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孝罪”有多严苛?大义灭亲、另立门户、不守孝都要被判刑

“孝悌”从古至今,都是社会讨论的焦点之一。相对现在的,温和,且多从道德层面而言,古时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更加严苛,甚至有专门的法律惩罚来规定人们尽孝。

孝”与一个人的社会风评,邻里关系,以及前路仕途都密切相关。

古时的“孝”律

在法律相对朴素的时候,不孝者可能遭受极其严重的刑罚,有严重者被判杀人同罪。政府也代代出台保护老年人的措施法律来展示统治者的仁慈,强调伦理长幼,以示正统。

例如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曾因其母勾结前朝而将她驱逐到都城之外的地方,却受到了一致的指责,认为驱逐母亲是暴政的体现,于理于法,都不妥当。最后不得不将太后接回才平息风波。由此可见,孝是从上到下一视同仁的,即便是皇帝,也无法一言堂。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朝代之一,法律尚且没有完善,对犯法者的惩罚也相对血腥残酷。

“不孝”是重罪之一,根据惩罚不同,将会面临割鼻砍手的下场,其中,弃养,侮辱,啃老都在“不孝罪”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最严重的犯罪,殴打老人,惩罚也最重,会直接判处死刑,毫无回旋余地,甚至在死后示众,以儆效尤。

这是最初从法律层面上保护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注重实用性,也预示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亲缘观念开始发展,并深深影响后世社会各方面发展,直至现在。

当时有传,有户人家,子女苛待老人,不仅缩衣减食,乃至打骂,致使老人去世。乡人知道后,纷纷指责,最后两人在街头被人打死,而官府却认为这是正当行为,不仅不处罚,还奖励了邻居。

商周两朝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不再对不孝者施加肉体上的刑罚,但是从生活方方面面入手,事无巨细地规定了衣食细节。

这样的规定随父母年岁增长而改变。当时的人们普遍早逝,5、60岁的老人都很是少见。因此在周礼中规定,父母50岁后,子女要为他们准备更容易消化,适宜老人的细粮:60岁后,父母要为老人准备肉食,保证身体健康;70后,不止2三餐,子女还要提供辅食零嘴,少食多餐;80岁后,家中食物都由老人先吃;过了90,子女不能远行,要在坐前侍奉。违背规定的人将受到邻里谴责,想入仕也极其困难。

周朝时期,受礼法影响,逐渐形成尊崇老人,亲近关心年长者的思潮。

为了现实博爱为民,诸侯国也纷纷推出人性化,照顾老人的国策。例如,东周齐国有法律,有老人的人家,凡达到一定岁数,那么,这户人家在缴税时做出证明可按老人岁数做出一定程度的免税。从根本上,减轻赡养负担,改善老人环境。

在这一时期,“孝”是灵活的的。曾子家庭贫困,一次下田时,锄断了秧苗,老父亲心痛不已,追着他打,曾子也不躲避,直至昏迷。醒来后不但不责怪,反而向父亲道歉,不该惹他生气。时人赞誉他的孝顺,孔子却批评了这种做法。如果曾子因父亲失手而死,父亲会坐牢,且后半生孤苦无依,他却不阻止劝诫,是不孝。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国学,成为一国之尊,在思想上完成大一统。儒学强调伦理纲常,主张孝悌观念,要求赡养父母,事必躬亲,在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上任乔迁,锦衣华服,美味珍馐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在朝堂上,不论推举还是考核,“孝”都是官员效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孝”与政治直接挂钩,这样又一次强化了“孝”的观念。在“陈情表”表中,李密因不放心将她一手养大的祖母而多次拒绝为官,晋武帝并不大怒,反而允许李密赡养祖母,直到祖母去世,再次召他入京。

同时汉朝也对老人出台优惠政策。当时的商业受到严格限制,买卖都在指定的地方,指定的时间进行,并且有专员亲自监管。这也杜绝了百姓通过农产、手工等物品增加收入的可能。

但是面对没有子女,或子女尚幼难以赡养的老人,汉朝允许他们在市井间做吃食酒肆生意,赚取钱财糊口,并且不收取税金。面对拒绝赡养的人,再次启用了夏制,殴打、杀害双亲的人一律斩首。情节较轻的,则是另有坐牢刺字等。

北魏时期,出现了类似于“缓刑”的制度。若子女犯罪,但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的,可以暂缓刑罚,直至老人去世再执行,以此保证老人生活。即便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也享有同样权利。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养老院”的雏形,由时任统治者下令建造,收留无家可归,无法自我照料的老人。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人们生活水平相较之前有明显进步,老人数量也有所增长。受益于以人为本的唐律,老人获得社会重视。统治者也十分关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有官府指定的专员照料,随年岁增长,人数也会增多,并且这些被指派照顾老人的专员,可以免除徭役,甚至减少税收。

唐也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养老院”设立在社会各地,收留老人的同时也接受流浪汉,并且向周围贫困的家庭提供帮助。

宋朝时期这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到顶峰,有了完善的资金与管理体系,每一位老人都登记在册,数量上也比前朝更多到了清朝时期,社会逐渐走向动荡,但对于孝敬老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法律。若子女无法照料父母,甚至因为贫困导致父母自杀,子女与杀人一同定论,判处杖刑一百的重罚。

到了清朝时期,社会逐渐走向动荡,但对于孝敬老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法律。若子女无法照料父母,甚至因为贫困导致父母自杀,子女与杀人一同定论,判处杖刑一百的重罚。传闻清朝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很是关切老人,甚至在除夕夜的宫门中宴请大小官员家中百岁以上老人,称之为“千叟宴”。

孝的发展之路

孝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祖崇拜。

这一阶段,可从人类出现一直追溯到殷商时期。

最初的人们没有完整的社会关系,甚至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谁,自然也就没有赡养老人的说法,加上条件恶劣,一旦过了最佳劳动的年纪,就几乎迈向死亡,与当时高出生率相对的是同样高的死亡率。

这时的人们生产力低下,也无科学可言,甚至没有完整的鬼神说。除了自然外,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在年复一年中,形成了肉体死亡,灵魂荫蔽后世的猜测,由此形成对先人的崇敬,即祖先崇拜。

西周时期留下的“孝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孝是对先人的敬拜,而非单一指侍奉父母。

直至周后期,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兴起,农业社会走入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时期,在单一的小型的劳动关系中,养育和赡养构建起了家庭关系的框架。这样的关系代替祖先崇拜,具有了现代“孝”的雏形。也就是善待父母。

第二阶段:宗亲关系。

在春秋时期,政治动荡带来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中,以儒学影响最深,孔子基于“周礼坍塌”,为“克己复礼”而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极其注重礼法伦常,孝悌是核心观念。

以“事亲,事之本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进入社会方方面面,构建起初步的,系统的,孝的行为规范,并加强了“孝”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道德规范,顺应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框定了家庭关系的脉络。

直到秦汉后,儒学独尊,这一套“孝贤说”成为治国根本。统治者以此作为官员评判,选拔标准,并且带头表率。上行下效,“孝”扎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又经过各学派辩论发扬,《孝经》成书,孝成立了一套标准的体系,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观念,为后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封建观念。

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又一次发展,封建观念基本成型,伦理纲常成为社会基石,儒学也成为了统治者巩固自身的工具之一,“家国同构”进一步发展。

统治者教育民众尊敬父母,构建起家的概念。又将国家比作大家,自比为天下父母,灌输“侍君如侍家”观念。

孝道越是发展,统治也就越稳固。

同时期,宗亲关系发展壮大,“孝”单一的子女对父母,转而扩展到整个宗族长者先辈。从这之后,“孝道”愈发深入,甚至出现了“愚孝”这一封建糟粕。

“孝”对中华民族的深入影响

作为血脉亲情的自然产物,“孝”是一种道德责任与义务。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传统社会讲究多子多福,既是为了保证血脉延续及老有所依,也是因为农耕社会劳动力是重中之重,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才有生活来源。

完善的伦理关系,也起到维系家族的纽带作用,血脉相连的人相互依靠,相互帮扶,直至相互继承,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人与人间有了稳定关系,爱老扶幼也保证了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对平衡。

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孝”背后的感恩,谦爱等等精神。

面对父母的劝谏,赡养,侍奉都是对父母恩情的感激。儒家通过生前在面前的和颜悦色,生后的侍死如生来培养社会传统美德之一的感恩。

是对文明社会,走入文明社会的人们的一次精神教化。

等统治者将“孝”扩展到侍奉君主层面,“孝”与“忠”联系起来,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喜好冒犯长辈父母,却喜好掀起叛乱的人,是不存在的”。

回应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同样也是“孝”的一环。因此入仕为官也被纳入孝行之一,这样统治集团就有了名义上的孝,以此展现清廉,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流入。

尤其是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家族,子继父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目标,这样的权阀家族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相较寒门士子,更容易接受政治教育以及拥有祖辈积攒下的财产人脉。

由此看来,从家庭内部外推的社会关系,也是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支柱之一。

到了后期,封建糟粕愈渐侵蚀社会,牢牢禁锢思想。

“孝”从一开始的感激之情,养育之恩,变得扭曲起来。甚至有,父亲犯罪,子女不但不能举报反而要帮助遮掩;父亲殴打不能躲避,反要认错的主张。

现代作家鲁迅就曾撰文大力批判以《二十四孝图》为首的愚孝观念。在政治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双方责任也被曲解成,“皇权至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臣子必须向君主献上自己与家人的生命,但君主却毫无限制,哪怕再昏庸也享有所有人的忠诚。

很大程度上加速中央集权但是阻碍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前几年曾有一故事,引发无数人共鸣。

一名老人年迈,膝下三个孩子各自成家,面对生活问题,三兄妹争相赡养。本说好了每人轮换,奈何总有兄弟偷偷将母亲接到自己家中居住,惹得另外两人气势汹汹“杀上门来劫人”。

无数人为他们感动,可以想象,这一家人是如何亲近,子女父母,兄弟姐妹都和睦团圆,老人又是多么幸福,生活平淡又温馨,所有的孩子都在身边。

从古至今“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人生一大缺憾,亲人围在身边的每一刻,都该珍惜才是。

现在,以家为单位的亲情关系是社会组成的单位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牢不可破的关联。

“孝”依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随着社会发展,摒弃了严苛的刑法,更加人性全面,老年人的生活也有了社会保障。

但是,经济支援之外,情感寄托也是子女重要的义务,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论走到哪,都不要忘了你曾扎根过的土地上,还有在殷殷期盼团聚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意见想法,欢迎评论区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大义灭亲   严苛   儒学   不孝   统治者   子女   观念   时期   老人   古代   父母   关系   法律   社会   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