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的“浊酒一杯”,研讨宋朝意蕴深厚的酒文化及它的雅致生活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酒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自从东周杜康发明了造酒术,这种口感独特的饮品就迅速得到普及,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随之延伸出来的酒文化,也覆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宋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顶峰,宋代的酒文化自然蓬勃兴盛、丰富多彩,反映了宋人高雅别致的生活格调,折射出两宋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发达的酿酒业:产量大、品类多、技艺高

宋朝海晏河清、民殷国富、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手工业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宋人饮酒风尚和酒文化的兴起,与当时酿酒业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

(一)产量增加

宋代宫廷内部设有专门负责酿酒的机构——酒坊,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优质谷物。北宋初年,官营酒坊用米数量每年仅有800石,约合今天的八万公斤。到了宋仁宗年间,距离北宋建国才刚刚半个世纪,这个数字就涨到了8万石,也就是将近8000吨,整整翻了一百倍。

宋朝的官营酒坊非常发达,酿造出来的酒不仅供应给天子朝臣、地方官员,很大一部分还会对外出售,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从北宋仁宗开始,一直到南宋末年,朝廷酒坊的年收入常年保持在1000万贯以上,单算净收入的话,也不下于600万贯。作为两宋税收中的大宗项目,酒在专营买卖中带来的收益,略高于茶,仅次于盐,可见宋朝人对于饮酒消费的需求之大。

(二)品类繁多

按照现代的划分方法,酒大致有四大种类:黄酒、果酒、白酒和配制酒。白酒的发明时间尚存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他三种酒在两宋年间已经非常普遍。

黄酒的主要原料有稻米、黍米、玉米、小麦等,大都为纯手工酿制,香味醇厚、口感清冽。这种由农作物酿造成的酒多为黄色,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其为“黄酒”。

宋朝人还学会了在酒里添加红曲的办法,让黄酒的颜色变成红色,看上去近似于今天的红酒。但是,这种方法酿成的酒往往含有渣滓,故又称作“浊酒”。范仲淹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就是喝的这种酒。

宋朝的果酒五花八门,包括葡萄酒、荔枝酒、石榴酒、甘蔗酒等,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西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原的葡萄酒。

宋朝奉议郎朱肱专门为酒著书立说,有《北山酒经》三卷传于后世,其中就记述了将葡萄和大米混在一起加工酿酒的技法。

配制酒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光是宋田锡《曲本草》中记载的药酒,就有蛇酒、枸杞酒、菊花酒、桑葚酒等十余种,此外还有屠苏酒、竹叶青、苏合香酒等等,时至今日都是令人垂涎的名酒。

《酒名记》的作者张能臣做过统计,两宋年间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酒,不下于二百余种。

(三)技艺高超

在宋朝以前,民间酿酒的工艺比较单一,大都局限于“烧酒”,到了宋朝,“蒸酒”一词才逐渐出现在各种史传典籍当中。蒸酒就是今天常见的蒸馏酒,这种方法酿出来的酒,酒精度数要比黄酒高得多。

如果将汉酒类比米酒,那么宋酒的度数则近乎于今天的啤酒。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言,汉朝人最能喝的人,能喝一石酒而不乱;但是如果让他尝尝宋酒,哪怕是最淡薄的酒,可能四五斤就倒了。意思就是宋酒的度数要远远高于前朝。

另外,在酿酒取材方面,宋朝人也有很多讲究,除了粮食和水果之外,还有桂花、绿豆、蔬菜甚至肉类,都可以入酒。《北山酒经》中提到过一种冷门的“白羊酒”,就是用肥美鲜嫩的鲜羊肉作原料,佐以小麦、糯米,酿制成的一款高端美酒,当然,这与宋朝人特别喜欢吃羊肉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二、繁荣的酒文化:酒楼、宫廷、宋词

酒业在宋朝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酒文化的兴盛与传播。宫廷有朝会庆典、筵席聚会,民间有四时节令、红白喜事,玉盘珍馐觥筹交错,汇聚成大宋王朝繁荣的缩影,被无数杰出词人用妙笔生花的作品记录下来。

(一)酒楼文化

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发达,老百姓的购买力很高,使宋人养成了精细奢靡的生活品调,推动了酒楼文化的繁荣。不论是富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都喜欢在忙碌一天之后,到酒楼里潇洒一番。因此,宋代酒店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很多,大至官营的豪华酒楼,小到民营的酒肆、酒家,鳞次栉比琳琅满目。

除了卖酒之外,店中大都设有堂食,忙碌的伙计肩膀上披着布巾,为食客们提供炙鸡、干果、辣菜等精品小食。

有条件的酒楼还会在大堂设立歌舞伎,通过热闹的鼓吹乐或戏曲演奏,吸引来往客官驻足欣赏、进店消费。食客们品美酒、享美食、听小词、行酒令,悠哉游哉,不亦乐乎。

(二)宫廷酒文化

北宋在京城设置光禄寺,这是一个专门负责酿造“国酒”的机构,酿出来的酒被称作“光禄酒”,其规格之高大抵相当于今天的茅台,属于官酒中的极品。

光禄酒又分两种,一种提供给朝堂文武和地方官员,品质稍次;另一种则专供皇帝饮用,称作“御酒”。因其酒坛子均被黄稠封盖,故又叫“黄封酒”。

根据场合和身份,光禄酒往往有着严格区分,一般的富裕人家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皇帝专享的御酒就更不用说了。

《水浒传》中,宋江和卢俊义接受朝廷招安后,对于天子赏赐的小小一杯御酒,都要感激涕零跪拜谢恩,原因正在于此。

(三)酒与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星,而宋朝正是词的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以词明志、以词娱情、以词会友,都是两宋时期屡见不鲜的风流雅趣。纵观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都不难看到酒的身影。

宋代著名词人如北宋的苏轼、周邦彦、黄庭坚、柳永,南宋的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范成大等,无一不是远近闻名的酒坛子。

最夸张的当属苏东词,在其现存的三百余首词当中,涉及酒的竟占到半数以上。他们或描写品酒之时的怡然心境,或借酒比物,抒发忧国忧民的士子抱负,在宋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酿酒业和酒文化在宋朝繁荣发展的原因:继承发扬、农业基础、市场环境、文化风气

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奠定两宋三百年基业,到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抒发士子情怀;从朱肱《北山酒经》记载酿酒工艺,到张能臣《酒名记》网罗天下名酒......纵览两宋历史,可以说每一页都散发着浓郁的酒香。

酒业的兴盛、酒文化的繁荣,与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文化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宋朝的酿酒技术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盛唐时期的发展。大唐盛世年间,酿酒业在技术、机构、品种、产量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世酒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宋朝发达的酒业网络,大部分都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次,占城稻、稻麦二熟制的推广,使宋朝的农业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宋酒品种繁多五花八门,但原料上终归还是以粮食为主。

不论水稻还是小麦,宋朝的产量都远远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甚至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世界奇观,这些都为两宋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客观条件。

第三,商品经济繁荣的大环境,成就了宋代百业兴旺的盛况。比如两宋时最繁华的两座大都市汴京、临安,市井街坊的范围大大超出唐朝,每天来来往往的游人商贩络绎不绝。

商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带动了两宋经济的飞跃,也提高了老百姓的购买力,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水涨船高,品酒之风的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文人对酒的痴迷,对于繁荣的宋朝酒文化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介于官宦之家和平头百姓之间的“中产阶级”,他们借酒消愁、借词明志,成为连结宫廷与市井之间的纽带,对酒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酒在两宋社会占有独特地位。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都是推动宋代酒业和酒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浊酒一杯”折射了宋人别致的生活情调,更是宋代社会高度繁荣的缩影。

参考:

1、《宋会要辑稿》

2、《北山酒经》

3、《酒名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宋朝   酿酒业   酒坊   酒文化   浊酒   意蕴   黄酒   北宋   宋代   雅致   酒楼   深厚   繁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