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着男装”现象:是女性地位的提升?还是迎合男性凝视?

穿衣自由,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服饰早已超脱了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成为性别、身份、地位、社会审美和礼制文化的外显之一。事实上,对于男女服饰的严格区分最早可以追溯至《礼记》中“男女不通衣裳”的文献记载。

但是在以不拘小节、开放包容著称的唐朝,“女着男装”一度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服饰潮流。这一现象在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室壁画、陶俑、石椁画和绢画中都有所体现。那么“女着男装”在唐代的墓葬艺术中是以怎样的形式加以展现?其现象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社会文化现实?

(一)长乐公主墓男装女骑俑:唐代最早的“女着男装”

1986年,在对唐昭陵陪葬墓之一——长乐公主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众多精美的陪葬品中8件胡服男装女骑俑的出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骑马女俑身着窄袖长袍和波斯裤,脚蹬黑靴。虽着男装,但是头饰和妆容仍保留了唐初典型女性形象风格,头梳高髻,面容清秀端庄,墨描眉目,朱红点唇。

图一 唐长乐公主墓男装女骑俑

长乐公主本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女,生前备受宠爱,因遗传性哮喘病23岁英年早逝,于贞观十七年(643年)陪葬于昭陵。这是目前为止唐代最早“女着男装”人物形象的实物资料。因此,这也说明至少在初唐就已出现了“女着男装”这类现象。

在随后发现的一系列皇族贵戚、高等级官僚的墓葬中,其墓葬壁画、随葬陶俑和石椁线刻中出现了更多的男装侍女。学者总结,男装侍女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穿着完全效仿男性,头戴幞头,穿长袍长靴;

图二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男装侍女

第二类是效仿男装的同时,保留了女性服饰中的部分元素和女性的妆容发型。至盛唐时期,男装侍女的女性化特征达到顶峰,男装侍女们不仅妆容艳丽夺目,发型衣饰也是紧随当下潮流;

图三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绢画侍女

第三类则是胡风装扮。唐人喜好胡风,头戴高耸尖顶胡帽、身着胡服的时尚也延续到男装侍女的装扮中。这类胡服据考证应为与唐人最为密切的粟特人的日常装扮。

图四 韦顼墓石椁线刻侍女

(二)“女着男装”盛行:开放的社会风气与特殊的审美观

“女着男装”这一现象在唐之前以及之后的朝代都极为少见,唯独在唐代、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前达到鼎盛,与开放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大唐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气象使得各种域外文化得以传播普及。

加之唐朝统治者本身就具有鲜卑血统,对于胡风的盛行也具有推动作用。因为“女着男装”最开始也是从上层贵族开始流行起来,民间随后才纷纷效仿。同时开化的民风对女性的约束也有所松绑,女性有机会露面靓妆,自由出行,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去。这些因素无疑对“女着男服”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如果将其理解为男女平等、女性地位提升的表现则是牵强附会,此言差矣!

从考古资料来看,无论是壁画、陶俑、绢画等艺术题材上的“女着男装”均出自唐代皇家贵族以及中高等级官员的墓葬,且多为侍女仆从形象。她们虽然穿着男装,服饰和妆容华丽精致,但更多的是服务于主人的审美意识和风格,并不能表现其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喜好。“女着男装”与身份、地位、社会审美都有关联,但却并不能将其视作女性意识觉醒、挑战男权的体现。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急转直下,社会风气也趋于保守。《新唐书》将唐朝“女着男装”及胡服等不符合礼制的着装风格称为“服妖”,颇有一种“政失其道”的警示意味。“女着男装”仅仅在有唐一代“昙花一现”,自此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还好我们现在还能通过壁画、石椁画、绢画等墓葬艺术形式管窥唐代男装女子的绝代风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唐代   男装   绢画   长乐   陶俑   女性   墓葬   侍女   壁画   唐朝   地位   男性   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