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百病生,损阳行为须避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太阳之于大自然,也就等于阳气之于我们的身体。人体的阳气就像普照大地的太阳,当太阳出现问题时,地球上的万物都无法生存。而人体阳气不足,必然会百病丛生。


现代人大多都有阳气不足的问题。由于环境、工作、生活方式的影响,造成了阳气的衰减,出现了大量的亚健康人群,很多疾病都与阳虚息息相关。


阳虚表现


1

手脚冰凉

阳虚则外寒。阳虚之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尤其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捂不热。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阳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肘膝关节以下都是凉的。


2

怕冷怕风

所谓“阳气卫外而为固也”,若阳虚化生的热量不够、人体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这种怕风怕冷的现象并不是因为气候寒冷暂时出现的,而是长期的现象,这种人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头怕风吹、后背怕凉,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发烧达37度多就很难受。


3

频繁感冒咳嗽

阳气有固表的作用,阳虚之人体表的保护屏障比正常人要弱,在同样的环境下比别人更容易反复得感冒、咳嗽、鼻炎、支气管炎这样的肺系表证,而且痊愈得很慢。疾病症状是“正气”与“外邪”争斗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会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


4

脾胃寒凉易腹泻

有些人一旦着凉或吃寒凉食物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常不成型。这是阳虚之脾阳不足引起的。脾是人体后天之本,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弱。


5

夜尿多睡眠差

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但还是要起夜,甚至一晚上起来好多次,导致第二天早上起来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肾阳运化蒸腾,直接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


伤阳之事


守护好自身的阳气,首先不做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情。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包括冷饮、凉茶等。再者,每天大量喝水,殊不知水为阴寒,若机体阳虚,则无法蒸腾运化水液,大量喝水反倒形成“水饮”、“痰湿”等病理产物堆积在组织间隙,加重阳虚。


过多食用水果。尤其是反季水果。大多数水果属性偏寒凉。饮食健康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吃应季的食物。


过度节食减肥。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过度节食减肥,容易引起脾胃中气不足,进而影响人体阳气的化生。


滥用抗生素/清热解毒类中药。这类药物都属于苦寒性质,只适合阳证、实证、热证的体质,中医治病更注重“三分治七分养”,滥用苦寒容易攻伐阳气,致阳气不足,体质会逐渐变得虚弱。


经常熬夜。很多人超过晚上11点才睡觉,该休养的时候却还在耗散精气,阳气会逐渐虚损。高质量的睡眠是补充阳气的重要方式。中医认为夜间正常睡眠为“阳入于阴”,若长期失眠易醒,多半为“阳不入阴”。


过早裸露脚踝。冬天还没过去就早早露膝盖穿短裙,露脚踝,露肚脐,露腰背,追求美丽冻人,却不知元阳的亏损正在悄悄发生。


长期处在阴暗湿冷的环境中。有人的工作、生活,受限于环境条件,长期不见阳光,应注重做好自身保暖。


久坐不动。现代人长期坐在办公室,缺乏锻炼,不见阳光,极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现代医学理解为血液循环变差,中医解释为气滞血瘀。


长期大量出汗。很多人白天忙于工作,只能晚上去锻炼,跑步健身大汗淋漓,认为这样就能弥补白天运动的不足,但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戌时 (19点至21点)为心包经当令,此时“阴气渐盛、阳气将尽”,如果再做剧烈运动,就是耗尽身体最后的一份阳气。况且太晚锻炼,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睡眠,即上文提到的“阳不入阴”。


违背自然寒热规律。夏季正常来说应当多出汗,很多人长期吹空调冷风,尤其从室外到室内,皮肤毛孔正张开出汗的时候猛一受冷,或者汗出时洗冷水澡,很容易将外邪郁闭在体内而生病。


补养阳气


春季是养阳的好时机,这些中医力荐的养阳方法,快学起来吧。


方法一

上午适度晒太阳,尤其是后背。身体诸多阳经循行于后背。


方法二

晚上热水泡脚。寒从脚底生,用热水泡脚,既祛除全身的寒气,又解乏,使全身舒缓放松,有利于睡眠。



方法三

动则升阳。定期做各种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易筋经、健身操等。


方法四

建议春季每天均匀、缓慢地梳头100~200下,将整个头皮都梳到。梳头可以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


方法五

时常艾灸腹部的神阙、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腰背部督脉的穴位。


方法六

贴肚脐。六七颗花椒,一颗桂圆肉,加一点艾绒,一起打碎,搓成一个小球,晚上入睡前放入肚脐中,用胶带封住,起床后揭掉并洗净肚脐部。花椒驱寒除湿,桂圆补血,艾绒乃纯阳之性,共用可补阳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大众健康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阳气   化生   艾绒   寒凉   脾胃   睡眠   晚上   人体   身体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