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命人扒掉了魏征的墓碑?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大家第一反应是历史上少有明君贤臣,他们是相得益彰的楷模,相互成就的政治绝唱,也成了名垂青史的佳话。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带着衡山公主专程探望,当场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气若游丝的魏征感动的泪流满面。不久魏征病故,唐太宗李世明下旨谥曰“文贞”。文贞是古代官方封的一种谥号(评定),谥号对象不仅包括文臣,也包括宗室贵族成员。在宋仁宗以前,“文贞”为最高等级的谥号。李世民还对众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同时并为之罢朝五日以示纪念。

但是魏征去世后半年后,李世民下旨扒了魏征的墓,还下旨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魏叔玉的婚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李世民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同患难共富贵的皇帝,中国有句老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它是对无数血的事实的概括。然而这在李世民这里却出现了例外:不仅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无一人横遭杀戮,而且所有“玄武门事变的与谋者,也无一人死于非命,他们不仅各得厚封重赏,而且继蒙信任。并且李世民为表彰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而魏征排第四,仅次于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这说明,李世明对魏征是相当认可的。

李世民胸怀是博大的,其实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又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跟随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又投到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在君臣相处十七年,魏征因敢于进谏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那么李世民为何有推倒魏征墓碑的举动呢?究其原因,史学家们认为有以下因素:

举荐牵连:魏征生前举荐了大将军侯君集与杜正伦两人,但是随着杜正伦失职被免去了官职,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被杀。李世民渐渐的对魏征的态度变成怀疑,由于魏征曾经担任过太子的老师,可是太子德行有失,还做出谋反这样的悖逆之事,这是李世民最难以忍受的。

忌惮魏征:魏征是山东世族的代表,一直看不起李世民所代表的关陇集团,唐太宗一直找机会削弱山东世族,甚至想利用他们对战高丽。魏征自小遭受战乱之苦,他反复劝说唐太宗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要对高丽用兵。在唐太宗看来,魏征是在保护山东世族大家。

泰山封禅: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国家国力强盛,万邦来朝,李世民文治武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有意效仿秦皇汉武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此之前去泰山封神的只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泰山封禅便成为了历代帝王的最高理想,能够封禅于泰山,意味着比肩秦皇汉武,必将名垂青史。却不料他的提议受到魏征的强烈反对:所谓的泰山封禅,只不过成就了皇帝的个人虚名,最终受苦的却是百姓,真正心系百姓的明君,是不会搞这种沽名钓誉的面子工程的。李世民只得作罢,但心中的还是忿忿不岔的。

利用史官:有人举报,魏征多次向褚遂良出示自己写给李世民的谏书。褚是起居郎,也就是负责记录的帝王平日言行举止的史官,正式史书的编纂,都要参照其记录的内容。而魏征此举,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功劳、揭露李世民不为外界所知的短处,像在以皇帝的名声为代价,实现自己沽名钓誉的私欲得知此信息的李世民深感自己被欺骗,一怒之下命人推倒自己亲自编纂、亲手书写的魏征墓碑。

公元645年,在魏征死后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失败后,他想起了魏征的好:“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让人再次把当年推倒的墓碑立起来,并对魏征妻儿厚加抚慰赏赐。

李世是前后的两次举动,一抑一扬之间,既给群臣再次明确了规矩,君君臣臣,对皇权至高无上地敬畏,又调整了对魏征适当评价,帝王之术可谓高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墓碑   贞观   衡山   世族   谥号   名垂青史   泰山   史官   山东   太子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