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周朝800年,为何不多背几步?因为他犯了个错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商朝十分贴近上古时期,因此人们会带有一丝神话色彩去看待商朝。

其实,在商朝的记载中也曾出现了很多能人义士,他们的身份扑朔迷离,其中就包括周朝的奠基人——周文王。

在他的身上发生的一件奇事,到现在也没有具体的解释。

那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真的有据可依?

根据记载,周文王希望姜子牙可以出山辅佐自己,为表诚意曾亲自背姜子牙去往自己的封地。

而姜子牙也根据文王行走的步数,推算出周朝将会存在800年。

而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西周和东周真实存在的时间确实是在800年左右。

如此计算的话,有人不禁会疑问为何周文王不再多坚持几步?

这样周朝历史就不止800年了。

太公钓鱼,文王遇贤士

关于周文王和姜子牙的相遇,曾有过一个典故,那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虽然是一个传说,但这句话依旧流传千年,至今都被运用到各种场合和传奇故事中。

关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甘愿上当或者自愿做某事不后悔

当用这句话教育别人时,又会翻译为:某人拥有较高的才华和学识,从而吸引别人甘愿听他驱使以及对他服从。

而关于这个典故的主角姜太公,也是一位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

后来,更是直接被周文王拜为丞相,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他的评价和记载。

“子牙”只是他的字,他姓姜名尚,因此很多人也称他为姜尚,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谋略家。

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大器晚成的名人。

其实,对于姜子牙遇到周文王姬昌以前的经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和猜测。

据说,姜子牙自小就刻苦学习,熟读各类书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但是最后却赶上了商纣王当政。

纣王终日迷信酒色,偏信小人残害忠臣,他的一身才华并没有受到纣王的赏识,反而还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于是在纣王身边任职一段时间他就请辞回家了。

还有人说,姜子牙一直与妻子在山中隐居,每日饱读诗书,但是却从不出去半步,其妻子询问道:“整日阅读这么多书籍,反复钻研天文命理,却终日隐居山林,是为什么?”

对此,姜子牙的回答从来都是时机未到。

而这也是流传下来的另一个版本。

但无论是哪一种,最后的结果都是姜子牙直到70多岁,头发花白时,才遇到了赏识他的周文王姬昌。

相传文王姬昌十分擅长卜卦,这天临出行前随手算了一卦,然而这一次的卦象却令姬昌大吃一惊。

卦象上显示文王姬昌会在这一次出门,遇到一个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关键人物。

姬昌知道自己的卦从来不会空,非常灵验。

这时,他十分迫切地想知道这位辅佐自己的能人究竟是谁,因此带着期待和好奇的心情出发了。

也就是这次外出,他遇到了在渭河河畔钓鱼的姜子牙。

彼时的姜子牙已经年过七旬,头发花白,是一位垂暮老人。

当天,姜子牙钓鱼的方式引起了众人的不解:姜子牙手握鱼竿,鱼线却并没有伸入水中,反而停留在离湖面上方几尺的位置。

路过的人都不理解这样的行为,纷纷认为姜子牙是一个疯老头,纷纷绕道走。

但是文王却对这一行为产生了好奇,忍不住上前与姜子牙攀谈了起来。

也正是与姜子牙的这一番交谈,让文王见识到了姜子牙的一身才学。

无论是姜子牙的谈吐举止,还是对当下时局的分析以及见解,都让文王忍不住称赞,于是他想要与姜子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而这也让文王意识到姜子牙就是自己要寻找的辅臣,他便称呼姜子牙为太公

于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就这样由此而来。

随后文王就更加放下姿态,请姜子牙可以与自己一同回去,并承诺愿意立即封姜子牙为丞相,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一起建立大业。

姜子牙听后,答应了文王的请求。

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尊贵的文王能够亲自背自己回去。

也是因为这件事,才有了后来的文王800步周朝800年

一语成谶,周八百而亡

据说,当时文王随行的人听到了姜子牙的这个要求后,都竭力反对。

他们认为这是姜子牙故意在为难文王,尤其是看到姜子牙之前的钓鱼方法,更认为这是个疯老头,纷纷不明白文王为何对他如此看重。

但是文王听了之后只是摆了摆手,随后就走到姜子牙前面,弯下腰示意姜子牙伏到自己的背上,然后背着姜子牙开始往前走。

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文王开始走不动了,身旁随行的人也在不断地为他擦汗,文王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慢。

最后实在走不动了,文王只能停下并征求姜子牙的意见:可以一起乘坐马车回去吗?

这时,姜子牙再一次询问文王:“真的走不动了吗?”

文王回答:“走不动了。”

姜子牙又问道:“多一步也不能走了吗?”

文王说多一句也不能走了,随后姜子牙从文王身上下来了。

随后,他缓缓开口道:“文王刚才一共走了800步,文王800步周朝800年。”

此时,姬昌听到这一番话非常震惊。

他感叹姜子牙的才能,深知姜子牙出口应是绝无虚言,对这番话深信不疑。

明白过来的周文王,连忙再一次邀请姜子牙趴到自己的背上。

希望可以背着姜子牙再多走几步,让周朝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

但是这个时候的姜子牙,摸着自己花白的胡子摇了摇头只说:“文王刚才已经说了反复说了不能再多走了,我如今已经从您的背上下来,代表事情已成定局,八百年也足够了。”

而后来历史也确实证实了姜子牙的推算,是正确的,西周和东周存在的时间加起来,确实差不多800年。

关于西周和东周的这段长达800年的历史,也非常具有考究的价值。

根据相关的记载,西周存在了两百多年,而随后出现的东周则是存在了五百多年。

历史中的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人。

随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姬发,继续了姬昌的事业,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周朝。

周朝的成立,让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除此之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著名战争,也都是在这一时期。

例如武王讨伐纣王时发生的牧野之战,这场战役既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也成为了周朝的开端。

还有一些历史事件,其中就包括平王东迁

周平王是东周的第一个君王,在这之前西周的最后一个君王是周幽王。

周幽王十分宠爱妃子褒姒,但是褒姒却性格古怪,十分不爱笑。

偶然一次,周幽王看见褒姒看着点燃的烽火台以及慌乱的兵马笑了一下,十分欣喜。

为了再次博得妃子一笑,他竟然不惜烽火戏诸侯

三番五次之后,各路诸侯再也不相信周幽王了,即使看见烽火点燃了也不赶来。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敌军真正来犯的时候,周幽王点燃烽火却无一人来支援。

等到诸侯发现这一次是真时,周幽王已经一命呜呼。

此时,诸侯只能另立其儿子周平王为皇帝。

周平王即位就开始进行东迁,将都城由原来的镐京(今陕西),东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并将西周改立为东周。

也正是这一次导致了后来的周天子权力逐渐衰弱,渐渐地远离了原本的权力中心。

周围的诸侯势力发展得愈发强盛,甚至隐隐有盖过天子的趋势。

也正是这,为周朝后来的灭亡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那么,此时就有人思考,为何当初周文王不多背几步,这样一来,没准周朝可以再撑一段时间?

其实,这都是因为文王的一个疏忽,导致他犯了方向上的错误。

正是这个疏忽,不仅让文王只走了800步,周朝止步800年。

也让周朝经历变故,最后由西周变成了东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文王搞错了方向?

原来文王遇见姜子牙的时候正值夏季,高温炎热,只是站在那里就让人汗流不止,更不要说文王还要在烈日炎炎下背着姜子牙。

再加上文王身为诸侯,本身就养尊处优,没有做过什么体力活,背起来更是比别人吃力。

因此,就出现了脚步虚浮,头昏脑胀的情况,不查之下背错了方向。

当时,文王背着姜子牙走了大概三百步。

此时的文王渐渐有些坚持不住了,便停下来休息一下,也就是在这时他发现自己竟然走错了方向。

随后,文王立即更改方向,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最终,文王两次加起来一共走了八百步左右。

而这也在无形中暗示了周朝未来的情况,会分为东西周以及周朝最终会存在八百年而亡的结局。

所以说,正是因为文王搞错了方向,才导致周朝出现变故,在800年中分为了西周和东周。

既成定局,无法更改

周文王虽是意外搞错方向,但也是无法再更改。

同时,这也表示了周朝八百年而亡这件事情已成定局,再走也是一样的结果。

所以也正是周文王犯下的这个错误,预示了后面发生的一切。

而史实也确实如前文所说,西周是因为最后一代君王宠爱妃子,荒淫无度,戏耍臣子,最终导致百姓和诸侯不满,心生怨气,走向了灭亡。

那么东周又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就是因为第一代君王周平王进行的东迁,这一举动成功让君王所在的都城偏离了权力的中心。

在外的各个诸侯国没有了原来都城内君王的管辖和牵制,开始变得放肆,用一句老话就是“天高皇帝远”。

缺少束缚的诸侯们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很多都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都想要脱离周天子的统治。

正是从这时开始,让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更加不利于周朝后面历代君王对各个诸侯的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本拥护君主的诸侯,反而成了一个困扰君王的问题,甚至成为国家统一的阻碍。

他们的强大动摇了周朝的根基,阻碍了周朝的发展。

到最后,周朝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经历了25位君主后,最后一个君主周赧王也由于听信其他人的挑唆和谗言,起了讨伐最强大的秦国的心思,走向了灭亡。

面对强大统一的秦国,弱小的周朝必然是无法战胜的,而作为发起国,周朝也是首当其冲被秦朝带兵攻破。

都城一破,周赧王身死,此时周朝后继无人,东周正式灭亡。

至此,延续了800年的周朝正式在这一刻结束了。

从周文王结识辅臣姜子牙,再到自己的儿子参加牧野之战,推翻商汤统治,建立了大周王朝,历经800年,最后在周赧王手中结束。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们不禁对朝代更替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同时也对姜子牙这个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再一次感到敬佩。

他在我们的心中也变得更加神秘,周文王意外犯的错误,导致了周朝整个的历史走向,这一点也让我们不由得啧啧称奇。

不论结果如何,是不是如文章所描写,我们都要学会从这些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切忌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起底”姜子牙:独钓渭滨,意在姬昌》

《延续近800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最终灭亡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周朝   东周   秦国   都城   商朝   西周   君王   诸侯   方向   历史   周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