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历史:富春院与陈三两 惠城一些老人常常津津乐道

富春院与陈三两

在惠城一些老年人中,常常津津乐道陈三两的故事。电台、电视台时常播出《陈三两爬堂》这处戏,电影制片厂还拍了电影。对此,《京剧剧目初探》介绍说:“《富春楼》,又名《陈三两缝搭膊》。郓城少女李淑屏,因丧父母,被卖入妓院,易名陈三两,陈魁与之结识,金尽,受鸨儿白眼,陈三两赠以银两,劝其出院经商。陈三两缝其搭膊送别,故名《陈三两缝搭膊》。

公元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新编大戏考》则以《陈三两爬堂》定名。为此,京剧、徽剧、河北梆子,河南曲调等剧种都有《陈三两爬堂》剧目。近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空中舞又播出了《陈三两爬堂》一戏。因为这处戏的故事出自明代武定州(今惠民县)城,是惠民人身边的历史故事, 不妨依据戏情讲给大家听听。

话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5年),首辅大臣(丞相)严嵩自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3年)开始专权,把持朝纲20年。他(严)是一位贪腐极至,残害忠良,坏事做绝的大奸臣。这些,正史中都有记载。就在大奸臣严嵩专权的时期,有一位忠臣名叫李九经,他正直敢言,因不满严嵩的专横专权,曾向朝廷揭露、弹劾过严嵩。严嵩怀恨在心,编织罪名加害李九经,并将其杀害。

李九经被害后,他的女儿李淑萍,儿子李凤鸣年龄尚小,便依附其姑母。扶其父亲灵柩由京师北京返回南方的原籍老家安葬。据说,李九经的原籍为鲁西南的郓城。路经武定州(今惠民县)城时,不幸走散。李淑萍与其弟凤鸣骨肉分离。还有一种说法是,到武定州城时,路费耗尽,李淑萍以自卖自身的钱,做为路费让姑母等人护其父灵柩回原籍。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李淑萍流落在了武定州城内。在封建社会,凡落难年轻女子,卖身不是到大户人家当小妾就是卖身于青楼(妓女院)。

李淑萍被卖身的地方是富春院(妓院)。富春院址在今二院南院南侧处。李淑萍身为名门之后,多才多艺,饱读诗书,是位才女。她虽举目无亲,寄人篱下,坠入青楼,但她与院中老板鸨儿事先讲明了,进入青楼后自己卖艺不卖身。老板也挑明了,俺开的是院,挣的是钱,进来这个门坎不管你卖身还是卖艺,甭管黑猫白猫花花猫,拿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多挣钱就行。在旧戏中李淑萍有这样一段唱:“自幼儿读诗书通文墨,入青楼依然是苦读文章,诗、书、礼、易全学会,唐诗、宋词满腹藏,学会了李(白)杜(甫)名诗三百首,又学会琴棋书画、宫羽征角商,武定州多少才子把我访,拜我为师学文章,三两银子卖一篇,从此落名‘陈三两’。院下的前后楼房是我盖,又盖下东西两厢房。”

李淑萍为何又称陈三两呢?这里其中有个来理。有一个落坡流浪儿名叫陈魁。他原本是陕西延安府城内南门街一家大户人家的子弟,自幼读书,富有正直和抱负的一位青年。不幸家遭火灾,家境败落,流浪到武定州讨饭。被南门街路东车网巷(今圣豪商场南侧)一卖豆腐的朱老汉收留。后经人介绍到武定州衙(今武定府衙址)内当了一名打更夫。

突然,有一天州衙内发生一起被盗事件,疑为陈魁所致,错将其押入监牢。本不是陈魁所为,他死不招供。加之朱老汉便卖家产打通关节,便把陈魁从牢中保释出来。不久朱老汉染病而死。陈魁又重新论入流浪乞讨生活。

陈魁本是一位落魄书生,为了活命只好又沿街乞讨。他时常到富春院门口讨要。有一次竟被才女李淑萍发现。“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心底善良的李淑萍向这位落难的小兄弟伸出了温暖之手。不料这次本能的施舍,竟是而后两人命运的转折。

李淑萍发现陈魁落难街头乞讨后,便热心的收留了他。并请求院中老板,按排陈魁当了院内的一名勤杂工,衣食全有李淑萍资助。李淑萍并认陈魁为义弟。私下辅导他攻读诗文。李淑萍自知自己栖身于青楼,虽卖艺不卖身,但名声也不好听,有辱祖上大名,便讲自己的名字改为陈淑萍。又因每替人写一文章收银三两,故世人便称她为陈三两了。

话说,几年后,正逢科考之时,陈魁按义姐陈三两的教诲进京应考,金榜题名,进士中第。被敕授监察御史,后被升为八府巡按。暂且不表。

那陈三两爬堂又是怎么回事?

戏曲中有陈三两一段唱曰:“卖文得钱遂了鸨儿的愿,才免去三两接客人。不想鸨儿狠心又把我卖,卖与了年过花甲贩卖珠宝的老客人。”客人是谁?年纪多大?戏中唱道:“你把我卖与旁人我不恨,好不该把我卖与张子春。那客人今年六十三,小女子今年二十一,老的老来少的少,老夫少妻怎配婚。”戏中暗表,张子春是沧州城内贩卖珠宝的一个大客商贩。他相中了陈三两的人品和文才,重金买下了陈三两。黑心的鸨儿老板娘看到陈三两为其挣了很多钱,把富春院也建设好了,又得到张子春一大笔银两,用几辈子都不成问题了。便恨心将陈三两出卖了。尽管陈三两十分不情愿,硬是派人将其送出城北门,随张子春上车而去。

陈三两满怀悲恨,到达沧州城,她挣脱张子春的束缚到沧州衙门告状。时任沧州知州李凤鸣不知告状人就是失散多年的胞姐,受张子春重金贿赂,用拶子(夹手指的刑具),夹陈三两五指,夹的死去活来,硬逼她跟随张子春,她坚贞不屈,并怒斥赃官,在堂上不走,爬行了好几天。所以称“爬堂”。

无巧不成书。恰逢陈魁巡按到达沧州,察办地方官员办案情况。陈魁认出了陈三两,就是自己的义姐大恩人,于是,冤案得平。李凤鸣磕头认罪。陈三两念其同胞之情,再三为其求情,幸免处死。

陈魁护佑义姐三两返回武定州城,拆毁了富春院,在院址上修建了一座庙宇,来“镇压不祥”。又找了一名拙呆的尼姑守庙,后人称为“傻姑子庙”,并在城东南修建了魁星阁,以表示为武定州城带来吉祥之兆。

据说,陈三两为表一身贞洁,乐意出家,又不愿离开武定州城,陈魁便在城南门大街东侧新修建了一处白衣阁(今县建筑公司处),让义姐做为安身之处。

原武定州城内的确有过富春院,傻姑子庙和白衣阁建筑。陈三两的故事在当地也传了数百年。戏曲中刻画了陈三两这位善良、有才华、爱憎分明,富有反抗精神的少女形象,暴露了封建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戏剧的主题是好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与当地的传说也是基本相符的。

这正是:州城依旧在,几度换颜容。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惠民县   武定   郓城   惠民   巡按   姑子   沧州   原籍   青楼   老汉   津津乐道   城内   老人   历史   陈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