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发展受到冲击,很多人思想僵化,连婚姻都和财富相关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数千年前,世界上各大洲在不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诞生了带有不同特色的文明。

其中西欧地区的文明,以其先进性引领了近现代社会的潮流。然而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欧社会却还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世界史学家一致将中世纪的西欧形容为“黑暗的时代”。

中世纪时期,西欧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还十分地低。在生产力条件的不足的背景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没有得到好的发展。

尤其是城市,在这一时期原本有快速发展势头的城市也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受到了限制。这一时期,旧有的城市文明开始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城市文明的瓦解,逃往了乡村。

这些逃往乡村的城市人,为偏僻的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活习惯、发展理念,对原有的西欧乡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西欧乡村发展模式。

在这套崭新的发展模式的引领下,西欧乡村人口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与冲击。在城市人口流入乡村之前。西欧的农村人,一辈子都局限于小小的乡村之中,对外界的事物没有认识,即便是对于婚姻这种终身大事都没有太多讲究。

然而在城市人口流入乡村之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发生了碰撞交流。乡村人第一次知道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财富对人的重要性;此后,乡村人的思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思想僵化:他们变得对财富越来越渴望,就连婚姻都和财富有关。

黑暗的中世纪:城市人口大规模涌入乡村的原因

世界文明在地理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下,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总体上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两种。

一种是以农耕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江文明。另一种则是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海洋文明。西欧文明毫无疑问地是属于后者。

作为海洋文明中的典型,西欧社会的经济大部分时间上都处于繁荣期。中世纪时期,整个西欧社会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首先是各国之间的征战不休;它们和中国不一样,西欧这片土地上很少存在统一的政权,而都是分裂的小邦国。

中世纪时期,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在西欧诞生。这些国家为了消灭其他国家,建立统一的政权频繁地发动战争,给西欧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宗教束缚则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另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这一时期,天主教廷成了西欧宗教世界说一不二的老大。天主教廷拥有数量庞大的教徒,向教徒们征收大量的宗教税,并且还拥有诸国国王赠予的土地。因此天主教廷实际上形成了所谓的“教廷国”。

教皇的实力甚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在这种背景下,天主教的思想统治了整个思想界,西欧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了要成为天主教徒的思想。天主教长久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文化。

正因如此,中世纪的西欧处于长期的混乱之中。频繁的战乱以及天主教廷的重税之下,城市文明难以继续发展下去。大量的城市人口只能涌入农村之中。

前文说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碰撞,导致了农村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婚姻观念,变得愈发与财富挂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西欧城市人口涌入对农村婚姻的影响

实际上西欧和我国虽然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但是在乡村文明上却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婚姻观念。

中国农村的农民,世代以耕种放牧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一年到头来都难以积累下什么财产。

可以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农民的后代也只能一直是农民。

西欧的农村也是如此。虽然西欧以商业贸易作为主要产业,但在农村中农民也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生活。

在农村中同样存在着拥有大量田产的群体。只不过由于中世纪的西欧还远没有进入封建社会,所以这群拥有大量土地的人,不称作地主而是称为“庄园主”。

这些庄园大部分都是来自城市的西欧人口。他们带着自己的财富来到乡村购买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乡村之中的特权阶级。

在这些特权阶级的剥削下,西欧农民和中国的农民一样,连维持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自然没有心思去关心什么婚姻。

可是特权阶级们不一样,他们为了在乡村长久地稳固自己的地位,便开始插手起了农村人的婚姻大事。

对于这些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特权阶级来说,在城市中不乏一些普通人通过婚姻走向了更高的阶级。

因此为了在农村之中维持自己的地位,他们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刚好农村人因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生活。这些特权阶级们便“乐于助人”地插手了农村人的婚姻生活。

特权阶级对于农民的婚姻做出了如下几点规定:

第一点农民绝对不允许和其他阶级或者其他地方的人之间通婚。对特权阶级们来说,他们掌握着农村之中的大部分土地,是整个食物链中的顶端,他们自然不允许底层的农民通过婚姻实现阶层的跨越。

不过这一点并不是特权阶级们最担心的。因为尊卑的观念早就刻在了底层人民的心里。基本上不会有农民去实现跨越阶级的婚姻的。农民们也知道这不现实。

特权阶级们最担心的是农民和其他地方的人结婚。和其他地方的人结婚,意味着这个农民很有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生活。

对于特权阶级来说,农民就是劳动力是自己财富的来源,他们自然不肯因为婚姻而白白损失掉自己的劳动力。

特权阶级的第二条规定,就是为了剥削农民而制定的。他们为了展现自己的人性化与“仁慈”在第一点规定后,又附加了另一项条件,如果农民实在是想要和其他地方的人结婚,那么就必须缴纳婚姻纳金。

婚姻纳金听起来是不是很陌生。实际上这其实就和一种税收没有分别。如果你想经营商业就必须交商业税。

同样的如果农民想要跟其他地方的人结婚,就必须对特权阶级的损失做出相应的“补偿”这便是所谓的婚姻纳金。

这样一来,在高额的婚姻纳金下,那些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民,又哪里拿得出钱来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呢?

所以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农民,基本上很少和其他地方的人结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除了特权阶级们的经济条件限制之外,宗教文化对于西欧乡村婚姻的影响也非常大。前面提到过中世纪的西欧之所以被人们称作“黑暗的年代”,和宗教对人们的束缚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或许有人会认为,宗教对于偏远僻静的农村影响没有那么大,毕竟农民们每天忙着耕种,应该不会有什么精力去信仰宗教了。事实并非如此。宗教对西欧乡村的影响远在城市之上。

可以说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宗教因素。

一般来说,农村都会有一座大教堂。乡村中如果有新人结婚,就必须到教堂去进行,只有经过神父主持的婚姻,才具有合法性。

农村中的特权阶级们,也希望看到宗教在乡村中流行,因为有了宗教之后,便更利于他们实行愚民政策,他们宣称自己所制定的婚姻制度都是上帝的旨意。在宗教的名义下,人们自然深信不疑乖乖遵守。

这样一来,特权阶级就将底层的农民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替自己生产更多的财富。因此每个乡村的教堂,基本上都是当地特权阶级出钱修筑的。

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西欧乡村之中,天主教廷的宗教文化,有着多么恐怖的影响力。在宗教的名义下,农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特权阶级们的婚姻政策,受到他们的奴役。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中世纪末,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被解放了。农民们渐渐意识到,特权阶级口中所谓代表上帝旨意的婚姻政策,实际上只是他们为自己牟利的借口。

因此人们开始反抗这种政策。为了实现阶层的跨越,农村人在婚姻生活中越来越将物质财富放在首位。

这一时期,西欧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父权家长制开始诞生。一个普通的家庭想要实现阶级的跨越,要么就要与一个拥有财富的家庭进行婚姻结合,最不济也要“门当户对”。

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下,没有人再甘心当受特权阶级剥削的羔羊。农民们都想改变命运,成为特权阶级。

西欧社会和中国一样,同样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物质财富在婚姻中地位的上升,而愈发地严重。

人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妻子,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绞尽脑汁。为的就是能通过男丁的婚姻,让自己家庭在社会上的阶层地位更上一层楼。

相比之下,女子的婚姻利益就被忽视了。在婚姻里因为金钱,父母主动逼迫孩子嫁给那些年龄比较大的。

结语:

其实像西欧农村的这种婚姻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非常常见。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在批判这种有着“拜物教”性质的婚姻文化。

深究这种婚姻文化出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人性深处的利己主义在作祟。

参考资料:

《全球通史》

《欧洲中世纪简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西欧   中世纪   婚姻   特权   阶级   乡村   宗教   农民   农村   思想   财富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