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文史:公修八代伯高祖御史公墓碑

公修八代伯高祖御史公墓碑


碑文大意:

一百年前筹备修族谱,把全族各个谱本收集齐全,放在桌案上。没想到校订没完就遭受火灾,那些族谱都被烧掉,连一个字都没留下。

幸亏高祖父、祖父都活得岁数大,且身体康健,了解老事多,善于给小辈讲解。所以,关于家族以前的事情,能够得到一些传闻。

我们家族,始迁祖于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迁到郓城,此后,一代一代务农读书,德行很好,却没有出来做官声名显要的。家族的荣耀,是从担任过御史的八世祖李素开始的。

李公以素为名,字号失传,学问深,德行高,是郓城县举荐到国子监的岁贡,进入官员队伍后,历任地方知县知府,又任浙江观察使,所到之处,多有好的政绩。后来蒙召担任御史,年老以后退休,活了九十四岁。李素公去世后,地方官员士绅举荐,列入乡贤祠奉祀。李素公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都能继承先辈的事业。

可惜,到了明末,遭到厄运,逢乱世之凶,家随国破,受到抢劫焚烧杀害,非常悲惨,人丁都被杀尽。李素的直系亲属被害,他的旁枝亲族也都因为战火,到处逃亡藏身,无法为李素公确定立嗣。

清朝建立以后,到现在虽经一百多年的太平岁月,但现在的族人与李素公相距年代久远,隔了好多代,老林上的树木都枯没,坟墓毁坏。李素公作为一个名声显赫的官员,他的墓却成了无主孤坟,真是让人哀叹!

前年五月上旬,张公到郓城来任知县,他重视文化,要求修建乡贤祠,让各家将乡贤的神位补送过去。

保仁、玉显召集族人商议,提出乡贤祠在县城内,虽然荣光,但在村中也应有纪念之处。李素公的棺木岁久腐烂,应当为他立个墓碑。当时有人质疑这个事,说宋朝名将狄青,出身贫寒,后因功当了大官,还不拿唐朝名臣狄仁杰来抬高自己呢。我们这边,李素公的直系后代已经没了,我们这些人都是旁枝,都在五服以外。现在越位替他的直系做这个事,是不是会被人笑话,说咱冒充后人硬扯关系?

保仁非常严肃地驳斥道: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李素公名声和业绩显著,系地方上的重大人物,正是死后可以享受祭祀的人。即使外姓人倡议为他立碑,也没有人笑话他多事。何况我们这些人,与李素公虽不是一个分枝,但我们本是一个家族,现在人家张知县有建乡贤祠 这个好意,为咱们李家出主意延续家族的荣光。咱们并没有人争他的遗产,不想成为他的后嗣,一点私心都没有,谁能说咱的不是?

确定立碑后,又有人怕财力物力困难,提出这个事以后再办。他们的理由是,咱们家族的人,大多比较贫穷,又遇到不祥之年,连下一步的粮食都难以筹集,谁有精力替别人办理这没有财力物力支撑的事?

主事的人说:这事不难。咱们家族东林老填坟地虽然与李素公的坟墓没啥关涉,以前经众人集体当出去了。后来我父亲和兴然伯父、深仁哥哥一起,拿自己的财产赎买回来。一年一年地随收随支,还有一些余项,现在已经积累到五十千,可以全数拿出来作为捐款。如果这些钱不够,那就族中各家按地亩和人数捐助。如果再不够用,那就把饥寒之家排除在外,其他家庭加倍捐赠。大家务必竭心尽力,盼望这个事能早日办成。众人齐声响应说:真好,真好!

有这样的努力,啥事干不成!于是,召集工夫采石运输制镌刻,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密切协作。明白人主持经办,廉洁的人负责钱物进出,身体强健的人出力流汗任劳任怨。这个事不超过一个月就完成了。虽然限于财力物力,不能做得更大更好。但做成这样,已足以让世人观瞻,能立之长久。

考虑到决定办事此事及参与此事者的辛勤劳作,都不可湮没,于是,陈述以前听说的事情以及最近办理的事情,刻在碑的背面,以便让后人知晓。

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三月上浣吉立

八代侄曾孙(姓名略)九代(姓名略)薰沐谨记


原文:

百年前谋修家乘,汇阖族诸本于一案,校订未毕突厄回禄,只字无遗。幸高祖暨祖世寿且康,多识旧事,善讲说训幼辈,故得略有传闻云。盖始迁祖于明初自洪洞来郓城,耕读相承,世有隐德久,乃发祥于御史公。

公讳素,字失传,学邃行高,由明经通籍。历令守,迁浙江观察使,所在多善政。蒙内召任御史,年老致政,寿九十有四。既捐馆,绅士公举崇祀乡贤,二子三孙皆克荷先业。

运际阳九,家随国破,遭流贼之变,劫夺焚杀,惨无孑遗。正派既歼,诸从各以兵燹,余生奔亡竄伏,无能为公立后者。

国朝定鼎,虽承平百余年,而时远代隔,松楸尽摧,坟域就圯,□巍巍名臣,衣冠处竟成无主孤坟,吁可哀也已。

前岁夏五月初旬,张公来治郓,崇重文献,饬修乡贤祠,令各家补送神位。

保仁、玉显会族议,祠在县治内虽荣,□远□木□□就腐,盍遂为公建墓碑。有曲谨者献疑言,狄青骤贵不敢自负梁公,君子题之。今公无嫡嗣,我等皆旁支服尽,人越代将事,恐不免拜老子墓冒和靖枝之诮否。保仁正色折之曰:是何言,与公名业懋著,塑乡桢,所谓殁而可祭于社者,虽异姓人倡议成美,未有笑其多事。矧我等支派虽分,本原实同。今仰承仁侯雅意,为我宗兖谋延誉,原非有瓜□遗产□承□裔之私,其谁能非之!

议既定,又或虑物力艰难,欲迟其事。“我宗多窭,人值兹岁祲日,谋再食尚不给,谁暇代作无米炊?”主题徐应曰:“是不难,吾东林老茔地虽与公墓不相涉,前经众人当出,吾父与兴然伯、深仁兄叔侄三人,以己财赎还,随年收支,不无余项,现积有五十千,可罄其数作蠲项。不敷则计地若丁,纠钱接捐,再不敷则差免饥寒家,重捐倍输,务必协谋竭力,蘄蚤奏成功。”公众齐声响应曰:善哉善哉!

□□□兹,其何事不济。遂召工伐石辇运磨镌,相继偕作,明者主经营,廉者掌出纳,故与健者效奔走任劳。役不愈月而告工浚。虽限于物力,不能丰丽,亦□足以具观瞻,历以长久。

念倡议决计及襄事诸之勤劳,皆不可设,遂述旧闻及近事,载诸碑阴,以示后之人,

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三月上浣吉立

八代侄曾孙(姓名略)九代(姓名略)薰沐谨记


卢明注释:

家乘:家族历史,一般指族谱。

回禄:火神名,借指火灾。

明经: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公讳素:李素,郓城人,岁贡,光绪版《郓城县志》有记载。

通籍:出来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致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告老还乡。

兵燹:战火焚毁破坏。

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

阳九:灾害。古代术数家的学说。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

张公治郓:姓张的官员到郓城担任知县。郓城古志对清中期知县资料记载不全。知县中有个叫张鹏程的,不知是否为此“张公”。

拜老子墓:道教以老子为尊。唐帝为标高声价,认老子为祖。

冒和靖枝:宋代林和靖(林逋),称“梅妻鹤子”(梅是他的妻子,鹤是他的儿子)。

狄青:北宋名将。出身寒门凭借战功而贵,曾任延州指挥使、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枢密使等职。

梁公:唐朝名臣 狄仁杰,死后追封 梁国公。 清 顾炎武 《乾陵》诗:"至今寻史传,犹想狄梁公 "。

矧:况且。

窭:贫穷。

蘄:希望。

蚤:通“早”。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


说明:

因碑文有的字看不确切,个别字有待进一步辨认。现代文本翻译只能求其大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郓城   御史   洪洞   嘉庆   乡贤   族谱   知县   高祖   公墓   物力   文史   姓名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