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武夷山揽胜 武夷山摩崖石刻 张桂守


“武夷山玉女峰”。沈福馨 画

沈福馨,国家一级美术师。1948年,生于贵州安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艺术成就: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一、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及多次提名展。2001年,作品《青城幽径》获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提名奖。2003年,作品《盘江路》获“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优秀奖。2008年,作品《水滃云飞》获第六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同年,获《中国书画报》年度人物称号。曾在福建、广东、山东、浙江以及香港、台北、巴黎、槟城、吉隆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立足名山大川,各地写生,语云:“造化入笔端,笔端夺造化。”谓之。主要作品有百米长卷《世纪三峡》、长卷《鲁阁幽峡》、《武夷山》、《汇聚》、《银涛》、《青城幽径》、《四大佛山》、《中华五岳》、《黔南画稿》等。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报刊。出版有《沈福馨山水画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沈福馨》(天津人美大红袍)、《沈福馨三峡写生集》(马来西亚)、《鲁阁幽峡山水长卷》(台湾)、《荣宝斋画谱》、《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沈福馨山水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当代国画名家精品典藏·沈福馨》(外文出版社)和《沈福馨2008一2014绘画作品集》等。

走进福建武夷山揽胜

武夷山摩崖石刻

张桂守

福建省武夷山是大自然赐予了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据旧志记载,最早在山中题刻的是东晋郭璞,留题谶石的景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武夷山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云窝、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宋、元、明、清、民国不断,文体诗、词、歌、赋、游记都有,书法篆、隶、楷、行、草,一应俱全。

“云聚武夷第一峰”。沈福馨 画

天游峰,在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

登天游峰能够独占鳌头,揽九曲溪之胜,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号称武夷山“第一山”。

天游峰胡麻涧西壁,“第一山”,是道光壬辰(1832年)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书。

胡麻涧两侧峭崖夹峙,岩刻纵横,一组摩崖石刻,“福地洞天”、“寿”、“掌中”、“胡麻涧”、“武夷第一峰”、“奇胜天台” 等,三十多幅历代岩刻精品,褒赞辞藻,玄机妙语,镌刻于绝壁之上,凝固在时空之中,这些石刻不仅有高超的书法艺术,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它们为风光迤逦的天游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的地方。

“寿”字,是大清光绪念八年(1882), 天游观,住持柯朴妙勒。

“寿”字的头上就像一只乌龟的头,其中的一点就像一个“寿桃”,最后一笔像仙鹤的脚,传统中国象征长寿的“龟、桃、鹤”,均在其中,整个字体又瘦又长,暗示“长寿”之意,并且字体镌刻是向外凸出,是“阳刻”技法,意味着这里的“洞天仙府,阳寿千秋”。这方岩刻体现着武夷山摩崖石刻的艺术魅力。

“福地洞天”,是光绪辛丑(1821年)秋,古闽赵以成书,吴航赵大魁、潭阳赵廷瑜仝镌石。

洞天福地,武夷山自五代被定为“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亦称“武夷洞天”。

“武夷第一峰”,是明嘉靖辛丑年(1541),寿宁刘世泽书。

刘世泽,寿宁游客。明旅行家徐霞客登临天游峰时曾赞日:“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第一也。”天游峰巨岩耸起,周围群峰拱卫,峰下九曲潆回,是纵览武夷群峰,俯瞰九曲清溪的理想胜地,故被誉为“武夷第一峰”。

胡麻涧崖壁上一幅对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

看到武夷方是山。

上款:光绪辛丑仲春;

下款:郑江百文谨集句。

“碧水丹山秀武夷”。沈福馨 画

古时游九曲溪从一曲逆水而上,因其有三弯九曲之胜,故称“九曲溪”。

“九曲揽胜”。沈福馨 画

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因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它全长约10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

一曲溪北水光石,崖石题刻:

“渐入佳景”,是姚江王守礼书。

“九曲溪”,是历开禧丁卯(1207年)孟冬,浚仪赵师岩书,住山程继伊立。

“智动仁静”,是省山书。

省山,即陈省。

“碧水丹山”,是大明建文。

无名氏题刻,明建文年间( 1399一1402年 ),咏景题刻。典出南朝文士江淹对武夷山的赞美:“地在东南峤外,闽越旧境也。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自此,“碧水丹山”成为武夷山的代称。

“修身为本”,是万历癸巳(1593年)夏,五月,豫章李材书,门人徐即噔勒石。

李材,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明朝理学家,曾讲学于武夷,四方从学者甚众。勒石者徐即登,是他的门人,时任督学,曾建“见罗书院”供李材讲学用。

“水光”,是幼溪陈省书。

“名山大川”,是嘉靖庚戌( 1550年)仲冬,谷泉方宗善书。

唐天宝年间,朝廷遣使到武夷山,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并敕令全山“禁樵采”。作者镌刻此四字,意在重申武夷山乃御封名山。

“鸢飞鱼跃”,是曾济书,西桥程宽勒石。

鸢飞鱼跃:语出《诗经·大雅·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二曲溪南勒马岩题刻:

“镜台”,是大明嘉靖庚戌( 1550年),季冬月之吉,建州刺史楚华容谢上箴书,建阳县知县冯遥科、主簿常应书,督工典史王銮、谢上箴题刻。

勒马岩与玉女峰咫尺相近,人们把它比拟为玉女梳饰的妆台,还比拟为隔。溪偷窥大王的镜子,故又称“妆镜台”。也有人认为“镜台”是佛教偈语:“心如明镜台”的意思。

“忠孝”,是朱熹题刻。

四曲溪北金谷岩题刻:

“庞公吃茶处”,是清康熙四十年( 1701 ),林翰题刻。

作者随同建宁太守庞垲到武夷山视察茶事,在此品茶赏景,勒石以记。

“真山水”是康熙辛已 ( 1701年),冬,新宁林翰书。

林翰,建州太守庞垲的幕府。

“溪水悠悠”。沈福馨 画

溪南大藏峰,元泰定三年 ( 1326 ),李良杰咏景题刻。

文曰:物外,朝列大夫建宁路府判澶渊李良杰,偕崇安主簿樵川高道孙、冲佑住山张共玉等,泰定丙寅春孟曾游。

李良杰,澶渊(今安徽萧县、砀山)人,时任建宁府通判,在崇安县主簿高道孙和冲佑观住持张共玉的陪同下游览武夷山并勒石纪游。

物外:指武夷山是神仙居住之洞天,是凡界物外之地。崇安籍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柳永在《巫山一段云》填词中赞美武夷山是“三三真游洞,六六物外天”。

“紫阳书院”。沈福馨 画

紫阳书院,在五曲隐屏峰下。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

书院各处石壁上,留有许多诗文题刻:

“逝者如斯”,是朱熹题刻。

“空谷传声”,是幼溪陈省书。

晒布岩,“壁立万仞”,是万历乙酉 ( 1585年)夏,长乐陈省书。

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石刻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又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

据《武夷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隐居于此的兵部右侍郎陈省曾在“云窝”一带兴建“幼溪草庐”。

陈省,字孔震,号幼溪,福建长乐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陈省为官正直清廉,颇有政绩,曾任山西道御史,后巡按山海关、湖广等地,官至兵部右侍郎。首辅张居正曾将陈省比作嘉靖朝的军事家、兵部尚书“毛伯温”竭力向万历皇帝推荐。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死后,反张势力得势,陈省的政敌趁机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于是,陈省愤而辞官,解甲归田。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解甲归乡的陈省来到武夷山,难舍武夷美景,于是在这里修建“幼溪草庐”,并在此隐居十三年之久。据记载,当年陈省所建的“幼溪草庐”,亭台楼阁有十六处之多,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弃,只在岩石间留下些许的遗址和摩崖石刻,还能让人依稀体会这里曾发生的历史,体会风景迤逦的“云窝”里浓厚的文化气息。陈省在“云窝”里长期隐居,已经与这里的“云”结下深厚的感情,擅长书法的陈省在这里留下了以众多“云”为题的石刻,有“云窝”、“云崖”、“云路”、“云关”、“留云”、“卧 云”、“白云深处”、“栖云阁”等等。看来,“云儿”也是这里的主人,这里就是“云”的家。

“月滿空山水滿潭”。沈福馨 画

五曲溪西晚对峰麓题刻:

易斋马负书题。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纪事题刻。

马负书,生前对朱熹理学极为尊崇,特写下“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拟勒刻于武夷山。但由于军务繁忙,一直未能终愿。乾隆四十四年,其子马应璧任崇安县游击时,特将其父手书四字勒于五曲晚对峰壁,了却其父生前遗愿。“道南理窟” 四字为擘窠大楷,是清代摩崖石刻中最雄伟的一幅。

“道南理窟”,是易斋马负书题。

马负书(?一1767年),字羲祥,号易斋,汉军镶黄旗人。清乾隆元年(1736)一甲一名武进士,授一等侍卫,历任山东莱州营参将、胶州协副将、登州镇总兵。乾隆十二年,调福建,历任漳州镇总兵、金门镇总兵、台湾镇总兵官、江南狼山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等职,镇守闽疆20余年,在任颇有建树,惠政流彻海内。卒谥号“昭毅”。

马负书,虽是武将,却酷爱书法,善写大字。号称清乾隆年间第一才子的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发生在泉州有关马负书的一则异事:“福建陆路提督马公负书,性耽翰墨,稍暇即临池。一日,所用巨笔悬架上,忽吐焰,光长数尺,自毫端倒注于地,复逆卷而上,蓬蓬然,逾刻乃敛。署中弁卒皆见之。马公画为小照,余尝为题诗。然马公竟卒于官,则亦妖而非瑞矣。”马负书所过之处,多有题留。

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为最胜,被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即在此。

“奇峰矗峙”。沈福馨 画

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耸立,峰顶常有云雾弥漫,登峰顶,犹如天上游,故名。

峰顶有一览亭,纵目四望,溪、山全势一览无余。

“鼓楼岩下水潆洄”。沈福馨 画

画题借用朱熹的《九曲棹歌》诗句:“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朱熹生活在武夷山,经常来往于九曲溪上,他对武夷山水的理解与钟情,远非我们初来乍到的游客可比拟。

“武夷诸峰我为王”。沈福馨 画

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

崖上“居高思危”,是吴石仙题刻。

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地点之一,十七幅石刻星罗棋布于伏虎岩向外的三个方向,横跨宋、元、明、清四代,题名游记、题诗纪胜。

西面岩壁上,镌刻“武夷升真元化洞天”、“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记载了武夷山道教名山的历史。

正对云窝平台这一面刻“伏虎”二字,陈省题刻。

岩体上还可有陈省的几首题诗,其中一首写道:

百兽舞虞廷,胡为岩下伏?

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返逐!

这是否意味着陈省在暗示自己就像一只蹲卧在武夷山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呢?

“武夷幽境”。沈福馨 画

“武夷幽境”。沈福馨 画

伏虎岩东南麓有一岩洞,洞口两侧各有一株古藤,洞下有股清泉,味极甘美,泉水由晒布岩渗出,积蓄成泉,陈省常带领门人、朋友在此赏玩。后来,陈省的门人、崇安县令梁鹏就将此泉命名为“司马泉”,“司马”是对陈省的尊称。

一线天

一线天,楼阁岩“天心明月”,是朱熹题刻。

“鸢飞鱼跃”,是朱熹题刻。

启示人们要以“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为座右铭,苦读博览地做学问。

朱熹像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淳熙十年(1183年),53岁的朱熹选择在武夷山九曲溪五曲侧畔隐屏峰下,建武夷精舍。五曲流水中有一座石岛,“巨石屹然,可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科臼自然如灶”。

朱熹把这块巨石命名为“茶灶”。

后来,朱熹请来石匠在五曲巨石上镌刻“茶灶”两个大字。

朱熹的《茶灶》:“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茶灶书法拓本

《茶灶》全诗不拘泥于文人们汲水烹茶、寻茗赋诗的一般场面,而是看似随意地讲述远古仙翁遗事,让五曲水中的茶灶石笼罩在神秘之中。

著书讲学之余,朱熹常和四方士友或弟子,漫步流连九曲溪畔,登临五曲巨石,留下无数生动故事。清代著《武夷山志》的董天工《茶灶》诗句“试茗寻仙灶,赋诗夜未央”,描绘的就是朱熹等人登石煮茗、赏景赋诗,至深夜仍流连忘返的情形。

“林深景幽藏古寺”。沈福馨 画

天心岩,永乐禅寺,初建时称“山心永乐庵”。明嘉靖七年,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易其名为“天心庵”,并予以扩充构建。清康熙年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尚重光这一宗教名构,改为“天心永乐禅寺”。

禅寺取名“天心永乐”还蕴藏着禅语摩崖石刻。

心即是佛

无量寿佛

明永乐(1417年),明成祖朱棣赐封寺院禅茶为"大红袍",并传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九龙窠,“大红袍”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吴石仙题刻。

作者勒“大红袍”于大红袍生长地九龙窠的岩壁上,为世人指明植株原生地,为名茶增辉添彩。人们进入九龙窠,映入眼帘的六株古茶树,就是驰名中外的“茶王”大红袍母树。

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位于丹霞嶂东面,章堂涧之北。是武夷山最大的岩洞,素有“山中最胜”之称。水帘洞高宽约100多米,洞前有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集成一泓深渊,渊水绿得深沉,似乎有神龙居中,故叫作“神龙池”。

水帘洞,崖壁上镌刻“赤壁明珠”,是石川书。

水帘洞,洞壁上镌刻“水帘晴雪”,是石川书。

吴石仙,字石川,民国崇安县县长。任内在武夷山留下四数处题刻。

右刻,上额“水帘洞”三字,下方是一幅对联:

今古晴窗终日雨,

春秋花月一帘珠。

上款:嘉靖乙丑夏六月六日;

下款:知崇安雷川胡文翰题。

胡文翰,崇安县令,工诗文,任职期间在武夷山留有四处岩刻,此为其中之一。

仙人揩路


作者:张桂守,系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书画楹联艺术方面研究,撰写评论文章。“逐梦前行,不负韶华”,饱览名山大川,遍访名胜古迹。拙作及艺术作品散见《中国楹联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神州诗书画报》、《书画名家报》,易见网络《百度》、《今日头条》、《腾讯新闻》、《艺术杂赏》、《诗词轩》、《古村记》、《环球网·文旅》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武夷山   摩崖   福建   马公   石刻   水帘洞   紫阳   胡麻   总兵   嘉靖   朱熹   洞天   天心   年间   山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