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被革职回老家,所带随从达三千人,途经一县城暂住,急坏县令

自古以来,清正廉洁一直是一个官员必须具备的品格,更是每个官员不可逾越的底线。

古代有这样一个官僚世家,世世代代秉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世间百姓的拥戴。

这个家族正是颜氏家族,“颜氏家训”流传至今,更是颜家“祖孙三代皆督抚”的法宝。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颜家第三代督抚颜伯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因失利被革职。

被革职后竟然高调返乡,带领三千人途经一县,财产、行李数不胜数,这大阵仗可急坏了当地县令!

一代“清官”为何有这么多财产,颜伯焘又给途经的县城带来什么危机呢?

这都有待揭晓。

颜伯焘的仕途之路

颜伯焘出身于官僚世家,嘉庆十九年中进士,从此开启了他的为官之路。

“祖孙三代皆督抚”说的正是颜氏家族,颜伯焘的祖父和父亲都做了官,这一家族在当地一直颇有名望。

颜伯焘的祖父颜希深,生平先后担任了七个职务。

他的父亲颜检是嘉庆年间的官员,颜检的仕途虽起起落落,但他一直负有盛名,曾任直隶总督、漕运总督,官至一品。

这一家族当地也是名声显赫,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

颜伯焘在这样良好的家风和氛围中学习成长,最后也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跟随先辈的脚步走进了风云诡谲的官场。

颜氏家族的族人世代秉承着家训,三十六字官箴代代相承。

“公生明,廉生威”。

颜伯焘为了时刻警醒自己,更是亲自在碑石上篆刻下了这三十六字官箴。

颜伯焘的仕途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道光年间曾担任过陕西巡抚、云南巡抚及闽浙总督。

但颜伯焘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成就,除了家族的光环,更多的还是自身出色的能力。

清朝事期,鸦片泛滥,这对国家财政和人们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威胁。

虽然清政府也曾明令禁烟,但毒品一旦沾上就很难戒掉了。

对此,时任云南巡抚的颜伯焘主张严厉禁烟,与当时和他有着一样主张的黄爵滋不同的是,颜伯焘的考虑更加周到和人性化,也更具有效仿性。

黄爵滋提出吸烟者“罪以死论”。

听到这一建议,颜伯焘认真思考后,决定提出反对意见。

为什么呢?

如果没有这么严厉的措施,鸦片问题怎么才能根治呢?

那颜伯焘的建议又是什么呢?

颜伯焘认为应该先给人们一年期限戒烟,若一年后仍未戒掉,再执以重刑。

其实,这条建议包含了颜伯焘的很多考虑。

首先颜伯焘认为吸烟者众多,其次,原本关于禁烟方面的法令就已经很严格,再制定如此严苛的刑罚怕是会在社会上引起恐慌,造成动荡,最终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很显然,颜伯焘的建议更符合实际情况。

而这也体现了他对政事尽职尽责,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是一位正正经经为百姓为国家办实事的官员。

虽然颜伯焘处理事情上精明能干,但是他性格过于高调,在一些事情上太过自大盲目自信,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而在接下来的厦门抗英之战中,就很直接地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点。

除此之外,他竟然还违背了他亲手刻下的三十六字官箴!

公正廉洁的家训就这样在他这一代变成了个笑话。

明明是个有才能的官员,又是什么改变了他?

他又做出了什么行为违反了家训?

历史上对颜伯焘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所谓人无完人,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必须多了解其生平事迹,客观去评价。

抗英不成,惨遭革职

道光二十年九月,颜伯焘升任闽浙总督。

上任后的颜伯焘即将要面临着一场大战。

忠心耿耿的他决定,一定要打赢这场战。

在抗英这方面,他对国家是绝对的忠诚,势必要打赢英国,保卫疆土,他“忠君报国”的形象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颜伯焘对于抗击英军的进攻,可谓是势在必得。

他干劲十足,又是筹备军费,招揽士兵,又是修筑炮台和各种防御工程,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

因此,他对于道光帝撤防的命令迟迟不予执行,采取消极和拖延的战术。

颜伯焘这样的盲目自信,也让结局的战败显得更加讽刺。

颜伯焘认为厦门是防守的关键之地,所以他在厦门做了充足的防御,在厦门南边修筑一条石壁。

不仅用的是上好的花岗岩石材,还安设了一百门大炮。

但由于体积太大,大炮的方向和角度都很难调整。

其实,颜伯焘明明非常清楚这些情况,但他太过盲目自信,认为一炮就可以灭贼,不需要再做任何调整,于是就置之不理。

经过一通改造、修建和战略部署后,这时的厦门已经可以说是清王朝疆域内最强大的海防要塞。

可是当英军带着一支具有近代化规模的军队进攻时,中国的防御工程尚未完成,火力根本不够,中国的军队显然不是英军的对手。

再加上颜伯焘先前得到的错误情报:英军不能陆战,所以他并未对陆战做充足的准备。

当颜伯焘看到这一情况后,深感大事不妙,便直接率领文武官员连夜逃跑。

本来岛上清军看到英军的实力,士气都已经衰竭,再加上失去了指挥,清军一度陷入混乱,四处奔逃。

最后清军不敌,狼狈撤退,英军占据了炮台,继续北上陆地,在厦门大肆掠夺,用火烧了鼓浪屿,占领了整个厦门岛。

这精心准备的“厦门之战”,就这样失败了。

颜伯焘原本还以为英军不堪一击,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梦当中,但没想到的是现实很快就打破了他的幻想。

自己引以为傲的防御工程根本不堪一击,不到两个小时就败下阵来。

这不仅是因为军事防御方面上的欠缺,更根本的原因是颜伯焘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没认清英国现在的实力,过于盲目自信。

因此,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过分沉浸在曾经的辉煌中,不能盲目自信,记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只有不断认清现实,戒骄戒傲,不断发展改变,虚心学习,才能以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姿态处于不败之地。

颜伯焘曾经信誓旦旦说要收复厦门,现如今却惨败,最后颜伯焘竟然还用谎言来收场。

抗英不成,谎话连篇。

随后,惊慌出逃的颜伯焘竟敢欺君,他并没有把战败的信息上报道光帝,以至于道光帝一直被蒙在鼓里。

这一时之间打了败仗,之前说出的豪言壮语像泼出的水无法收回。

面对这样的结果,战败后的颜伯焘没有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甚至谎话连篇,想要以此来掩盖一些事实。

最后英国并没有一直占据着厦门,而是继续北上准备进攻浙江。

他们很快就撤离了厦门,但是颜伯焘还是因为“未能进剿”被革职回籍

假公济私,高调回乡

颜伯焘被革职后,只能被迫回乡。

本以为被革职的官员离开时会是冷冷清清的,却没想到,颜伯焘愣是带着三千随从,高调回乡。

根据《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颜伯焘返乡途中经过福建漳县,从初一至初十,每天都有六七百人护送行李和财产回粤,前前后后跟随着的多达三千多人

颜伯焘为了感谢帮忙护送的亲属,沿途都以酒饭犒劳。

但是这些费用并不是颜伯焘出,而是挪用县里的公费。

拿着公费做“好人”,这是清官能明目张胆做出来的事吗?

返乡路上,颜伯焘心想走了那么多天,大家也都累了,不妨暂且停下来休息。

随后,颜伯焘当机立断决定停在漳县,这下这县令可就不乐意了。

看着这一大排场,这一停留又得花费多少银钱,毕竟安排吃住的开支都要当地来负责。

本来这小县城的收入就很微薄,再经过颜伯焘这么一折腾,无疑是大大加重县里面的负担。

县令虽不愿意他们停留,但也不敢直接驱赶颜伯焘一行人。

毕竟,颜伯焘虽然被革职,但是他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背后的势力更是难以想象,稍有不慎便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而且当时清朝的官吏罢免起伏不定,革职和起用全看皇帝心情。

若是此时落井下石,将来颜伯涛再度获势,这将会为自己埋下隐患。

所以对于被革职的颜伯焘,当地县令也不敢明着驱逐他。

彼时,张集馨在福建当任汀漳龙道台,这个接待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头上。

当地县令急忙让张集馨务必想办法劝走颜伯焘。

张集馨一出来迎接,便看到浩浩荡荡的一行人,再一次被震惊,心想着这是离职的样子吗?

他急忙谒见了颜伯焘,想和和气气地和颜伯焘商量,但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就隐晦地说:“返乡过程漫长,停留太久容易造成一些行李的丢失,也不利于人员的集中安排。”

听完,颜伯焘也不知道是真听不懂还是假听不懂,虽在口头上称赞张集馨的建议,但是又说“夫人乳患,断不能行”。

随即,他们又继续住了下来。

县令见颜伯焘没有去意,只好无奈继续留下他们。

颜伯焘留下后,完全不跟当地的县令客气,每天的吃喝用的都必须得是上好的食材。

当地人们看到此情此景,都感慨颜伯焘的生活太过奢靡,可是这些人们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为这浩浩荡荡的三千人准备菜肴,安置好他们在当地的生活。

这时,当地县令可急坏了,心想这颜伯焘真是一天也不能再待下去了,但又拿他没办法,只能在屋里徘徊干着急。

隔天,张集馨来找县令再次讨论赶走颜伯焘的方案。

他们这次还是决定好言相劝,毕竟除了这个办法,也没有更好的方案了。

张集馨再次来到了颜伯焘的面前,而此时的颜伯焘正在吃着大鱼大肉。

看到这里,张集馨只好先在门口等待。

等到颜伯焘用完餐后,张集馨便准备走进去和他商谈。

此时,颜伯焘看到了他,直接抢先一步说:“现如今我被革职,当地县令和这些百姓们还这么帮助我,收留我们这帮人,实在是不胜感激,这份恩情,我会牢牢记在心里的。”

听完这话的张集馨一下乱了阵脚,生怕自己误会了颜伯焘,原本要劝他们离开的话一下又全吞回了肚子里。

张集馨只是象征性地回应了颜伯焘的感谢,就匆忙离开了。

张集馨原封不动地将颜伯焘的话传达给县令,两人都觉得颜伯焘所说的是真的,日后要是颜伯焘被起用,定会前来报答。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颜伯焘是个言行不一的人,日后的报答终究只是说说而已。

最后颜伯焘终于回乡,在元善镇西门岗建房,闲居了十二年。

咸丰三年,咸丰皇帝宣召颜伯焘入京,重新起用颜伯焘,只是颜伯焘这次上任后没多久就因病逝世了。

历史上对于颜伯焘的评价褒贬不一,《清史稿》中赞扬颜伯焘;而史学家茅海建曾在《天朝的崩溃》中质疑颜伯焘的“公廉之说”。

不管评价如何,种种迹象都表明,颜伯焘假公济私,违背了官员廉洁正直的原则。

颜伯焘最终在腐朽的官场中忘记了初心,迷失了自我。

这也启示了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尽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

悠悠历史,我们与这些古人隔着历史的长河相望,应当借此领悟历史中的智慧,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颜伯焘为国立功的抱负是十分坚定的,他的能力也都是有目共睹,但为人处事过于高调,经常言行不一。

革职后还带着三千人浩浩荡荡返乡,就算再好的名声,也很难让人不怀疑。

假公济私,他终究还是在个人的利益面前屈服了。

正所谓观其言不能不察其行,“公廉之说”的箴言最后变成了表面功夫,实在是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

代祥《地方督抚与鸦片战争——以颜伯焘为中心的探讨》

金满楼《颜伯焘:从嘴上抗英到撒谎度日》

李吉奎《颜伯焘愧对“公廉说”》

李兴濂《颜伯焘刻“官箴”》

曾勋《官箴究竟是为官准绳还是道德裱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县令   督抚   官员   随从   总督   厦门   回乡   高调   英军   县城   家族   评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