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绥首府红色兴县走出的40位名人(25-27)

八、李姓名人(3人)

25.李有年(晋绥边区“民兵特等战斗英雄”)

李有年

李有年,原名李油眼,1918年生,山西省兴县廿里铺村人。11岁即给地主放羊。1936年被迫“以身抵债”替地主之子当兵(阎军)。不久从岢岚逃回,在中共地下党员刘候仁的保护下当了做香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于兴县民兵训练班学习两个月后,担任了廿里铺行政村民兵中队长。

1941年9月,日军对兴县实行秋季大“扫荡”,路经二十里铺村,作为民兵中队长的李有年,按照县委和区委的指示,全力动员群众“空室清野”,村里的老百姓和粮食、牲口都转移到山沟里。当时李有年60岁的父亲有病在身,不愿到野外躲藏,经李有年再三说服动员,也没离开村里。日军进村后,到处搜索粮食、牲口,结果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敌人见房子就烧,见人就杀。日军闯入李有年家里,李有年的父亲从炕上刚往起爬,被日军当胸一枪打死。此次日军进村,二十里铺村烧毁房子30多间,杀害没有外出躲避的老弱病残群众13人。国难家仇集于一身的李有年,把所有的心思和浑身的劲头都使在了抗击日本侵略军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事业上。

李有年开始并不会造地雷。但是他善于学习。有一天,李有年从边区武委会领回10个地雷。他心里琢磨,10个地雷能抵多大事?如果我们自己能造出地雷,在敌人路过的地方都埋上,敌人就会到处挨打,走投无路。

土法制造地雷,主要是解决铁壳子、引信和炸药三个问题。为此,他翻山越岭往返几十里地,亲自跑到晋绥兵工厂去学艺。从解剖地雷、手榴弹入手,仔细研究,想办法自己制造武器。通过具体筹划,李有年等人锲而不舍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经过多次琢磨,反复改进,土法制造的地雷就完全成功了。

县委、区委对李有年土法制造地雷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在曲家沟村召开了现场会,晋西北军区的首长也亲临大会做了指导。通过现场会,全县很快掀起了一个土法制造地雷的热潮。李有年所在的一区武委会发动群众筹集了13石小米作为基金,办起了军火合作社。合作社群策群力,发动群众扫硝土并建立了两座熬硝厂;组织了四、五个翻沙工人,建造了两座铸铁炉,专门铸造地雷外壳;派出青年民兵挖硫磺矿,建立了硫磺厂;交口和白家坪的民兵自动上山砍伐木材烧木炭。经过李有年他们不辞劳苦的奔波筹划,造雷厂终于投产,生产出了第一批地雷。

为了试验地雷的威力,县武工队带上地雷埋到岚县大蛇头鬼子据点附近,敌人一出动踏响了地雷,炸死了两个伪军。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全县,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战斗热情。三区、五区也相继成立了军火合作社,学习一区的经验,造出了地雷。随着地雷产量的不断增加,地雷成为了当时主要的伏击武器,也成了八路军装备的重要一部分。

李有年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不断总结改进,在踏雷的基础上,又制造出连环拉雷、子母雷、滚雷等,还试制成功了石雷、土手榴弹。

1943年,驻守在岚县的日军开始了夏季大“扫荡”。一天晚上,县武工队配合李有年率领的十几个民兵,在通往敌人据点的大道上埋下了十几颗地雷,上面撒上了干土和羊粪蛋。天刚亮,300多个日本鬼子张牙舞爪地顺着公路向兴县方向扑来。敌人刚进入雷区,“轰隆”一声巨响,地雷爆炸了,一个鬼子当场被炸死,鬼子大队长气得“哇哇”大叫,命令伪军前去排雷,胆颤心惊的伪军排雷不成反而又踏响了地雷,两个伪军也上了西天,震天的雷响,翻滚的尘土,惊起了指挥官的战马,指挥官也被摔在了大路上。敌人摸不清道路上地雷的底细,只好掉头撤回了据点。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学会了战争。1943年日军“扫荡”兴县城路经二十里铺村,敌人的大队人马进入县城,留下了一部分鬼子进村抢粮、抢东西。多次吃过日军烧杀抢掠之苦的老百姓,在李有年率领的民兵的掩护下,早已进行了转移,只留下一个冷冷清清的空村子。民兵们在村子的路口、几个大院的门口、大门上埋上或挂上了地雷。日本鬼子吃过了地雷的苦头,进村后格外小心,发现可疑的地方就让工兵在前面探雷,探雷兵用石灰把可疑的地方都划上了圆圈,结果路上划了好多圆圈,连没埋雷的地方也划了圈。就是这样,日军仍然踏响了厕所附近的地雷,一个鬼子当场炸死,一个被炸断了腿。这次日军进二十里铺,没捞到一点油水,倒贴上了死伤的资本。

李有年所在的二十里铺,紧靠公路,是兴县城的东大门。当时岚县是日本鬼子的据点,二十里铺是日军进攻兴县的必经之地。把好这个大门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县委和一区区委把阻击日军进犯兴县城的任务交给了李有年率领的民兵。李有年负责着嘹望、阻击和传递消息的任务。他把嘹望哨放到二十里铺以东的阴会崖、明通沟和界河口;二十里铺以西的东家庄、原家坪和城关。日军从岚县一出动,消息就会通过嘹望哨一站接一站地传到县委,传到晋绥边区首府。为了阻击敌人的行动,便在从界河口通往兴县城内的60里路的重要地段埋上地雷。

1944年秋季,盘据在岚县的日军十六旅团五十九大队进犯兴县。兴县军民在贺龙司令员的指挥下,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日军吃了苦头之后,拼命逃出了我军的包围圈,企图顺着兴岚公路跑回岚县老巢。李有年把民兵嘹望哨顺南从二十里铺一直放到县城,每个山头两个民兵,日军顺公路往东每走一步,民兵就往东撤一步,所以敌人的行动完全在民兵的掌握之中。敌人到二十里铺之前,李有年率领的民兵分三段在村口埋上了踏雷,村中公路上埋上了连环拉雷,村后埋上了踏雷,又在通往岚县的白崖沟、明通沟、恶虎滩的公路上也埋上了地雷。狡猾的日军吃了地雷的苦,行动十分谨慎,前面开路的是抓来的100多名老百姓,间隔5—6米是日军的大队人马,约1000人,其中有一个军官骑着高头大马,另一军官骑一头从老百姓那里抢来的毛驴。敌人进入村口后,没有踏着地雷,似乎胆子稍大了一些,驱赶老百姓进入了村中的第二雷区。李有年率领的民兵爬在南山上,手握连环雷的拉绳,紧盯着敌人的行动。可是进入第一雷区的是老百姓,只好耐心地等待,等到日军大队人马进入第二雷区后,当时担任二十里铺行政村村长的阎志升一声喊“打”。李有年指挥民兵拉响了连环雷,顿时,“轰隆”、“轰隆”的响声夹杂着冲天的尘土回荡在山谷间。埋伏着的民兵,又连续扔出了几十颗手榴弹,打出了一串串步枪子弹,枪声、手榴弹和地雷爆炸声响成一片。山沟里、公路上浓烟四起,战火弥漫,日伪军被炸得血肉横飞,倒下一大片,没进入第二雷区的日军赶快往后退,又踏响了村口第一雷区的地雷。

日军被炸后,稍事进行了整修,敌人一指挥官连人带马被炸伤,另一指挥官连人带驴被炸死。留得性命的指挥官拖着被炸伤的腿,挥动着战刀指挥日军抬着尸体离开公路,沿着路边的庄稼地小心翼翼地向岚县方向逃去。

战斗结束后,民兵清扫战场,发现共炸死炸伤日伪军27人。

李有年大摆地雷战,威声大振,从此“地雷大王”李有年的事迹在兴县人民群众中传开了。这一年李有年光荣地出席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被评为“民兵爆炸英雄”,奖给他锦旗一面,七九步枪一支,500发子弹。

整个抗战时期,李有年带领民兵在兴县、岚县之间建立起了一道联防线,大摆地雷阵,打得扫荡的鬼子鬼哭狼嚎,使二十里铺一带成为保卫晋绥边区首脑机关的前哨阵地。

“地雷大王”李有年征战无数,全身布满伤痕,但一生平安,建国后曾多地任职直到离休。 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的革命家,几十年来,每年都会有各级领导去看望李有年,直到2010年过世。

26.李漫林(晋绥军区7旅供给部主任,建国后副军级)

孛漫林

李漫林,曾用名马良。1916 年生于兴县城关镇。从小生活在饥寒交迫、艰难困苦中,青年时期就向往进步,积极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太原失陷前,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李漫林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协同八路军作战,抗击日寇入侵。

1937 年11月,太原失陷后,他又在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随部队大踏步向敌后挺进,并参加了晋西北地区“反顽固”、“反扫荡”斗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作战中他勇敢顽强,机智灵活。

1938 年5月,李漫林在抗日烽火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在决死4纵队35团从事后勤工作,随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物资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受组织派遣,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占区,千方百计为部队筹措物资、粮款,解决枪支弹药供应不足的问题,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打开了工作局面,使我军在敌后站稳了脚跟,有效地抵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抗战期间,李漫林先后任35团会计、供给处财务部长、供给处主任,始终把保证部队供应、保证战斗胜利放在首要位置。

解放战争时期,李漫林先后任晋绥军区7旅供给部主任、3师供给部主任。他随军转战南北,驰聘东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解放太原战役和解放大西北的多次战斗。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我军为扩大骑兵部队,由李漫林率队赴内蒙古地区买马。在陕西耀县遇到敌特抢劫,当晚刚住入老百姓土窑洞里,敌人从窗户跳进来手持大刀向李漫林等人刺来。在头部被刺数刀,鲜血模糊了眼睛的情况下,他与战友们勇斗众敌,活捉了敌特,保护了部队的军费和贵重物资。

新中国建立以后,李漫林先后任第一野战军步兵3师后勤处主任,青海省军区后勤部财务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李漫林从抗日战争爆发参加革命起,到1978年始终从事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几十年来,他在工作中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生活简朴,公私分明,不计名利,廉洁奉公。被誉为“好后勤”、“好管家”。

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4 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988 年授予二级红星勋章。1978 年离休,享受副军职待遇。1992 年4月4日病逝,终年76岁。

27.李象耕(晋绥七月剧社秘书兼编导主任,建国后任四川省舞蹈学校校长)

李象耕

李象耕,1925年5月生,山西兴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刚满13岁的李象耕便参加了由兴县牺盟会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120师教导团学习日语和文艺。历任山西省兴县“牺盟”游击队战士、“牺盟会”儿童团工作员,决死队18团政治部宣训科、纵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兴县胡家沟小学教员,抗战学院学员,晋绥大众剧社、七月剧社演员,人民剧社一队队长,七月剧社秘书兼编导主任。

当时的《七月剧社》,不仅是个宣传队, 而且是一个政治工作队、战斗队和生产队。1944 年冬,李象耕随《七月剧社》在偏关等地参加反“扫荡”斗争。1946年冬,随《七月剧社》战地工作团,参与了解放晋西南战役和创建新解放区的战地工作。1947年《七月剧社》队组成工作团,李象耕随团在保德县搞土改。 他深入发动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付的任务。

1948年李象耕调晋绥军区人民剧社担任一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49年5月,出席了晋西北青委召开的第一次青年团代表会议, 被选为晋西北新民主 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产主 义青年团)地委常委,机关党总支书记。同年7年又调回《七月剧社》担任秘书兼编导室主任,后随军南下。

新中国成立后,李象耕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宣传科长、后勤学院政教室经济学教员、军马卫生研究所二室党支部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监委委员兼研究所研究员、总后军政干部训练大队政治部主任、四川省舞蹈学校校长等职务。撰写出版回忆录有《二0三旅十八团创建始末》、《晋绥七月剧社回忆录》 等。(任虎鸣搜集整理)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兴县   晋绥   岚县   伪军   边区   雷区   民兵   首府   地雷   日军   敌人   红色   名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