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风后遗症-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

(四)中风后遗症

【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只出现半身不遂及口眼㖞斜症状。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因,病位在脑府,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因忧思恼怒,或劳累、房劳等原因,导致风阳扇动,风火相扇,气血上逆;或因恣食厚味、脾虚痰湿内生、化火动风,风阳夹痰上蒙清窍,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之气逆乱发为闭证;若正气虚衰,可致阴阳离决变生脱证。如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则出现经络失常的症状。

【临床分型】

1.风痰瘀阻证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黯紫,脉弦滑。

2.气虚络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诊断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5.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渐清,痰火渐平,但有半身不遂、口㖞、语言謇涩或失音等症状时进入中风恢复期。

6.脑脊液及头颅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1.靳三针疗法

主穴:

脑三针、颞三针、舌三针、手三针、足三针。

配穴:

风痰阻络,针刺丰隆,以化痰息风;气虚血瘀,针刺气海、血海,以益气活血;肝肾亏虚,针刺太溪、风池、肝俞、肾俞,以滋补肝肾、滋阴潜阳。语言障碍,加舌三针、手智针、足智针。

2.其他疗法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选1.5~2寸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时和留针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此法在半身不遂早期应用疗效更好,留针时间可延长至数小时。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各选2个穴位或面部取1对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采用断续波或疏波,以局部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和面瘫。

(3)穴位注射: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4穴,采用灯盏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2~4ml,每穴注射1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停7~10天,继续第2个疗程。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电针   半身不遂   脏腑   不省人事   穴位   针刺   疗程   肢体   阴阳   不利   麻木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