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打假(6)-清宫御档解密史可法抗清全过程,还原历史的真相

导言

如今网络上大肆流传关于“扬州十日”这些野史,比如《扬州十日记》就把无数历史小白洗脑的“义愤填膺、振振有词”。细读具有代表性的野史《扬州十日记》全文内容更是思维混乱,自相矛盾,造假水平劣质不堪。下面我本着历史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态度,拿出本人的研究成果,从明末清初扬州府城池面积,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科举和目前考古报告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来打假这些毒害国人的百年野史,尽量做到让普通读者能轻松看懂。

不少网友没看过几本一手史料,不做相关历史研究,缺乏历史基本常识,一开口就是:“清朝故意删除了史可法抗清历史,国内无人知晓,从日本流传回来的《扬州十日记》告诉我们扬州十日的历史真相...”。我在这里想说:“不是无人知晓,而是你搞不到相关史料,也看不到史料中的原文内容”。清朝不但没有删除历史,在清宫秘档和扬州府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果要删除,各种官修历史早就删的干干净净了。下面我列举几本记载“史可法抗清”的古代一手文献。

第1本,官修正史《清宫扬州御档》

《清宫扬州御档》截图原样提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明清政府和皇室留下的原始记录,久存大内,秘不示人,属于最权威的文献。这是多铎向皇帝汇报在扬州的作战情况,没有造假的可能,在当时属于国家军事机密,对外不公开的。如今清朝早已不复存在,这些封存几百年的秘档才会公布于众,用现代话说叫战争解密,没有比他更权威的了。

《清宫扬州御档》

看上图,这份《清宫扬州御档》中记载清初定国大将军多铎任向皇帝呈上的战况奏折,汇报清军从中原南下,抵达扬州,军事占领扬州,再渡江抵达弘光政权临时国都南京的整个过程。时间、地点、人物、一些细节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是记载“史可法抗清”的源头一手历史。也就是说,关于“史可法抗清”的历史,只要对的上奏折内容,表示可靠性很高,反之就是伪造虚构的野史。根据这份秘档奏折我们可以获取以下完整信息:

(1)1645年4月5日,清军多铎率这一支部队从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起行南下,沿途城市俱已投降。

(2)4月13日,离开泗州,下令阿山,马喇希,富喇克塔等主要将领带兵前去夺占泗北淮河桥。

(3)4月17日,下令韩岱,伊尔德,阿济格尼堪,杜儿德等主要将领率军抵达扬州城北,缴获船只百余艘,当天在距离扬州府城周围20里安营扎寨,随后下令顾纳代,伊尔都齐,费扬古,吴喇禅,阿哈尼堪,格霸库等主要将领带兵在扬州城南缴获船只二百余艘。

(4)4月18日,清军抵达扬州城池下准备招降,但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及四总兵官、二道员等都誓死不降。

(5)4月25日,下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等主要将领率军攻打扬州城,当天就占领扬州府城,俘虏史可法等誓死不降的官员,将他们斩于军前,还有灭掉占据城中残余不投降的守军。

(6)5月5日,清军抵达扬子江边,福王朱由崧下镇海伯郑鸿达以水师守瓜州,曹总兵以水师守仪真汛地。

(7)5月6日,我军陈北岸,相拒三日。

(8)5月8日晚,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率舟师由运河潜至南岸。列于江之西,距瓜州十五里。

(9)5月9日,令梅勒章京、李率泰、率舟师五鼓登岸;黎明渡江,官兵陆续引渡;令左翼舟师留在江北,如果敌人来用大炮攻击。

(10)5月10日,闻福王率马士英、及太监们一起暗逃。

(11)5曰15日,清军抵达南京城。

特别强调:

1. 南明为抵抗清军南下最开始布置的一些兵力,经过一系列的自相残杀后,纷纷降清,到清军抵达扬州之时,史可法早就是少兵无援,孤守扬州城了。清军攻城之时,守城兵将虽进行抵抗,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并未经过残酷的争夺战,清军也未受到重大损失。清军虽靠武力攻占扬州,但扬州一役关系到夺取南京,平定江南,招揽明臣,收拢人心,统一全国的大业,影响深远巨大,清廷不会不顾及这一点。

2. 清军既然已经占领扬州城了,肯定以这里为后方资源补给基地,做好攻打南明临时都城南京的准备,根本没必要画蛇添足毁掉城池和搞大屠杀,因为清军不是掠夺式的撤出,而是要长期占领并治理扬州,扬州又是前朝的国家经济中心加交通中心的地位,非常重要,清军拿来即用,还求之不得呢。

3. 注意原文记载:“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阵前,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意思就是说占领扬州城后杀掉史可法和在城中反抗的残余守军。这是攻防两端的正常战斗伤亡,胜利一方肯定要消灭有生军事力量,这和屠杀没关系,不存在持续10天80万大屠杀的野史。

4. 扬州并未形成南明和清对战的主战场。战争中死人的多寡,主要是由双方投入兵力多少、时间的长短、战斗的激烈程度、使用武器的杀伤力以及军队纪律素质等诸方面因素决定的。清军攻打扬州不仅仅兵力悬殊,而且时间很短,战斗规模和激烈程度很普通,连长时间拉锯攻防都没形成,根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城战。

这里打假关于“十日”时间

1. 我通过换算时间得知1645年是乙酉年、鸡年;古代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此农历4月只有29天。

(1)农历1645-4-25换算阳历为1645-05-20

(2)农历1645-5-4换算阳历为1645-05-28

2. 清末在日本东京的造假者由于仓促伪造,没经过史料的比对,也看不到清宫御档文献,但又知道攻打时间是1645年4月25日,为了突出轰动效应,就伪造出一个向后顺延10天屠杀的结论,也就是截止到1645年5月5日。对比清宫秘档,5月5日清军早就离开扬州,已经抵达仪征扬子江边准备渡江攻打南京了,福王朱由崧为了阻止清军还派水师在长江上防御。也就是说清军从攻打扬州城当天再到清军离开扬州前一天的5月4日,(1645年4月25日~1645年5月4日)加起来时间不过9天,10天时间根本对不上。并且4月25日清军占领前,扬州城还属于明朝,中途谈判加战斗时间,直到清军占领后才属于清朝,严格说9天都没有,加起来才8天多,哪里来的持续十日?

3. 《扬州十日记》等野史,把清军塑造成机器人、铁人,战斗力开挂。描绘清军4月25日从攻城占领后,不停歇开始屠杀,不休息再接着持续屠杀8天,还不休息,第二天立马长途跋涉到仪征扬子江边,持续高强度作战没有任何喘息、休整的时间,比今日国际铁人三项赛还厉害。

4. 明朝的《洪都之战》,作为进攻方的陈友谅率主力军50~60万,攻打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坚守的洪都城,守军只有2~3万人,坚守了2个多月,这说明一点,古代城池防御的重要性,即使进攻方数倍于守军一时半会都攻不破。而“史可法抗清”攻守双方兵力调个,且悬殊更大,清军进攻方约3万,史可法率防守军民80万,依托高大的城池做防御,被清军瞬间攻破,简直荒唐至极!

5. 约3万人的清军,要在9天不到时间内,手刃80万人,平均每人要杀死30多人,就武器而言,一把刀无论如何锋利、坚硬,也是不敷用的,作战所需大量的武器供应如何解决?无论从生产环节和制造时间上都没法解决。

第2本,清朝官修《扬州府志》

《扬州府志》

看上图,来看清朝官修《扬州府志》,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 清军攻城作战手段用飞炮进攻,从扬州城西北角方向破城而入。

2. 提到扬州3位地方官员,知府任民育、知县周志畏、罗伏龙。

3. 我比对了史料,3个人信息完全正确,看下图。

《扬州府志》

《扬州府志》

第3本,明朝遗民史学家谈迁《北游录》和《国榷》

史学家谈迁,生于明万历年间,死于清初顺治年间。明朝灭亡后,他以《明实录》为本,在全国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创作了史书《国榷》,以寄托亡国之痛。因为参阅诸家史书,取材广博,选择谨严,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需要注意:顺治十年,距离清军占领扬州后相隔仅仅7年,谈迁去北京的途中停留过扬州,并且对扬州进行了一定的深度游,写了一本书叫《北游录》,文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在扬州的所见所闻,通过这本书就能判定谈迁对于记载“史可法抗清”的真实性、可靠性。

1. 先看《北游录》

《北游录》

《北游录》

《北游录》

《北游录》

看上四图,谈迁在扬州旅行期间,去过很多地方,提到许多当地历史,比如“董仲舒在扬州担任10年江都国相”,“东晋谢安在扬州”,“隋炀帝下扬州”,“欧阳修建平山堂”,“韩世忠抗金”,也提到了很多地名,比如:“扬子江、琼花观、两淮运司、蜀冈、二十四桥、观音禅寺、茱萸湾、大仪乡、邵伯镇、伊娄河、梅花岭、史可法墓”等等,交代的清清楚楚,和扬州历史完全符合,其中大部分名字或古迹保存至今。

2. 再看《国榷》

《国榷》

看上图,《国榷》原文记载:“丁丑,清虏晨攻扬州,发大炮攻西门,城楼立毁,守陴者俱吏民也,高杰部兵先逃尽,吏民午溃,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拔剑自刎,左右持救,乃同都督刘肇基缒城潜去;或云,引四骑出北门没。监军兵部主事何刚投井死,庶吉士吴尔壎被创死,扬州知府济宁任民育,官服坐堂上骂虏,诸生高孝缵公服自经于府学明伦堂”。

(1)根据书中内容,可以看出谈迁这本史书质量比较高。为什么?首先他写对了很多细节。从攻城方向来说,清军从扬州城池的西门破城,进攻手段上用了大炮,和官修历史一致。其次他不仅仅提到史可法一人,还写出了其他人物,比如知府,监军兵部主事,庶吉士等,最细节的地方他能写对扬州知府任民育是济宁人。还有开头“清虏”,这是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一切描述和用词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2)《国榷》中都既没有清军屠城,也没有所谓10天屠杀80万的记载。至少说明在顺治时期还没有“扬州十日”这个野史。如果有,谈迁肯定会写进去。因为谈迁开头就用了“清虏”来蔑视清朝,还有什么不能写的呢?需要指出的是谈迁写《国榷》的时候,他可没看过《清宫扬州御档》和《扬州府志》,靠他本人在扬州大量的实地走访出来的,如果扬州当地人不告诉他,他绝对写不出这么多正确的历史细节。

(3)《国榷》还是手抄本资料,不对外发布,当时清朝也不知道他私下写书。因此是一手原始性的文献,其价值很高。

官方发布关于扬州城的考古结论

1. 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有驻扬单位,并且联合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扬州古城范围进行多达几十年的考古。得出的结论明朝扬州城,分为旧城和新城,最终定型在嘉靖时期,一直沿用到1949年,本世纪50年代才拆除城墙,改为环城路。根据许多老市民回忆,当年还连带拆除了一面唐朝保留下来的老城墙。清朝只是鸠占鹊巢,没有重建城池,直接沿用明朝城池,扬州明清同城,所以那些野史中虚构扬州城池沦为一片废墟简直是一派胡言。

2. 《扬州城考古发掘报告》这是第一部有关扬州城遗址考古的权威国家报告,再现了扬州城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沿革,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翔实而准确的材料。彻底根除了“扬州十日”谣言。

3. 随着这20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以扬州古城区为中心,大力度向四周外围开发新城区,目前已经延伸到下辖区县了。注意一点,开发任何地产项目,考古队必须提前进场考古,考古结束确认地下没有历史遗迹才能动工建房,因此尸坑绝对漏不掉的。比如,2013年位于扬州古城西北郊某房地产项目,距今1400多年的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墓葬都能挖出来,何况80万距今才300多年的尸坑挖不出来?

4. 早在解放初期,考古部门以扬州古城为中心,展开了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如果真有80万大屠杀,连一个尸坑挖不出来?不留一点蛛丝马迹?可见这些野史结论连考古都通不过。

解析《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

有网友列举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布告中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个叫断章取义。布告要把前后完整原文发出来:“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撄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注意看这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果真如那野史记载既然多铎下令屠城了,还需要长时间谈判吗?直接大开杀戒得了,那后面为什么还要强调把妻子和孩子作为俘虏,既然屠城了还接受俘虏?不是自相矛盾吗?文言文里“屠”这个字并不一定就是屠城的意思,而是一种炒作,展示出自己战无不胜的一种威慑。有历史网友私下对我也补充了一些知识,比如《三国志-蜀书》提到“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后汉书》“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看见屠就理解成屠城,那么刘邦和刘秀不都成了杀人魔王了。实际上,古代的“屠”不少有炫耀战绩和攻克的意思。

2009年的网络谣言“螺丝结顶”

曾经网络造谣的“螺丝结顶”,扬州老城区有条叫“螺丝结顶”的小巷,不足60米长,住着50余户人家。多年前被网上评选为“全国十大灵异之地”,又被网友评为“全国八大鬼宅”,造谣说当年清军在这里堆尸体,这完全是满嘴跑火车,一片胡言。这个谣言在网络疯传的时候,当时就被扬州电视台辟谣了。现代快报的记者还实地做了走访,当地居民更是怒火中烧,气愤的很。对记者说:“我们无辜被黑,你们媒体一定要帮忙澄清”。

《扬州画舫录》

看上图,“螺丝结顶”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原文是:“浴池之风,开于邵伯镇之郭堂,后徐宁门外之张堂效之,城内张氏复于兴教寺效其制以相竞尚,由是四城内外皆然。如开明桥之小蓬莱,太平桥之白玉池,缺口门之螺丝结顶,徐宁门之陶堂,广储门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园,北河下之清缨泉,东关之广陵涛,各极其盛”。当地的一位老大爷也证实了螺丝结顶巷的来历,他的解释:过去这条巷子里曾有一个澡堂,虽说面积小,但设施全,吸引了四方街邻前来洗浴。由于该澡堂面积狭窄,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只好呈螺旋状上升,就像那螺蛳壳的形状,因此得名螺丝结顶巷。原来螺丝结顶只是清朝扬州曾经的一家澡堂名。

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扬州十日》的野史版本?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看上图《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孰意迩年以来,多有不轨之徒,捏作洗民讹言,煽惑愚众,以致无知之民,轻信惶惑,逃散作乱者往往有之...自元年(1644年)以来,洗民谣言无时不有,今将六年矣,无故而屠戮者为谁?民肯从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释”。《扬州十日》造假在清朝一直存在,到了中晚期更甚。我拿几本在民间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作品和权威历史进修细致比对,东抄西袭,抄袭版本多了,导致不同作者各自脑洞大开,剧情更是五花八门。从中我发现《扬州十日》有一个递进式造假过程:

(1)《明季南略》伪造个高杰2次和清军1次,一共3次屠杀80万,到这里伪造出一个80万数据,但没有十日时间。

(2)《乙酉扬州城守纪略》,伪造了一个时间,屠杀7日,但是没有十日时间和80万数据。

(3)《扬州十日记》全面造假,既有十日时间,也有80万数据,并且改成一次性屠杀80万。这个版本在晚清开始大肆在国内流传,我第一篇文章中列举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把他们的造假行径写进了《鲁迅日记》。

总结:

1. 明朝遗民、史学家谈迁是所有民间写“史可法抗清”作者中,唯一实地到过扬州的,还是距离“史可法抗清”时间最近的,并且对扬州有了深度的实地走访。亲自去看了史可法墓,他能写出那么贴近官修正史的“史可法抗清”的细节,足见他在扬州期间听当地人说的。这也就说明当时“扬州十日屠杀”的野史还没诞生。

2. 谈迁实地走访扬州后评价:“所以其地市易浩繁,非他处比”。意思说,扬州的繁华程度不是其他一般城市随便来比较的,说明当时扬州城在他眼里经济很繁华。对比其他野史说扬州城毁人亡,一片废墟焦土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谈迁,还有“史可法抗清”间隔一个多月后,第一任巡盐御史李发元视察扬州盐业评价“损益盈虚,动关国计”;戏曲家孔尚任在康熙早期到扬州办公,盛赞扬州的繁华,孔尚任更是评价“扬州为天下五大都会之一,为士大夫必游地”,是当时全国人才最向往的地方。清初只要实地到过扬州的名人,不约而同,一致盛赞扬州的经济繁华。试想真如野史记载的城毁人亡,一片废墟焦土如何在清初就能成为全国的天下五大都会之一?

3. 许多小白认为清朝文字狱,官方不可能记载“扬州十日”,然而“史可法抗清”在清朝官方文献是有记载的。如果真有大屠杀,官方完全可以全面封杀,不会留一点蛛丝马迹让你追寻,更不会在官修史料中记载这事了。

4. 关于“史可法抗清”,可靠文献中时间、地点、人物、一些攻城作战细节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提到了除史可法以外的其他关键人物,比如,卫允文、任民育、周志畏、罗伏龙、刘肇基、何刚、吴尔壎等。那些野史却写不出来,因为那些作者就没到过扬州,导致只能臆造开挂、胡编乱造、漏洞百出,这就是野史和权威文献的最大区别。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几本野史,我将会遵循递进式造假过程进行逐篇打假。

参考文献:

《北游录》

《国榷》

《明清扬州府志》

《清宫扬州御档》

《扬州画舫录》

《扬州十日记》

《鞑靼战纪》

《明季南略》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扬州十日记》证讹(金宝森)

《扬州十日记》是真是伪?(朱志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清宫   明朝   扬州   历史   野史   城池   南京   清朝   螺丝   全过程   真相   权威   时间   史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