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曾被编入小学教材,其中一句如今耳熟能详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人物——慈禧,想必大家已经十分熟悉。慈禧在位期间手握极高权力,甚至于盖过皇帝的风头,可谓真正的万人之上。

如此辉煌之人,却为了一己之私将国家带入低谷,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无尽的谩骂和厌恶。

所以到了现今社会,人们对慈禧并未有太高的看法,也就自然而然将她认定为无才之辈,断然是写不出名诗的。

不过,这种想法还是有些片面的,因为慈禧确实写过一首诗,这首诗曾被编入小学教材又被剔除,如今耳熟能详。

那这首诗是什么?慈禧何时写的它?

慈禧的这首诗已传遍大街小巷,诗的内容为: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尤其是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将母女两人的关系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出,旁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感情十分深厚。

然而有传言称,慈禧和母亲富察氏关系其实非常一般,甚至很差。

至于事实到底如何,就要从慈溪的出生背景角度来分析了。史料记载,慈禧和富察氏没有血缘关系,就算感情再深,也比不过亲生母女。

可是相比富察氏的亲生女儿,慈禧不论是知名度还是在皇宫的地位都要更高,显然受到了重视。

那么这个时候有人疑惑了,慈禧不是富察氏亲生女儿,为何她会一直受到重用?

从她的出生来看,她出生普通,如若不是家里条件太差,家人也不至于将她卖给他人。

不过慈禧很幸运,她并没有被贩卖至烟花柳巷之地,而是在因缘巧合之下进入惠征夫妇家里。

当时,惠征夫妇膝下儿女不多,也刚好需要招揽一些少女为自己所用,他们看慈禧机灵漂亮,没想太多就将她买走了。

慈禧就这样来到惠征夫妇府上,这里环境优越,周围都是她从未见过的奢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下来。

不过,慈禧毕竟是外面买进来的女儿,身份地位自然不比家中亲生孩子来的高,慈禧平常能有吃喝就已很不容易,想要过众星捧月的生活,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

惠征府给了慈禧相应的地位,但没有给她相匹配的生活质量,等到她长到可以进入后宫的年龄,他们便毫不犹豫的将慈禧带入皇宫。

所以客观的说,慈禧就是她们的利用工具,只是大家没想到,这个女子入宫后如同开挂一般,地位节节增高,还得到了皇帝的宠爱。

慈禧受咸丰帝宠爱是有原因的,她利用过人的容貌和胆识,成功俘获皇帝芳心,不仅如此,慈禧还习得一手好字,有时甚至能给咸丰帝代笔批奏折。

后来她也渐渐成了后宫的“掌权者”,生下了皇子,地位比在富察府高了不止一点半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慈禧终于坐上太后之位,以她的权力,就算是皇帝也有所忌惮。那时的慈溪,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做到了“独裁”,满清王朝谁敢不服她呢?

也是因此,惠征夫妇开始出入皇宫,他们借着和慈禧寒暄问候的理由,想要慢慢和她加深关系。

只是,慈禧早在心里认定惠征夫妇并不是真心待自己,不过考虑到夫妻二人毕竟是自己的引路人,她便一直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做一些表面功夫。

惠征夫妇也不傻,能够和慈禧维持表面亲情关系已算荣耀,他们不敢再从她身上‘薅羊毛’了,平常行事也会多考虑慈禧的感受。

这么一来,两方算是处于“相互利用”的关系,慈禧获得诸多好处,自然不会加罪于惠征夫妇。再者,她也需要给自己立下一个好的人设,以达到控制天下的目的。

而以上,都是传闻中慈禧和惠征夫妇关系不融洽的情况。那么他们关系都这般平淡,为何慈禧还会写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名诗呢?

有人说是为了向老百姓们展示她的“孝心”人设,也有人觉得,这是慈禧为避开参加母亲富察氏60大寿的说辞。

1967年,慈禧母亲富察氏刚好60岁,全府上下为此举办寿宴,请了皇城内将近半数的贵族参加。

这天,慈禧得到母亲的邀请信后,准备收拾东西参加富察氏住所的寿宴。只可惜半路出了一个程咬金——有外国使臣前来朝拜我国,需要清政府最高级领导人出场接待。

一边是耀我国威严,另一边是母亲的生日,面临这两个选择,慈禧经一番思考后,最终决定将国家形象放在首位。

她放弃去参加母亲的寿宴,转而大手一挥,写了一首诗送去了府邸。

富察氏收到慈禧的诗,当即感动的眼泪哗啦。这次流泪,到底是被慈禧感动,还是是为了应对宾客所做的假象,这些都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了。

当然,从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客观分析,慈禧将母亲形象营造得十分高大。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句话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防止有人说慈禧“冷落”了母亲。

而这首诗一送,不但巩固了慈禧贤良孝顺的人设,母亲富察氏还摊上一个好名声,对她们而言百利无一害。

不过在当时,人们并未产生猜忌,大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单纯的认为惠征夫妇和慈禧关系融洽。

直到多年后,人们以客观视角评析他们的关系,抓住了很多细节,并将这些细节融入分析,这才发现,原来其中有很多情况。

人们发现,慈禧不仅没参加富察氏的寿宴,她的这首“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很有可能是经他人代写的!

其实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从慈禧的成长经历来看,她并不具备创作优秀诗词的条件,虽然慈禧练习一手好书法,但要真提到文化学识,慈禧确实还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

可别认为这是夸张说辞,对于这个问题,从皇权巅峰人物乾隆这里也能看出一二。

历史明确记载,乾隆曾找过代笔,代笔之人乃是民间文人学士,成就不小,后受到乾隆帝的恩惠,决定跟他共创文史。

如果不是因为此人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的创作做成了作品集,乾隆找人代笔的真相,可能真的要被压下去了。

乾隆知道此事后异常愤怒,他用极刑手段惩罚代笔之人,连带着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不过自此之后,皇家之人找人代笔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事情,乾隆也算腹有文墨之人,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依旧选择找代笔。而慈禧明显与之形成了对比,没有多少才华,找人代笔自是情理之中。

从慈禧一生撰写的诸多作品里,可以看出,她作品两极化非常明显。包括这首传颂后世的古诗,这首诗给慈禧立下一个完美的人设,重要性可想而知。

以她位高权重的姿态,自然会想添油加醋告诉外界自己的仁义,而在此过程中,她必然会找一些外来人士为文章润色,然后就成人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了。

不过,只要有些文墨的人,都能猜测出背后的作者必然不一般,但以慈禧的笔墨能力,恐怕很难达到此等标准。

但这毕竟是慈禧的“作品”,人们只能装聋作哑,仿佛认定这首诗就是她亲笔所写的。

问题是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它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包括慈禧本人恐怕也没想到,这首诗会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印入小学课本,不过后来因为这首诗不符合七言绝句格式,也不押韵,又被剔除了。

毫无疑问,一句“天下父母心”,将数以亿计的父母心声说了出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而深远,只是很多孩子尚处青春期,不理解家人的想法罢了。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古诗的创作者是慈禧,大家也不太敢相信这是慈禧的杰作。但不论如何,古诗的内容确实很打动人心,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万千家庭,也成了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了。

而关于慈禧这首诗是代笔一事,还可以从她的创作目的来分析。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慈禧并非富察氏亲生女儿,她从小的生活环境较为压抑,时间一久,双方关系便疏远起来。

后来慈禧有所成就,也到了回报惠征夫妇的时候,她便给予惠征夫妇大量金银财宝,以及高不可攀的名誉和地位。

这些东西,完全能抵消惠征夫妇的养育之恩,所以慈禧后期没有再将他们挂在心上了。

直到富察氏60大寿这天,慈禧以公事为由拒绝参加寿宴活动,但她也给足富察氏门面,让朝堂上的大臣前去参宴,人数一多,宴会盈利的数目也就多了起来。

而慈禧本人,却并没有按照她自己的计划行动,她声称的招待外国宾客,最终都让皇帝自己去处理了。

慈禧虽然掌握重权,也不愿轻易分权给皇帝,但她明白,只要皇帝不做出格的事情她都能睁只眼闭只眼。

而这次,使者明确要会见清朝皇帝,却并未提及慈禧的名字,如果慈禧出场,就会让外国使臣“刮目相看”,可能会影响皇帝在国外人心中的地位,所以这次出行,她并未参加。

除了1867年的这次会见使臣,史书记载里又写了另一个时间段,即1873年在嬴台的一次会面。

这次会见慈禧十分重视,她几乎把自己作为太后的所有门面东西都带上,除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外,也许她也不想在外国使臣面前丢中国人的脸。

这种历史明确记载过的史实,人们没有否定的可能,但很明显,这个时间段完全对应不上1867年富察氏的生日宴会,双方没直接关联,时间也对不上。

要知道,以慈禧这样心高气傲之人的脾性,每去一个地方,或者办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让随行记录者记载下来。

1867年会面这样重要,慈禧会轻易放弃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所以这么一来,大家也开始怀疑使臣觐见的真实性,或许只是慈禧胡编乱造的呢?

从这点就可以大致推断,慈禧并不是真的喜欢富察氏,更不要说亲手写诗送给富察了。因此慈禧找代笔的可能性更高了。

而所谓的会面结束后,慈禧再次将关注点放在惠征夫妇身上,可以说,在慈禧的照顾下,夫妻两人的晚年生活确实十分幸福。

只是,富察氏身体每况愈下,她的幸福生活仅维持三年时间,待到1970年就因病离开人世了。

富察氏去世后,慈禧“郁郁寡欢”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特地喊来满朝文武百官为富察氏守丧。

来的越多,收到的礼物和钱财也越多。而此时,慈禧为了彰显自己的孝心,盯上了没有来现场的一个臣子,斥责臣子破坏规定,还给了他惩罚。

从这些角度来看,慈禧将女儿这一角色扮演的很好,当时天下人都认为她是个孝女,正为此感动不已。但实际情况如何,可能也就慈禧本人知道了吧。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回顾慈禧这一生,从一个普通家庭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大人物,算是相当风光。

风光的同时,慈禧也不忘维护自己的人设,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更是把她塑造成孝顺的好女儿,名誉形象双丰收。

但根据史料记载,慈禧和父母惠征夫妇的感情并不很深,除了一些生日宴会等重要场合,慈禧几乎很少和家人会面。

而1967年富察氏的六十大寿,慈禧也很有可能是有意避开了,毕竟那一年有关外国使臣觐见的事情,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说明,甚至可以说是“无从考察”。

人死之后,生前不论是好是坏,皆盖棺定论。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慈禧   乾隆   慈溪   文墨   使臣   可怜天下父母心   耳熟能详   古诗   皇宫   皇帝   确实   地位   母亲   事情   外国   教材   关系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