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周令坤: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全球最卷,明年将迎来大洗牌

进入2023年春天,与万物一同进入旺盛生长期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势头。

尽管开年一两个月,国内的新能源车销量数据并不理想,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1月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48.2%。而在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已经达到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出口大国。

在德勤中国汽车行业领导合伙人周令坤看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跟所有创新产品一样,是沿着一条S形曲线在成长的,如今,它进入了从“早期尝鲜者”向“早期主流者”过渡的阶段,中国市场已经比全球跑快了大半步,新能源车的高渗透率和市场的快速发展,给车企出海创造了先机。

从小众主流走向大众主流,回归消费者需求

当燃油车的主流用户转向新能源车时,新能源车企早期很多宣传点比如智能化、科技感等标签就没有那么有效了。因为主流用户与先锋用户不同,前者更关心车子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它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实惠和便利?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中期,市场会细分出更多元的用户群体和用车场景。这也要求厂商要聆听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元的产品组合、主打不同的技术和卖点,服务模式也应该更有针对性。”周令坤说。尤其对于传统主流燃油车消费者而言,是否会增加几万的预算购买他们实际感知并不强,或是并不看重的智能配置?因此,随着产品品类的细化、需求的下沉,主机厂不会不顾成本地去堆砌最先进的硬件,而是更综合考虑性能和成本。

新能源车企加速出海,深入欧美市场腹地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82.4万辆,同比增长61.6%。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688.4万辆,在全球的比重从2021年的53%增长至63.6%。

数据来源:中国乘联会

“全球其他区域乘用车市场的电动化进程,是明显滞后于中国的。从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来看,欧洲是17%左右,美国是7%,都低于中国的25%。中国新能源车企原本以满足本土需求为主,但在这两年,已经能在全球市场展开竞争了。”周令坤提到,德勤对新能源车企的全球化做过调研,并在2022年10月发布了一份名为《从出海向全球化飞跃中国车企的第二增长曲线》的报告。

“我国车企正在逐渐摆脱对投资预算、品牌接受度等进入壁垒的担忧,纷纷开启‘迎难而上’模式,不再只盘桓于欠发达市场,而是将布局目光放在体量大、成熟度高的北美与欧洲核心市场。在我们的调研中,所有车企均计划在未来3~5年重点布局德国、法国等欧洲主力汽车市场,75%的车企决心进入北美市场。“

摘自德勤报告。

新能源车的大考验,在2024年之后

虽然新能源“国补”(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在2023年落幕,但在周令坤看来,在今年政府“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任务”的当下,后续还是会有许多其他措施作为支撑。

比如在国内,有免征购置税、在限牌城市让新能源车有更高路权、地方性的购置补贴或消费券等。因此在我看来,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还是有政策托底的,而在那之后,它能否和燃油车同台竞技,就要受到考验了。”

那么,能存活下来并与燃油车掰手腕的新能源车企,必须具备什么能力呢?周令坤认为,有四点非常关键:需求挖掘和产品开发能力、核心技术的掌控力、更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还要有用户运营能力和软件生态能力。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还有大量购车需求和场景没有被满足。“比如紧凑级市场纯电动的渗透率仍较低,还没有现象级产品;北方区域市场由于低温等环境的制约,至今也没有好的产品,这些都需要车企对市场需求进行更多挖掘。“

对话

德勤中国汽车行业领导合伙人 周令坤: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是全球最卷的

周令坤,德勤中国汽车行业领导合伙人,拥有PMP资格认证及工信部高级项目管理师资格认证,负责汽车行业总体业务运营,专注推动汽车行业的方案创新与重点客户服务。

南都·湾财社:德勤的研究提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消费者更加愿意尝鲜和为科技付费。那么,当前我国新能源车在智能化方面的发展做得怎么样?

周令坤:德勤每年都对全球汽车消费者做调研。从过去几年的结果看,中国消费者与全球其他区域的消费者相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对于电动车科技性的感知更深、需求更强,而且对智能化自动驾驶的接受度更高。 “总体来说,我们的用户群体对新兴技术的宽容度更高、用户基础更好。“

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科技感上的体验参差不齐,或是用户对科技的感知度不强、体验不好。比如头部车企通过硬件预埋的方式搭载了很多高性能的硬件,比如激光雷达,超大算力芯片等,消费者提前支付了硬件成本,但受制于企业软件开发能力和开发进度,这些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还不成熟,还处于期货状态或使用场景受限制,又或者企业宣传和产品最终交付存在差距,这也就造成消费者的预期与实际体验有比较大落差的原因。

智能化在中国市场有很强的用户基础,而且远远未被主流车企所满足。怎样才能给消费者带去科技赋予的价值感呢?我们认为,强感知的智能化体验,得等到智能驾驶能够大规模使用时才能实现。因为智能驾驶有个特点,它解放的是人的器官,比如手、脚、眼睛、大脑。只有实现了这种解放,智能座舱的体验,比如更智能的语音系统、比手机更流畅的车机系统,让用户产生高黏性的车载生态,才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智能化溢价。

因此,产品设计的底层还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打科技概念不能只是堆料,软件和智能化的体验才是竞争的胜负手。所以现在很多车企开始强调软件部门,要引进高端软件人才,将大量用户数据导入设计场景中,才能主动推送更多的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应用和智能化功能。

南都·湾财社: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已经成了大趋势,那么我们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周令坤: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优势包括:供应链、成本、产品智能化的先发优势。从供应链看,中国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三的锂电池,全球70%的电池正极材料和85%的负极材料产能都在中国,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优势决定了我们拥有更低的生产和供应链成本,车企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此外,中国电动车产业和智能化的有机结合,使得智能座舱等科技属性成为我们新能源产品的一大差异点,这些都是中国电动车出海的核心优势。

劣势的话,国外市场的政策法规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点,包括欧美国家对智能网联和个人隐私数据的严格监管,新的本地化建厂/采购等要求,都给出海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例如欧美国家正通过碳壁垒(新的电池法案)或是限制性的法规(美国削减通胀法案)等,提高新进入者的运营成本,削弱中国企业在生产和供应链上的成本。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性上,和海外车企相比还是有劣势,尤其在面对欧盟的碳关税贸易壁垒都会有潜在问题。中国车企对于“双碳”目标都做了各自的时间表和承诺,但从实践角度看,在很多具体举措上,还是欧洲市场走得更快。其实在脱碳问题上,供应链的管控力度是否跟得上,能否将整个价值链给串起来,体现的不仅是企业的格局和社会责任感,更是品牌竞争力的一种表现,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南都·湾财社:您提到2024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就要面临真正考验。那么,到底是新势力品牌较有优势,还是合资品牌后劲更足呢?从目前能做出预判吗?

周令坤:中国拥有全球最“卷”的新能源汽车竞争环境,早期的新能源车消费者已经被蔚小理等新势力“教育过”,对于车的智能化、科技化有很高期待。不管他们是否有真实需求,对于软硬件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而跨国的合资企业本身在产品开发上的周期就比较长,有非常严谨的启动工程,在开发思路上,往往也是基于全球消费者来定义的,很少针对中国用户的特点做开发,因此会跟国内市场有一些脱节。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合资品牌已经把部分研发力量放在中国,对中国市场的针对性会越来越强,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迹象。随着新能源汽车走向主流,传统车企产品的可靠性、供应链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品牌的认可度等优势都会体现出来,因此,未来的市场孰优孰劣,还没到可以下判断的时候。

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新能源   中国   全球   消费者   主流   明年   需求   智能   用户   汽车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