相营古驿站上白雪皑皑,仿佛又回到了2000年前,驿站上人、马络绎不绝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宋永东 摄

文旅之变

彝族“母语之乡”“漆器之乡”

提到喜德,就不得不提到彝语和漆器。即使不同地区的彝族语音有所不同,但喜德是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因此被称为彝族“母语之乡”。除此以外,喜德的漆器也是远近闻名,红、黄、黑色为主基调的漆器美轮美奂,《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德的漆器,不仅是当地人们喜爱的工艺品,也成为不少旅人带回家的伴手礼。

俄尔则俄山上苍绿清脆,湖泊宛如一颗蓝色宝石镶嵌其中 马海木呷 摄

大雪之后,在崇山峻岭间,登相营古驿站上白雪皑皑,仿佛又回到了2000年前,驿站上人、马络绎不绝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宋永东 摄

五彩云霞照耀下的小相岭,绿树郁郁青青,野花在湖边肆意生长,风光独好 图片来源:中共喜德县委宣传部

地处大凉山和小相岭间的喜德,自然风光独好,境内有五合大石墓群、茶马古道—登相营古驿站、邓公馆,还有“孔明鸟道”段等名胜古迹,小相岭—灵关古道景区、中国邛海·东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红莫温泉康养度假旅游胜地、喜德阳光温泉等彝族老家4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资源开发。此外,喜德县还入围“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被列为“攀西阳光旅游产品县”。

云雾缭绕间,俄尔则俄瀑布如一条白色绸缎从天而降,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形成绝美的山水风光 马海木呷 摄

在喜德县红莫镇回龙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无数的农产品在大棚中不断生长 巴久木且 摄

产业之变

地方总产值从262万元增加至34.16亿元

深处大山腹地之中的喜德,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农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从以前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机械化生产,一个个大棚从地中长了出来,花椒、番茄、烤烟、玉米等农产品销往各地。2020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7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全州第一。此外,2021年,喜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6亿元,相比1953年增长了1302倍。

在喜德县沙马拉达乡铁口村,每到花椒成熟的季节,当地村民便来到山坡上采摘花椒 冷文浩 摄

在冕山镇洛发村生猪扩繁场,工作人员在细心呵护乳猪 图片来源:中共喜德县委宣传部

如今,喜德以创建脱贫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建设融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彝族老家”生态发展示范区,积极融入“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和中国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战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由彝族漆器制成铠甲,相较于其他的铠甲,别有一番彝族特色 马海木呷 摄

城市名片:

“彝族母语之乡"--喜德县

喜德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地处大凉山与小相岭之间,北与越西县交界,东及东南部与昭觉县接壤,西及西南部与冕宁县和西昌市毗邻。

彝族漆器以红、黑、黄为主要颜色元素,酸枝木、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种矿物颜料作髹饰,系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须经近四十道工序方能完成。图片来源:中共喜德县委宣传部

这里是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漆器之乡”“美酒之乡”。2020年,喜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阔步迈入新时代。如今,喜德正在深入实施“打造一核、发展一带、开发一片,带动全县”发展战略,以创建脱贫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建设融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彝族老家”生态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最具“彝族老家”特色文旅知名县,积极融入“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和中国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战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彝族   喜德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   母语   西昌   喜德   宣传部   进化史   漆器   乡亲   城市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