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王叛乱十分仓促,无钱无粮、毫无细致准备,他到底因何叛乱?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成者王侯败者寇,历数中国古代历次诸侯王起兵缘由,无一不是为了那天下人觊觎的九五之尊之位。

争权夺利为目的,再冠以诸如“清君侧”、“诛暴政”等堂而皇之的口号,离弦的箭一旦发出,便没有回头的余地。

起兵成功则名垂青史,若是失败则免不了背一个“叛乱”的名声,明安化王起兵正是一个失败的事例

然则安化王的叛乱,反而间接促成了文官集团政治斗争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刘瑾的倒台、伏诛,不失为一个意外之喜。

一、安化王的叛乱是迫不得已?还是蓄谋已久?

明代中期,朱寘鐇被封为安化王。据史料记载,朱寘鐇是在正德五年起兵反叛,次年六月被平,押解至京城后被赐自尽。

按理说,明朝发展至中期,藩镇政策如此严格控制,宗室诸侯的权力理应不会掀起太大的反叛规模。

可是安化王的叛乱却是勾连地方军镇官员所兴起的,这不得不让人注意到,明正德年间藩镇制度的实施,是否存在致命的问题。

从成化时期至弘治时期,藩禁政策逐渐成文,措施相较前朝也更为严谨。据《明宪宗实录》中记载:

“今后有与王府结亲官员,除护卫仪卫司军职照例不必改调,其余部分军民职官,但在议程居住者,请俱令照例改调或致仕闲住。”

此令明确规定了,凡是家中和藩镇军队职员有姻亲,或其他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这个亲属在职的乡镇,或隶属部队中为官。

若是两家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则必须改调或者其中一方闲职。这就是在通过明文对王亲官员进行限制

而安化王叛乱却是和藩镇军职官员有所勾结下发生的,叛乱发生的地点还是九边重镇之一——宁夏镇

宁夏镇因其地势受到重视,其易守难攻的地势成为明朝京师的屏障,但后来东胜卫的内徙,使得河套防线出现了缺口,于是宁夏镇就成为御敌的第一线。

如此重要的军事重镇,自然需要大量的部将在驻扎。安化王叛乱,也正是和其中军职将官有所关联。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安化王的准备并不充分,他和军职将官的勾连也仅限于一些职位比较低的武将,而不是那种手握重兵、重权的当职将官。

以往明朝其他诸侯王起兵,都是与当地或者附近的高级军事将官联络,掌握较多的兵马才可以举事。比如朱棣在起兵时,就联络了北平的武将群体。

可是反观安化王,他只是联络了当时并无实权的何锦和周昂。

低阶将官的几千人马,显然是无法帮助安化王掀起什么风浪的。更匪夷所思的是,安化王在叛乱之前,甚至还没有准备足够的银钱

在史料中,没有对安华王叛乱的经济来源有详细记述,但是通过他叛乱前后对于金钱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准备

安化王作为一方诸侯,是有一定数额的俸禄积蓄和祖产的。而且,从他打赏给何锦和周昂的银钱数额来看,他手头还是较为宽裕的,不过这点宽裕并不具备起兵反叛的条件。

更何况在他反叛之后,还大量搜刮占领区富户和诸侯王的银钱,则更加说明他的经济状况较为紧张。

总之我们不难看出,安化王叛乱在军事、经济、人才储备上都显得很仓促,整体看来像是一场冲动所致的闹剧

且不说细致周全的准备,甚至连军将的网罗也只是拉拢两个低阶将官。由此便可想而知朝廷的平叛行动为何会如此迅速了。

二、安化王叛乱的缘由

安化王叛乱的缘由只有一个——钱,但是不是安化王缺钱,而是远在朝廷中枢的大太监刘瑾缺钱。明朝到中期,朝政已经开始松弛,贪官污吏特别多。

此时还出现一个人称“立皇帝”的刘瑾,手握重权,目空一切,文武百官在他的威压之下度过了黑暗又漫长的时光。

刘瑾自掌权之后,为了稳固自己在皇帝面前“得力能臣”的形象,想尽各种办法帮皇帝搞钱。

天下钱财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用途,一个是皇帝私库,一个是国库存款,一个是用于军队边防。

皇帝朱厚照即位之后,大兴土木修建道观寺院,耗费甚多。刘瑾作为皇帝的亲信,想出了挣钱的四字真言:“开源节流”。

刘瑾认为朝廷的钱不够用,是因为内外官员有贪污和浪费银钱的行为,导致商人和农户缴纳的税银进步了国库,于是刘瑾便开始实行“清丈政策”王琼在《双溪杂记》中记载:

“昔盐课在各边上纳,故无年例银之送,后改盐课纳银解京,故不得不分送各边。”

这说明,刘瑾此令将商人报纳与年例银,变为朝廷统一分配。而边镇供给,逐渐依靠年例银与商人报纳。银钱越来越紧缺,致使边镇军队的正常工作难以维系。

不仅是财政紧缩,刘瑾的手还伸向了权势者手里的田地。他认为田地被贵族非法侵占,而有些豪强势要,基本上是不用缴纳粮食和税银的。

长此以往,这些地主们兼并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国家可收的粮食和税款则会越来越少

清丈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让地主把多兼并的土地吐出来。

然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伪清丈”的现象大量出现,原本应该清让出土地的地主们勾结负责清丈的御史们,假装把土地清让出来。

但实际上只是租了出去,这样租让的土地,也可以向朝廷缴纳一部分粮食和税款,但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归地主所有。

不过刘瑾的清丈政策,本来就不是真的为了百姓而施行的。只要朝廷可以收到钱粮,那便万事大吉。

由此以来,刘瑾在边镇屯田大规模清理的行为,只是给朝廷增加了进项,而并没有解决农户和屯卒的生活水平。

官员们刻意伪造屯田增亩的规模,没有减轻屯军的负担,而是加强对于屯军生产的压迫,因而造成了边镇地区的军队叛乱

而宁夏等地追随安化王叛乱的低阶将领,正是因为升官心切却催急征粮无果,加上欠朝廷的钱粮无法偿还,这才上了安化王叛乱的贼船。

其他跟随叛乱的军士,也多是因为完不成上级交给的征钱粮的任务。加上清丈政策,上级催收下面的屯卒和农户,却无法按时缴纳,军官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根据朝廷的律法,完不成清丈任务的官员要受到较重的惩罚,这才迫使他们参与安化王反叛行动。

不论如何,安化王叛乱与刘瑾的清丈政策脱不开关系,甚至安化王叛军的组成也都是一些饱受清丈政策之苦的军官。

三、安化王为期一年的反叛过程

安化王的仓促起兵,叛乱维持的时间很短。他先是派遣百户李藩邀请宁夏三堂与周东,以为新到的镇守太监李增接风为借口,聚拢了一干人等在安化王府的宴会上。

但当时的藩王已经没有什么威望和实权,赴宴的人也不多只有总兵姜汉、太监李增与监枪邓广三人。

赴宴前,早与安化王有勾连的周昂、何锦已把宁夏镇的各通关要口关闭,在安化王府内也已经布置好了鸿门宴。

宴会上,安化王与将官们喝了一会酒之后便开始了屠杀。安华王屠杀的目标是宁夏镇的高级将官,他手下的叛军将领也都像是积怨已久似的,对自己曾经的领导毫不留情。

几天后,杨英和仇钺两支驻扎在城外的军队见叛军气势汹汹、风头正盛,连退休闲职在家的原将官都不放过,便假意逢迎以图后效。

安化王对于二人的归降毫无戒备,甚至还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时常问计于他们。

仇钺和杨英早已商议好里应外合,等到杨英集结好外部平叛的军队之后,接到消息的仇钺便开始准备在诱安化王走入圈套。

仇钺利用安化王无谋无能的弱点,不断向他献计说让他把“勤王”军队调到黄河南岸防守。

调动军队之后,何锦见对方兵多将广,便将自己所在的叛军部队分成几个部分驻扎在宁夏各口。

在城内的仇钺也不再假意顺从了,他拒绝了安化王邀请自己前去祭祀的事情,转身便设计杀了叛将周昂。

仇钺乘胜追击,趁在城内的守将不备又杀了多个参与叛乱的将官,并通知了在外的平叛将领曹雄,如此一来,里应外合剿灭叛军的行动便可以展开了。

这是一场调虎离山,叛军军队被仇钺向安化王献计调走,安化王本人也出城祭祀,城内外叛军群龙无首正好被仇钺一一剿灭。

接着仇钺诈说平叛军队由赤木口入境,包围了镇城,要求驻扎在外的何锦回城救援。

这时,何锦部队里那些早就和仇钺商议好的将领,趁乱杀掉了大部分叛军将领,叛军的部署完全被打乱。

平叛部队、叛军部队里的内应,和宁夏城内的仇钺一齐出动,仅用了几天就将叛军平定。

此月,朝廷派遣右都御史杨一清平叛,但是在最初几个月中,京军并未对宁夏叛军展开清剿,而是选择沟通安抚,以充当缓冲作用。

尤其是杨一清之前在边境军队任职,军中威望甚高,当地驻军和叛军中部分将将领也是和杨一清十分熟悉,根据《西征日录》记载:

“我辈昔皆公所选战峰精兵,为官司剥削所苦,又误听周昂之言至此。实不与反谋,愿宽其族。”

这样施以仁政,宽以待被蛊惑的叛将及其家属,更有利于缓和朝廷和边镇部将的矛盾,对维系宁夏政局起到良好作用。

就这样,在杨一清的谨慎安抚下,通过暂时免除当季的钱粮征收,妥善缓解了当地军民对清丈政策不满的情绪。

除此之外,杨一清对宁夏边储的责任体系进行改革,改变了边储管理的混乱。

再加上树立榜样官员等方式,从舆论上对叛乱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安抚、激励大家恢复生产和生活,安化王在宁夏造成的反叛情绪和势力逐渐冰消瓦解

四、安化王叛乱被平复、刘瑾伏诛

安化王此次叛乱,除了造成朝野动荡之外,倒是还有一个尚可的好结果,那就是刘瑾倒台

杨一清的上任,正是文官集团开始重新掌握局面的体现。杨一清利用张永和刘瑾之间的斗争,说服张永一起斗倒刘瑾。

起初,刘瑾集团为了钱粮大肆打压文官集团,文官们诸如杨一清等人都被刘瑾降俸罚米,许多官员因此破产。

这样断人钱粮的手段,加剧了文官集团和刘瑾党羽的仇恨。而这一切矛盾,终于在安化王叛乱后爆发。

刘瑾的倒台,安化王叛乱只是客观原因,实则是刘瑾肆无忌惮地积纳钱粮而得罪了两拨人。

一个是权臣,一个是诸侯王。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不受限制,刘瑾设计诬告了当朝的权臣,只使杨一清等官员下野,更有许多官员遭到清算破产。至此,刘瑾给自己的倒台埋下了隐患

清丈政策的实施,迫使各地诸侯王和军镇管理人员大肆侵吞的土地被移交了出去,经济来源的减少,使得豪强势要更苛刻压榨百姓,百姓们怨声沸天却不见钱粮增收。

如此两难之下,清丈政策便成为一纸空文,在上下两头为难的情况下,这些人也便不由自主站到了反对刘瑾的那一边。

所以,杨一清临危受命之后,率先安抚的就是这一群具有一定军事实力和影响力的豪强势要。

再加上他联合文官一起对刘瑾集团施压,在俘虏了安化王之后,张永趁机和皇帝举报刘瑾图谋不轨,刘瑾被凌迟处死,杨一清等一众官员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

正如《明史记事本末》所言:

“寘鐇不反,则张、杨夜半之谋不合;宁夏不乱,则武宗腹心之爱不割。”

由此,安化王叛乱就以安化王被俘至京城处死,刘瑾伏诛为结局,昭示了文官集团的胜利。

结语

到了明代中后期,诸侯的权力已经被剥夺的差不多了,这也就是安化王起兵如此仓促,而且没有什么特别大影响力的原因。

再加上他没有做好资金、军事、战略、舆论准备,所以如此快速地被平定。

至于刘瑾集团,太过急躁的政策,致使他得罪了文官和豪强两大集团,而不自知。不得不说,这是他自食恶果。

不过刘瑾苛政随着刘瑾的倒台而结束,对于天下人来说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记事本末》
《西征日录》
《双溪杂记》
《明宪宗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安化   叛乱   将官   钱粮   叛军   文官   宁夏   朝廷   仓促   细致   官员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