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秘密;郑和下西洋真正使命

七下西洋的太监就是著名的郑和。但是他的真名不是郑和。

而是穆罕默德,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土人。其实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的贵族。他在元初移居中国,后来定居云南。他取了一个中国姓氏“马”,与穆罕默德的字“穆”谐音。郑和的真名是马。12岁那年,意外的麻烦和明军在云南打了一仗。被带进军营阉割成了太监。好在他跟对了师傅,进了燕王府工作。这个王艳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朝皇帝朱棣。朱棣非常欣赏这个马三宝。马谋反后,也为立下战功。看来这个太监不是一般人。平定江山后,封马为“郑”氏,改称郑和,并封他四品官职。皇帝给朝臣以姓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许多高级官员没有这种待遇,这表明郑和是多么受到朱迪的重视。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之命,率领两万八千多人,四十多艘船只,首次从苏州刘家合出发。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一共率领了七次下西洋。

人员和船只规模与第一次基本持平。根据永乐皇帝朱棣的圣旨,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国威,使四面八方的野蛮人臣服。但是根据野史记载,“成祖怀疑惠帝死在海外,想找个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皇帝去了海外,于是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这的确是去西方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虽然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然而,按照正统的观点,朱元璋的地位是要传给他的长子的,他死得早,所以就传给了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皇帝文健,皇位上没有朱迪。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是极其强大的,所以建文皇帝一天不死都不行,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因此,让他的心腹郑和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但这个理由不能解释为什么朱棣六次让郑和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找到永乐十九年。在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的船队已经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在那里竖立了一座纪念碑作为纪念。碑上的碑文写着“行万里路去中国,人和物若咸,城随风吼,石永远刻在这里。”如果仓皇出逃的文健皇帝能跑得比古里更远,他会和刘翔一样在海上的速度奔跑。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没必要去那么多次西方。明朝建立的东西,经过朱元璋这么大的宣传,东南亚各国早就知道了,没必要宣传了。

但朱棣篡位后,为了装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要再宣传一遍,让国际友人知道他是明朝的新皇帝。不要低估朱棣和郑和的智慧。这个君主和一个大臣可以排在中国最聪明的人之列。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脑子进水了才亏本赚钱。不,绝对不行!这位君主和他的臣民之间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郑和甚至下西洋执行一些秘密任务。朱棣是这次航行的总规划师,所以我们必须从朱棣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两大问题,一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后裔蒙古人的回归。朱棣几次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战士几十年不敢越雷池一步。郑和下西洋显然与国防无关。另一件事是内部事务。朱棣面临着他的父亲朱元璋留下的一个问题:贫穷的钱。金银矿在中国非常稀缺,所以古代中国经济一旦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起初,朱元璋试图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来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是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的。结果由于纸币不可控制的贬值,大明的纸币被可耻的打败了,百姓还在用铜钱作为货币。但是铜币本身就是贱金属,一枚铜币的价值很小。铜币在小额交易中还是很方便的,但是经济越发展,大额交易越多,铜币的麻烦就来了。大规模交易对铜币的需求很大,但古铜的开采量受限于技术落后,铜矿难以找到,短时间内无法提高。同时,从铸造的角度来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基本是一样的,但是铜钱的铸造成本相对于其本身的价值来说是非常可观的。相反,银币因为价值高,铸造成本相对较低。更糟糕的是,铜钱短缺,同时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产品。互相比较,一枚铜币的购买力会大大增加,或者叫通货紧缩。原来一个铜币可以买一斤粮食,现在一个铜币可以买两斤粮食。这对中国底层农民来说不是好消息,他们卖粮的铜钱少了。当货币量太少,纸币没有印刷出来,人们不得不以繁琐的易货方式做生意,阻碍了经济发展。朱棣可能没有这样的现代金融观念,但他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致富和维护明朝统治的捷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与明朝作战,在蒙古高原没有发财的机会。那么南海还有机会吗?如果能在海上找到金银等贵金属的产地,通过武力劫掠或者和平贸易的方式给明朝带来足够的金钱,国内的经济困局将一举解决。

作为一个王朝的管理者,一个有着聪明头脑的皇帝,朱棣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看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观景象,我们可以继续推测。一方面是寻找海外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向海外宣布明朝实力雄厚。这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秘密任务:找钱,准确的说是找贵金属货币,比如黄金白银。但是,这个任务是不能说的。明朝是一个道德至上的时代。你可以靠钻头发发财,但千万不要宣称自己喜欢钱。说出来就会被儒生的口水淹死。朱棣本来就是个造反夺权的,名声已经够坏了。如果你明目张胆地说我派郑和去找两个钱公子,你很难想象后世的儒生会多么恶毒地诅咒这个永乐皇帝朱棣。既然这些有权说话的学者都喜欢道德,朱棣就高举道德大旗,公开宣布我派郑和出海,是为了提升中国的威望,让四面八方的蛮夷归化中国。从儒家正统的角度来说,这个理由太主旋律了,所以反对的声音很少。在幕后,朱棣和郑和务实地寻找致富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穆罕默德   明朝   铜币   铜钱   纸币   鲜为人知   正统   永乐   中国   货币   使命   皇帝   秘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