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历史开讲#

谈及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就永远也避不开源头的秦朝,避不开那个让秦国称霸于诸侯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所改革的内容,对后世的两千年封建王朝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到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

翻遍历史,历朝历代的改革不计其数,但能够改革成功的却在少数。

不论是为明朝续命30年的张居正改革,还是鼎力革除宋朝积弊的王安石变法,又或是处处透露着现代思想光芒的王莽改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改革直击王朝弊病,却最终难以挽大厦于将倾,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商鞅变法确是个少见的例外,虽然商鞅最后身死,但改革措施却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秦国强大的基石,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能够改革成功呢?

改革背景

春秋时期,秦国凭借周平王“虚授”的西岐之地,不断和犬戎、西羌等西北势力斡旋争斗,逐渐打下了一份家业,占有了大部分的关中平原,有了与其他各国并立的立国之本。

但秦国毕竟是后起之秀,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文德教化都远逊于中原诸国。

在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标志性“礼崩乐坏”事件发生之后,各国之间也都再也不讲什么脸面,战争也不再遵循章法。

秦国原来引以为傲的御车和养马技术不再也只是能够应付战场上的君子之战,面对“不讲武德”的中原诸国,再没有任何先进优势。

除此之外,由于礼崩乐坏,嫡长子继承制度也遭受到了挑战,这一点在秦国之内也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历代为争夺王位而爆发的宫斗内乱此起彼伏,导致秦国内耗严重。

而与之相比,黄河之东的魏国却在吴起变法之后逐渐崛起,其装备精良的魏武卒更是独步天下,战无不胜。

军队上更是有大军事家庞涓坐镇,军事实力远非秦国可比。

秦魏两国在河西之地上争斗百年,此时魏国强大,秦国却在无尽的内斗和战争消耗下逐渐疲软,甚至有被魏国一举灭国的危险。

同时,整个世界都在面临着一场生产力的变革。

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大规模推广,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一个劳动力在铁农具和牛耕的帮助下能够耕更多的田,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这样的技术进步下,人口爆发,大量荒地被开垦,原本被周王室分封的井田翻到无人问津,产量逐年下降。

但碍于原来的礼法制度,这些私田不被承认,自然也缺乏有效的收税制度,不论是周王室还是各国诸侯,再不对此进行制度变革,财政收入将连年减少。

秦国也是如此,井田制的崩溃,再加上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得秦国国库连年亏空。

再加上秦国国内缺乏铁矿资源,不论是铁农具的产量还是在兵器打造上都有着极大的短板。

在与装备精良的魏武卒战斗时,秦国军队更像是一群拿着锄头镰刀的杂牌军,差距极为明显。

这样的境地之下,如果秦国再不图改变,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全面细致的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不仅仅是一场制度的改革,更是一场人的改革。

我们上面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大发展,使得大量私田涌现,公田荒废。

这就导致了原来占有公田的公卿大夫等贵族阶层的利益受损,而私田中,就酝酿出了新兴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富国,如果仍然守着原来天子分封下来产能落后的一亩三分地,国库永远都不可能充盈,要想解决财政问题,只能是开源节流。

图源网络

开源就是要从这些新获得的私田入手,承认私田的合法性,鼓励开垦私田,从而提高农民和地主阶层的生产积极性,再从中获得更多的税收。

其实这样的阶层变化早在西周末年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大发展,地主阶层已经是民间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但地主阶层在改革之前仍然是非法地位,在朝中没有发言权,随便一个政令或者贵族的巧取豪夺就能轻易毁掉一个地主和农民的私有财产。

人在有了钱之后,就要追求权力了。而商鞅就顺水推舟,给了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以上升的渠道——奖励军功

军功虽然仍然是旧贵族占大头,但地主阶层也获得了一部分的上升名额。

由于地主阶层财力并不缺失,所以在自备的武器装备上也并不简陋,再加上自小丰衣足食,体型和体力上也远比普通农民要好很多。

在冷兵器时代,哪怕多穿一层布甲都能够多一条命,所以装备相对精良的地主阶层在战场上存活率也大为增加,攒下来的军功也为他们政治地位的上升铸下基石。

在经济方面,除了重视农业之外,商鞅还首次对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将经济大权和资源控制大权牢牢掌握在了国家手中。

这种思想满足了当时秦国的需求,也深深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的经济政策。

商鞅的改革措施涉及到了军事、制度、经济、人才选拔等方方面面,这一点前人总结很多,自此不过多赘述。

除此之外,商鞅为了证明变法的决心,在百姓之间树立威信,还采用“徙木立信”等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公关,为改革造势,不可谓不高明。

图源网络

变法成功的原因

首先就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不论是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改革,都是一把手的泄气而导致的改革不坚定,而商鞅自始至终都有着秦孝公的力排众议,不论是诋毁或是人身攻击,都被秦孝公的羽翼所遮挡了下来,才成就了商鞅改革的成功。

这种支持可不仅是口头上的,在变法之前,秦孝公就着手清理掉了甘龙等秦国旧贵族势力

虽说是守旧势力,但也是秦国的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亲自清理他们,相当于自断一臂。

想要改革,就要有剔肉剜骨之痛的决心,不深入内部的改革难以伤及问题根本。

其次就是有着前人改革成功的经验。

让秦国有着亡国灭种之危险的魏国,就是在李悝和吴起两大法家巨匠改革之下变得无比强大,魏武卒战斗力之强,天下无与之争锋者。

秦国作为魏武卒的头号敌人,在战争之时深有体会。

商鞅来秦国之前,就是在魏国作为公孙痤的门客,亲历了魏国的改革巨变,对魏国改革的大事小情也都极为了解。

到了秦国变法之后,商鞅首先颁布的就是李悝的《法经》,其权威性在诸侯之间也是奉若圭臬。

至于奖励耕战,军功授爵,更是吴起在魏国已经施行过的方法,也是魏武卒战斗力强大的根本。

就像是我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提高劳动积极性一样,奖励军功也是如此。

原来为秦国打下来的疆土还是秦国贵族的,奖励军功之后,只要积累战功,打下来的土地就是自己的了,怎么能不奋勇杀敌?

如今俄乌战场也是如此,在双方陷入长久对峙的情况下,俄罗斯自己的部队没什么亮眼的表现,反而是拿钱办事瓦格纳雇佣军不断推进,屡下战果。

最后,层层深入,先表后里。

商鞅变法不是一次就能够成功的,商鞅最先从表层入手,先对秦国做了一次不伤及筋骨的外科手术。

第一次变法主要涉及农业、垦荒、商业以及基层治理,并未伤及旧贵族的深层利益,所以举国上下无不支持。

第一次变法的成功使得秦军屡立战功,秦国财政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商鞅本人也在秦国立下了比“徙木立信”更高的威望。

正是由于声望的积累,使得秦孝公和商鞅能够进一步对秦国的深层进行改革。

第二次变法的内容就是“图穷匕见”了,上来就直接废除了王公贵族的世卿世禄根基的“井田制”,彻底断绝了旧贵族在土地分封上的特权。

但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也为一些旧贵族活路,让一些旧贵族向着地主阶层开始转变。

除了手段上的层层深入,在战场上的胜利使得秦国得以“以战养战”,非但没有耗费很多财力,反而在战争胜利中获取了大量战利品,从而坚定了在战争中获利的新贵族的改革决心。

结语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势者昌逆势者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从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不论是井田制废除,私田买卖还是打通地主阶层上升渠道,都是大势所趋,也是后来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获得了新兴势力的支持,才得以和旧的势力分庭抗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魏国   秦国   井田制   亡国灭种   军功   农具   诸侯   地主   阶层   势力   贵族   强大   原因   战争   制度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