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犯罪子女不能考公?心疼因政审不过考不了公务员的李白

李白,出生于701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320年了。

他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出生于碎叶城,这个地方不是在中国的境内,而是靠近中国边界的吉尔吉斯斯坦。

还有人认为他出生在四川江油县,可能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族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

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

根据《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

所以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家人对他的培养。李白从小在私塾读了不少书,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这点跟杜甫倒是挺像,就差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


除此之外,他十几岁的时候还专门到匡山大明寺,跟着一位叫做空灵的和尚学习剑术,本来只是用来防身的爱好,没想却成了他一生的热爱。

而且长大后,李白还没事就写诗吹嘘自己剑术如何了得,李白《与韩荆州书》称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崔宗之《赠李十二白》中「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记载了李白的出门装。为追求剑术上的突破和长寿,李白开始崇尚道教,也造就了他恣肆不羁的性格。

不过有一点李白还是走了不同寻常路,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身边读书学习,而李白却是离开老家,去周边的县城漫游学习,期间写过一首《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李白这首年少时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一些诗歌才能,还带点仙气,登个山就说自己的上了九重天,有点年少轻狂的傲气。

这次漫游他认识了一位隐士高人,名叫赵蕤(ruí),学问很深,出身名门、精通典籍。李白遇到他之后便拜他为师,在他身边学习一些治国谋略。

大概学了两年,他就开始到成都、重庆寻找工作机会。开元十二年春,李白前往成都,向益州长使苏颋呈上近作诗赋,希望能得到举荐,但未能成功,而后前往重庆拜谒刺史李邕,同样未能得到举荐,李白惋叹之余写下《蜀道难》。没多久就回到了老家江油。

这次外出让李白涨了见识,他发现自己肚子里的知识还是太少了,于是潜心研究诗歌和典籍,直到24岁,才再次离家云游。

李白离家之后,正式开始漫游,从四川江油一直到湖北安陆,才暂时安顿下来。

漫游的路上,李白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主要是想在江湖上传播自己的才华和剑客的美名。

唐王朝律例比较开放、开明,除了走科举道路之外,有学识之人还有一条自我举荐之路。那便是拿着自己的诗作,向位高权重的人推荐自己,被看中之后,便可走上仕途。这在历史上有个专门名词叫“干谒”

李白看起来玩的潇洒,其实早在扬州的时候钱就花完了,房租都付不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白后来给朋友的信中来证实:囊昔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30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但是,厉经了春秋,李白也没等到赏识。却等来了一场寒流,生了一场病。此时,钱也没了,前途却依然一片迷茫,他心灰意冷。有天晚上,一轮明月高悬中天,他推开窗户看见明月,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辛辛苦苦的培养,而自己却一事无成,于是吟唱出了一首千古绝唱《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好他遇到了一位官员粉丝孟荣,不仅给他付清了房租,还给了他一些银子,最主要的是,他还建议李白,先给自己安个家。

李白听从了孟荣的建议,去了安陆,结识了前朝宰相许圉(yǔ)师的孙女。就这样27岁的李白,成了许家的上门女婿。

虽然李白在安陆过的并不开心,但是在这期间认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

李白非常喜欢孟浩然的田园风景诗,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交流诗歌。他为孟浩然写过几首诗,其中就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他对孟浩然的真挚友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在安陆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才华依然无处施展,于是30岁的李白告别家人,孤身前往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目的是接近当时喜爱与文人结交的玉真公主,以求得到举荐。

他在730年春夏之交抵达终南山,等到秋天,终于通过一位张姓官员帮忙,住进了山上的玉真公主别馆。他在此等候玉真公主期间,写诗赞颂了尚未谋面的公主,以求引起注意。

但其实此时玉真公主身在华山,已经几年没来过这个别馆。期间钟南山上秋雨连绵,李白在山上的食物和生活,一度受到影响,李白曾作《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抒发郁闷。尽管如此苦熬,可李白当时的名气和诗作的影响力,还不足以让他的赞诗达到玉真公主的耳畔。他在终南山一场空等。

这次短暂的京漂生活持续了两年,李白倍感沮丧,他打算去其他地方寻找机会,顺便漫游,最后回家。

等到他重新回到安陆的时候,已经37岁了。期间,他愧于和夫人长期分居,曾为夫人许氏写了一首《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从书信来看,李白和妻子有着正常的夫妻感情。但家庭和人伦亲情,没有牵绊他游历四方的脚步。虽然他对妻子表露过恩爱情感,但多数时候他仍旧游离于家庭之外。后来许氏早丧,李白先后和不同女性生活,有的是正式婚娶,也有不正式的姘居。全部计入的话,李白一生应该共有四段事实婚姻,先后至少育有三个子女。

不过,不论婚姻和子女,都不能羁绊他出游的脚步。在李白游历期间,许氏所生的一子一女独自生活在山东。李白曾写诗给他们表达思念(《寄东鲁二稚子》)。但思念之外,他继续长期在外,子女在当地另外托人帮忙照顾,他本人则以约几年一次的频率,偶尔回家看望。

这次回到安陆的他,名气已经很大了,途中经常会收到一些当地官员的款待和馈赠。

到家之后没多久,李白又待不住了。因为他发现除了名声,自己一无所有,地方官员只是把他当成一个装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里没有实现的可能。在家待了3年,40岁的李白打算再一次离开安陆。

李白这次离开有点不顺,刚经过襄阳的时候,就收到了一个噩耗,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去世了,他感到悲痛万分。

参加完孟浩然的葬礼,李白继续上路。走到湖南岳阳的时候,结识了王昌龄,他也是孟浩然的好朋友。

王昌龄比李白大两岁,已经做了十几年官,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诗人,诗以七绝见长,边塞诗最为著名,被称为“七绝圣手”。

两人一起聊天畅饮,谈论诗歌,怀念共同的朋友,还不忘互相吐槽。

李白吐槽人生的不易,理想的迷茫。

王昌龄则吐槽官场的繁文缛节,尔虞我诈,感叹生活就是围城。

这次会面之后,李白顿感人生苦短,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只能在京城长安。终于,在公元742年,也就是天宝元年正月,唐玄宗发布求贤令:不论平民百姓或国家公职人员,只要有真才实学,均可举荐。这对20多岁便离家求官的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道士元丹丘,很可能是在这时举荐李白进入宫廷的关键人物。

唐朝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为李唐的先祖,有名的道士往往和皇室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很可能是通过道士元丹丘的传递,那篇文采斐然的《玉真仙人词》才终于被玉真公主看到。

李白的诗文由此进入宫廷,在皇帝和大臣之间传阅。

这年秋天,唐玄宗下令召李白入长安。

在世苦奔42载,夙愿终要得偿。兴奋的李白先自江南北返,见了在山东曲阜的妻子儿女,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便逸兴遄飞、西进长安。

他在长安偶遇了诗人贺知章,虽然两人年龄相差40岁,聊得却非常投机。当李白将自己最近写的那首《蜀道难》拿出来之后,贺知章不由得惊叹:“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啊!”

一阵吹捧之后,贺知章主动邀请李白一起喝酒畅谈,谁知贺知章身上没有带钱,便把自己身上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典故。

这次见面之后,贺知章成为了李白的忘年交,随后在唐玄宗面前极力推荐李白,皇帝也久闻李白大名,到了大明宫中,玄宗“降辇以迎”,并亲手为李白调弄羹汤。以布衣身份受到皇帝如此恩遇,李白是千古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随后,唐玄宗将李白安排在翰林院。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翰林是他们的终极理想,翰林负责帮助皇帝草拟诏书,是进入政治圈最便捷的方式,很多名臣都是从翰林出来的。

得到这样一个机会的李白自然是春风满面,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了白玉床、黄金马,跟随皇帝出入华清池,王公大臣对他都客客气气的。

但是李白不知道,翰林里边也是有区别的,唐玄宗设置的翰林,分为学士院和翰林供奉两种。其中学士院是真正德高望重、参政议政的高级官员之所在。而翰林供奉院只是书画家、道士等陪皇帝游玩的人住的地,李白就属于后者,翰林供奉的居所直接设置在后宫内,方便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众位供奉各有一技之长,得到宣召后,便前去以自己的技艺娱乐皇室。这些人包括下棋待诏、医药待诏,甚至还有斗鸡供奉。李白凭借文采出众,做的是文学供奉,也就是专门给皇帝写诗作赋。自己在这依然只是一个装饰,跟皇帝根本就说不上几句话,即使偶尔遇上了,皇帝也不会跟他一起谈论朝政,只是让他写一些宫廷诗歌,比如那首著名的《清平乐·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慢慢认识到,无论跟皇帝多么接近,他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自己对这种御用文人生活也日渐厌倦,开始没事与贺知章等人喝酒作诗,玄宗呼之不上朝。没过几年他就被皇帝被赐金放还了,44岁的李白暂时远离官场,重新开始漫游,在洛阳时候,遇见了已经33岁,依然在四处飘荡的杜甫。

准确说此时的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毕竟李白早就在皇帝身边待过,声名远扬,而杜甫还只是一个无名小辈。

听说李白要来洛阳,杜甫既激动又紧张。李白对杜甫的印象却没有那么深刻,不过他们志趣相投,共同的飘荡经历还是让他们成为了朋友。

杜甫为李白一共写了15首诗,他经常有事没事就会赞美李白,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而李白,就没有杜甫那么热情了,在《戏赠杜甫》中,李白写道: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诗是李白作为老大哥对杜甫的调侃,劝他写诗不要太苦了自己,身子骨太瘦了,得多注意身体。

他俩一起跋山涉水,游玩了不少地方,李白正值人生失意,但杜甫不离不弃,一起“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甚至同吃同喝同睡。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形容李杜的这次会面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被后来无数文人墨客传为佳话。

游玩的路上,他们在开封遇到了也仰慕李白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的境遇也不佳,刚刚求仕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三个人一起结伴去齐鲁观光游览、饮酒谈天,采仙草,见仙人,不亦乐乎。公元745年,李白又与杜甫相逢于山东济南,此时杜甫要再次前往长安寻找出仕的机会,高适也要去远方实现自己的梦想。李白只能独自前行,他去天目山(天姥山)寻访神仙,去齐州举行受箓仪式,成为正式的道士,寄意于仙道山水,排遣世途失意的苦闷。

747年到了江苏南京,他独自在长江边漫步,怀古伤今,写下了一首庄严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49年在扬州,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52年在河南商丘,遇见了友人元丹丘,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苦闷,跟朋友一起喝酒以此发泄胸中的郁积,写下了这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55年在安徽遇到了汪伦,写了那首著名的离别诗《赠汪伦》。

也就是这一年发生一件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大事件——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西蜀,路上经历了马嵬惊变,实际上已失去对帝国的控制。而太子李亨自行在宁夏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

肃宗即位后,他随着函谷关逃难的民众奔向江南,直到公元756年暮春,才在江西庐山安顿了下来。

永王李璘此时也在江南:先前玄宗诏令诸皇子镇守各路,永王璘便直取富庶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率兵镇守江淮。当他听说大诗人李白就在附近隐居,便邀请李白来做自己的幕僚。李白出仕心切,慨然应召。

此时此刻,唐朝的政局十分微妙:唐玄宗分制置诏的命令发出的两天之前,肃宗李亨已经即位。

在新皇李亨看来,玄宗颁布那道命令时已不是皇帝,所以,他要求诸皇子镇守各路、分制置诏的命令不可作数。永王璘自行“镇守”江淮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如今他李亨才是号令天下的皇帝,永王璘的行为,属于整兵作乱。

可是。永王自认为是奉行父皇的命令,完全合理合法。兄弟间的矛盾在暗流涌动中酝酿着,一触即发。

当李白来到永王军中,兴奋地感受着军队激昂的气氛时,他对背后潜藏的汹涌政治危机毫无察觉。在此期间,他书写了许多诗词赞颂永王的神武,沉醉于这支军队即将西渡范阳、扫灭叛军的梦想,并没意识到肃宗和永王之间的矛盾即将激化、爆发。

仅仅两个月后,永王便因为叛逆大罪被擒,随后被正法处决,李白作为永王的附逆被捕。之前那些歌颂永王的诗文,成了他“支持反贼”的致命铁证。

757年李白被当成乱贼入狱,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

此时的高适已经是淮南节度使,位高权重,他给高适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节选),夸他多么的英武神勇: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高适收到这首诗之后,保持了沉默,没有回复也没有见他。幸而李白还没有完全众叛亲离,朝中的郭子仪、宋若思帮忙说情。最终,李白有幸免于一死、重得自由。

逃脱一劫的李白侥幸活命,却没逃过流放的命运。

年底,皇帝写了一道圣旨,将李白流放夜郎。夜郎是西南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县,离他将近两千公里。

不过李白诗名太大,走到哪都有人想瞻仰一下他的风采,所以李白的流放成了旅游,一边走,一边玩。

更幸运的是,李白走了一半,皇帝大赦天下,他被赦免了。立刻登上一艘小船,沿江飞速而下。他在轻快的情绪下当即创作了一首诗歌,这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离开了重庆,又回到了武汉,希望能等待皇帝的启用,回来之后他发现,他的名声已经没那么好了,基本没有机会被召回京城。

多年的漫游飘荡,又经历过这次生死之结,李白打算回到家人的身边,虽然他已经60岁了,手上也没有多余的钱财,但开始渴望家庭的温暖。

可是他的家已经没了,妻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去了道观修道,他彻底失去了家。

他不知道去哪里,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决定前往当涂,一是因为他的儿子在那,二是在那里他的族叔李阳冰是当地县令。

让李白欣慰的是,李阳冰把他当成家人全心全意地接待,李白或许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

不过李白的身体实在是糟糕,大不如前。他似乎感到自己将要死去,所以慢慢开始跟李阳冰回述自己的一生,并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虽然交代了后事,李白却躲过了这次死亡,不过身体已经渐渐衰老,他不得不回到儿子的身边,他明白这将是他毕生流浪的结束。两年后,62岁的李白在儿子身边离去,死之前作《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他渴望建功立业,却连最基本的考取功名的机会都没有,他一身才华,却只能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

李白的一生在希望与失望中交替,有人时他会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我麻醉;

无人时他会惆怅,对着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或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的疯狂像是一种掩饰,掩饰无人理解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安陆   李白   长安   翰林   杜甫   道士   诗歌   子女   皇帝   公务员   心疼   父母   公主   机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