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张幼仪可怜,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后半生有多可恨

“徐志摩就是个大渣男!明明跟张幼仪都结过婚了,却还要去追求林徽因!”

“别再歌颂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了,多想想那个可怜的张幼仪吧!”

几十年来,在徐志摩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中,他的前妻张幼仪始终扮演着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的形象,令很多人为之感到深深地同情和惋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段包办婚姻中可怜至极的张幼仪,在后半辈子却曾做过很多令人发指的事儿。

这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提出来,都会令人恨得咬牙切齿。

那么,张幼仪的后半生到底做过什么可恨的事情呢?她又是如何从“可怜”转变到“可恨”的呢?

可怜的前半生——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

张幼仪一生最大的不幸,一来自于那个吃人的时代,二来自于丈夫徐志摩。

徐志摩出身于硖石的名门望族徐氏,家中从明朝正德年间就开始世代经商,攒下了令人咂舌的丰厚家业。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他创建有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人和绸布号等多家产业,是远近闻名的硖石第一首富。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又是徐家的长孙独子,徐志摩从小就过着舒坦优渥的公子哥生活。

这也是他后来在追求爱情时毫不顾忌,大胆无畏的重要原因。

不过我们都知道,在遇到真爱之前,徐志摩先遇到了自己爱情路上的“绊脚石”——张幼仪。

旧时候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张幼仪能够和出身显赫的徐志摩被包办婚姻,自然就说明她的出身也并不简单。

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江苏省宝山县的一个名门世家,与徐志摩的“民商”家庭不同,她的家庭更偏向于“官商”。

张幼仪的祖父是清末官员,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几位哥哥则更加厉害,都是当时的政界中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虽然是封建传统的大家庭,但是由于张幼仪的几位哥哥接触过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明,所以张幼仪不仅在幼时避免了“缠足”的悲剧,还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示范学校接受了先进教育。

然而,学校先进开明的思想教育,并没有打消封建传统家庭给张幼仪造成的“相夫教子”女德观。

张幼仪那几个看似开明的哥哥,也同样如此。

1915年,张幼仪那正任浙江都督朱瑞秘书的四哥张嘉璈,在巡视学校时,发现了徐志摩这个未来可期的“有为青年”。

他发现徐志摩胸有大志,又才华横溢,前途不可限量。在发现徐志摩出身的徐家是江南富商,资产雄厚之后,张嘉璈便起了政治联姻的想法。

这个想法得到了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强烈认可,而他所看重的,则是张家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

就这样,两家一拍即合,一段包办婚姻下的惨烈悲剧,至此拉开了序幕。

这一年,张幼仪只有15岁。

嫁给徐志摩之后,张幼仪当起了相夫教子的“少奶奶”。

在外人看来,她的婚姻应该是值得艳羡称赞的。毕竟公婆满意,家产丰厚,嫁的还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

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段婚姻比黄连苦一千倍,比莲子苦一万倍。

接受过新式教育,又最讨厌规矩和束缚的徐志摩,对于这段包办婚姻只有排斥和抗拒,没有丝毫的欣喜。

对于家中强塞给自己的妻子张幼仪,也只有厌恶和鄙夷,没有丝毫的爱慕与珍惜。

也许刚开始,徐大才子也有过恻隐之心,想过要与张幼仪好好地培养感情。

然而当他发现张幼仪一长得不漂亮,二打扮土气,三没有文化,四又思想庸俗封建后,这种微弱的恻隐之心便彻底消失了。

像是为完成任务给父母交代一样,徐志摩即便再厌恶,晚上依旧会跟张幼仪同房。

于是,在结婚两年多以后,18岁的张幼仪生下了两人的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

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感情的润滑剂。生下阿欢后,张幼仪满心都是喜悦和期待,以为丈夫徐志摩会看在孩子的面上,对自己好一点,给自己一点感情。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阿欢出生后,自觉已经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徐志摩,没过多久就潇洒地拍拍屁股,前往美国留洋去了。

可怜的前半生——惨烈收场的爱情

在张幼仪的想象中,丈夫抛下妻儿前往美国,就是想要抛下累赘和责任,到国外去继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公子哥”生活。

事实如张幼仪所想,但也有所偏差。

那时候的徐志摩向往爱情,却没有把爱情当成全部。

到达美国后,他积极学习历史学、银行学以及经济学的知识,期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

此外,他也参加了在美留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积极发表并传播爱国思想。

第二年,他又转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留洋学习。

这样的生活充实又简单,徐志摩过得非常快乐。然而这种快乐的背后,却是张幼仪深深的痛苦。

看到张幼仪每日郁郁寡欢,思念丈夫,她的二哥张君劢倍感心疼,对徐志摩心怀不满。

于是他给徐志摩去了一封信,这封信令徐志摩被逼无奈之下,将张幼仪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当游轮经过漫长的行驶,终于抵达大洋彼岸,迎接张幼仪的,是徐志摩明显的不耐烦和怒气。

张幼仪曾回忆说:

“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凉了一大截。那天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西装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没有见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一眼便晓得了那就是他。”

“因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群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远赴大洋彼岸,迎接自己的却是丈夫的不满与怨怼,这放在任何一个女人身上,都是最令她伤心和难堪的事儿。

不过当时的张幼仪牢记着二哥劝自己的话,给自己暗暗鼓劲儿,期待着能够通过在异国他乡的温暖陪伴,挽回丈夫的心。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

到达英国后不久,张幼仪就再次怀孕了。当她激动地把这个喜讯告诉徐志摩时,得到的却只有无情的两个字:打掉!

原来,当时的徐志摩已经结识了外表秀丽,有文化有内涵有思想的林徽因,并对她展开了狂热的追求。

但是林徽因对徐志摩这个有妇之夫并不感冒,她委婉地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

然而谁知道,追求失败的徐志摩丝毫没有将此归因于自己的外貌、家世、学识、人品等因素上,而是完全归咎到了自己与张幼仪的包办婚姻上。

他执拗地认为,就是张幼仪的存在阻碍了他追求真爱。

于是徐志摩不顾及张幼仪正怀有身孕,也不去想那个年代打胎动辄都会丢了命的危险,无情地要求张幼仪把孩子打掉,并向她提出了离婚。

丈夫都已经如此绝情了,按理来说张幼仪也该当断则断,一别两宽了。

然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张幼仪竟然最终选择了生下孩子,想要用孩子去挽回无情的丈夫。

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张幼仪失败了。

1922年,张幼仪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促成了中国史上第一桩依据《民法》的西式离婚案。

离婚后,徐志摩高兴地在报纸上宣告了自己离婚的好消息,并拿着离婚书激动地跑去继续追求林徽因。

而张幼仪,则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与不堪之中。

在当时那个年代,还从未出现过这种离婚方式,大多数人的思想还都比较封建,在他们看来,什么离婚,说的倒是好听不就是休妻嘛。

张幼仪曾说过:“在徐志摩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才是最爱他的。”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她令放下尊严与自我,全心全意爱着的男人,在看到她照片的一眼,就嘴角下撇,用极度鄙夷嫌弃地语气评价道:“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是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她也许不会写浪漫的诗,不会说俏皮的话,但是她沉默坚毅,孝敬公婆,举止端庄,绝没有徐志摩所认为的那样不堪。

只可惜,爱情不能强求。在张扬自我的大才子徐志摩眼中,张幼仪就是那么一个既没有颜色,又没有见识,世上最呆板无趣的女子。

在失去爱情和婚姻后,张幼仪又迎来了另一个沉重的打击。

1925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因腹膜炎不幸夭折。

张幼仪的人生彻底跌入了谷底。

二哥问她:“你以后该怎么办呢?”

张幼仪想了想,回答道:“我想继续读书。”

曾经因婚姻而戛然而止的教育,在离婚后再次接续,张幼仪那可敬又可恨的后半生,开始了。

可恨的后半生

张幼仪离婚后,公公徐申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个贤惠的儿媳。

在得知张幼仪想要继续教育后,他给张幼仪寄来了200美元的支票,并告诉她说安心学习,以后每个月还都会继续给她寄钱。

在公公的支持下,张幼仪在德国学习了幼儿教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爱子彼得去世后,伤心欲绝的张幼仪回到了国内,开始了自己从“落魄下堂妻”“成功女商人”的巨大转变。

1928年,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成为了上海滩金融街的一方大鳄。

在他的支持下,张幼仪开始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此时,张幼仪的前公公徐申如和她的八弟等四人,注资创办了一家名为“云裳”的服装公司,推举张幼仪成为了该公司的总经理。

在商界呼风唤雨的张幼仪,在政界同样也是威风八面。

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创办了国家社会党,委任张幼仪管理该党的财政事务。

这时候的张幼仪,可以说完全摆脱了“包办婚姻下可怜受害者”的形象,而成为了人人敬佩不已的成功典范。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隐藏在这光鲜与成功背后的,是张幼仪在抗战中做下的罄竹难书的“恶”!

1937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英勇的爱国人士纷纷挺身而出,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个华夏大地,到处是纷飞的战火,破碎的山河,以及受苦受难的同胞百姓。

然而这些却并没有被张幼仪看到眼里。

浸淫商场多年的她,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呆板的家庭主妇,她已经被锻炼出了非常敏锐的商业眼光。

此时她所看到的,只有可以哄抬百倍价格的战备物资,可以赚的盆满钵满的棉花和黄金。

她敏锐地意识到:发财的机会来了。

当被后人斥为“渣男”的徐志摩为了民族命运而进行深刻思考时,他那“可怜”的前妻张幼仪,正在大发国难财。

张幼仪挣到的第一笔“国难财”,是军装染料。

当时战争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无数中华英烈男儿为了守护国家和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的部队牺牲的只剩下一小半,有的甚至全部为国捐躯。

于是,抗日部队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建与改编,为了更好更有组织地打鬼子,统一部队军装的颜色,就成了无法忽略的问题。

而这,却被张幼仪抓住机会,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敛财。

她拿出自己离婚时分到的所有资金,再加上娘家赞助的钱,全部用来囤积了一大批染料。

当部队需要统一颜色的军装时,她便坐地起价,用比进货价高出几十倍的价格,将这些染料卖了出去,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次大发其财,令张幼仪尝到了甜头,之后又做出了更多可恨的行为。

由于战火的荼毒,国内棉花的主产区华北沦为战场,当地的棉花被日军抢占,这就导致了全国棉花紧缺,战士们缺乏冬季作战的棉服。

而这,又给了张幼仪发财的机会。

张幼仪再次拿出资金,加上在政界呼风唤雨的哥哥们的支持,肆无忌惮地囤积棉花。

在抗战棉服最紧缺,战士们最艰难的时刻,她坐地起价,用高出进货价几十倍的价格将棉花卖了出去,再次赚了个盆满钵满。

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棉花价格涨到最高点的时候,张幼仪为了赚钱,甚至还将黑心棉军装卖给了抗战将士,用他们的苦难与生命,换取了自己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产。

此外,她还在战时大量囤积黄金,哄抬物价,导致货币贬值,百姓生活更加无以为继。

这时候的她,哪里还能看得出一丝的可怜,一丝的无辜!

后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张幼仪移民到了香港,并在那里嫁给了一名叫苏纪之的医师。

在1972年苏纪之去世后,她又带着自己所有的财产,搬到了美国,并于1988年在纽约逝世。

张幼仪的前半生毋庸置疑确实是可怜的。

封建的思想,时代的不幸,丈夫的无情,全部都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没有片刻欢愉。

然而前半生的不幸并不是她后半生做出如此可恨行为的借口。

当我们在指责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冰冷无情时,是否也应该想一想,那个浪漫自由的诗人,那个为了民族命运而深刻思考的才子,是不是早就看清了张幼仪是个自私自利、冷酷趋利,毫无爱国情怀的女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后半生   可恨   开明   生下   封建   棉花   世人   丈夫   婚姻   思想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